特別企劃
全國文化會議 文化風向球 林達陽篇
2017-07-182620
校園推廣納創作補助 文學之路更寬廣
採訪:陳乃慈|拍攝:鍾佑任|剪輯:余哲賢
台灣多元的文化風景,孕育著豐沛的藝術能量。文學與表演、視覺藝術比較,是相對靜態的領域,對於台灣的文學家而言,創作路上需要的資源有什麼?政府可以提供什麼的協助呢?本集風向球邀請到位在高雄的詩人林達陽來分享他的觀察。
林達陽表示,以寫作者角色而言,明顯感覺到南部資源不夠。沒有錢、沒有人、沒有空間、沒有平台、沒有人幫忙媒合。尤其南部,並不是所有創作者對於曝光、社群、新媒體都這麼熟悉跟老練,地方文史團體更難使力。中南部的人接收藝文資訊的方式跟北部也不完全一樣,社群的部分,也不這麼仰賴網路社群,實體社群還是很重要,所以政府部門其實還有許多可以著力的空間。
目前公部門補助偏向金錢或駐村方式,林達陽認為幫助有限。「我需要的可能是每個周末可以安靜待著不受干擾的地方,不必擔心沒有空間安心創作。而相對於錢,很多人比較需要的是曝光機會,像是有機會可以跟高中生、國中生接互動,我覺得這樣的補助還相對正向一點。而這樣的花費也不見得比大規模、整年度的補助來得多,又可以培養受眾對藝文的了解與習慣。」
早前政府推廣文學的嘗試在公車站或捷運車廂放上短文詩句。林達陽反向思考,「也許這些讀者不是我們最主要的受眾,反而學生是我們最主要受眾,如果能夠直接進到校園,尤其是念文史哲相關科目的人直接互動,效果可能會好一點,對學生幫助也比較大…假設今天有一個補助計畫,補助我的除了這些東西,配套是介紹我到幾個學校直接座談互動,給我一個類似研究小間的空間讓我這一年可以自由使用,也許經費不用太多,對我來說都是有直接幫助的。」
林達陽認為,藝文消費習慣的培養跟青少年怎麼第一步接觸「什麼是藝術」有很大的關係。政府積極擔任中間協助媒合曝光的角色,對文學的推廣會有很大的意義。
單元系列
【池中訪談】
池中訪談:陳順築
2011-11-21|非池中藝術網2230
池中訪談|光色合一再辯證:黃敏俊「新光色論」的視覺光譜及其超自然性
2020-01-10|攝影剪輯:方景財|採訪編輯:陳晞6279
池中訪談|國璽藝術空間:吳熙吉-異質維度
2018-10-30|攝影剪輯:方景財|採訪編輯:林侑澂3811
池中訪談:王仁傑
2010-08-14|非池中藝術網2254
更多影片
view all單元系列
view allvideos
【池中訪談】
videos
【藝文直擊 | 2014】
videos
【藝文直擊 | 2016】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