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8|撰文者:林鈺芸
在過去十年內,英國博物館以及美術館就有近千件珍貴的繪畫、雕塑、歷史器物遭到損毀。損毀的原因包括運送損壞、蓄意毀損以及遊客意外。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泰特美術館(Tate)、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藝術品損毀紀錄共計966件。有些作品可回溯到幾世紀以前,從古羅馬、希臘時代的雕塑,到埃及時代的木乃伊和青銅時代的武器。受損發生的原因包括移動中的碰撞,甚或是遭到不安分的遊客塗鴉。
這些「受害作品」中不乏大師名作:如芭芭拉.赫普沃斯(Barbara Hepworth)、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達米恩.赫斯特(Damian Hirst)、羅伊.里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傑夫.昆斯(Jeff Koons)、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約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約書亞.雷諾茲(Sir Joshua Reynolds)。
其中有幾次是在展覽中被破壞的。2008年,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一位侍者失誤將一箱酒杯砸向1662年海神尼普頓和崔萊頓三叉戟;2012年,國家肖像館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作品畫框則被托盤撞擊到;大英博物館一個時鐘因遊客跌到而破壞;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蘇.洛蒂(Sue Lawty)的一件裝置藝術則在守衛在巡邏時因光線太暗而遭到毀壞。
大英博物館就有136起塗鴉事件,包括涅内伊德碑像(Nereid monument)、蒂蒂瑪雕塑(Didyma sculptures)、帕亞法陵墓(Payava Tomb)、哈利卡那索斯陵墓(Mausoleum at Halicarnassus),數個大理石和石灰雕塑、浮雕和陵寢;國家肖像館,則有遊客把三個歷史人物半身像塗上口紅,安東尼.卡洛的雕塑作品則被手杖擊中,在前額留下兩痕;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中威廉.希得(William Theed)創作之雕塑也因為有遊客嘗試移動劍而受損。
上百件藝術品則在運送中或是外借的時候被損毀。
科學博物館有75件藝術品遭到民眾破壞,40處件被館員破壞的事件。近來倡導小朋友到藝文機構互動的政策也有影響。大英博物館表示,受損作品佔總收藏品的0.32%,「但我們仍然得向大眾開放藏品」;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發言人表示,受損作品佔不到博物館收藏總數0.015%,「每一件藝術品損壞都是件憾事,展演、移動、保存每一件藏品,我們絕對以完善的步驟進行」。
REFERENCE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受邀參加愛丁堡大學「台灣光點大師講座」,分享「夏娃克隆」啟示與警世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藝文跨界潮流時尚品牌 ADV_LABEL by PORTER INTERNATIONAL 首度攜手英國藝術家《PHILIP COLBERT》打造全新聯名系列 《LOBSTER IN ADVENTURE》 全球聯名限量藝術品,大膽風格吸引藏家熱蒐風潮!
2023-11-24|撰文者: ADV_LABEL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58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2024年第11屆X-site計畫首獎由「感想工作室」《林木林》奪得首獎!類比自然,如森林經驗般的自由建築
2023-12-04|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