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個展美術館特展現代藝術策展時事觀點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全臺首次大型個展!策展聚焦藝術家素描創作,跨度四十年藝術軌跡

臺北市立美術館威廉.肯特里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艾瑞恩.洛克William Kentridge

2024-05-02|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繪畫不僅僅是『美麗記號』,它必須是真實世界中某樣東西的印記。它不需要精確的描繪,但它必須代表一種觀察,不是像情緒那種抽象的東西。」——威廉.肯特里奇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首度來臺之大型個展,自5月4日至9月1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展出,展覽由北美館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RA)合作,邀請兩館策展人艾瑞恩.洛克(Adrian Locke)與吳昭瑩共同策劃,重現2022年於該機構首展之同名展覽,完整呈現藝術家40年豐沛的創作能量。策展脈絡著重於肯特里奇的素描創作,並將展區分為十個子題,匯集藝術家從1980年代至今的90餘件代表作,從早期的炭筆素描到素描投影系列的定格短片,到實驗影像裝置和編導的舞台劇表演與道具,以及晚近採用水墨炭筆所創作的大幅樹與花,逐一窺見他的創作軌跡與美學維度。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首度來臺之大型個展,自5月4日至9月1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展出。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肯特里奇透過影片遠端傳遞對展覽的祝福:「我的展覽總是有翻譯的元素在其中,不僅是語言還有聯想的翻譯,將自我感受投射在作品之上,並讓『它走向你』與『你帶給它』的組合成為整個作品的全貌。我深感歉意無法與臺灣觀眾齊聚一堂,但獻上我最誠心的祝福給予前來看展覽的每一個人。」左至右依序為策展人吳昭瑩、艾瑞恩.洛克、館長王俊傑。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畫越時間的起始,出生人權之家

1955年出生於南非約翰內斯堡,雙親皆為南非傑出的人權辯護律師,父親辛里.肯特里奇(Sydney Kentridge)在職生涯曾為三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辯護,包含南非人權鬥士暨首位民選總統的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母親菲莉西亞.肯特里奇(Felicia Kentridge)則為南非法律資源中心(Legal Resources Centre in South Africa)共同創辦人,該組織至今仍持續為貧窮人口或弱勢民眾提供免費法律服務。肯特里奇自小耳濡目染父母為政治壓迫的受難者聲張正義,歷經1956-1961年南非「叛國罪審判」(Treason Trial)時期,他曾表示:「對於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記憶甚至早於任何藝術創作的記憶」,繼而成為肯特里奇多年來關注及回應的創作核心。「威廉.肯特里奇」展場照,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1976年畢業於翰尼斯堡金山大學,主修政治學和非洲研究,並進入約翰尼斯堡藝術基金會進修兩年。1981年前往巴黎的雅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學習默劇和戲劇,累積藝術、劇場和政治學豐厚的背景才能。1982年回到約翰尼斯堡,肯特里奇同時擔任演員、設計師、作家、戲劇導演,持續在路口大道劇團 (Junction Avenue Theatre Company) 從事劇場與節目佈景與海報繪製,因而開啟他創作大型的炭筆和粉彩畫系列作品,以及蝕刻版畫、橡膠版畫和短片。從「早期繪畫」系列,精選聚焦於日常生活、城市環境題材的素描,如鮮少曝光的《船上的午宴》和重要代表作《保育人士的舞會》等,融合歐洲場景與非洲元素,並以象徵主義手法來呈現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真實寫照。威廉.肯特里奇,《船上的午宴》四聯屏,1985,炭筆、粉彩、紙,每幅127 × 95 cm。藝術家提供,私人收藏。
威廉.肯特里奇,《保育人士的舞會》,三聯屏, 1985,炭筆、粉彩、不透明水彩、紙,198.5 × 97.5 公分; 198.5 × 138.5 公分; 198.5 × 97.5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林布蘭藝術基金會收藏,魯珀特博物館,南非斯泰倫布希。

南非長期因為種族隔離政策,受到國際社會孤立,直到1994年該國舉辦第一次普選後,此情況才宣告終結。肯特里奇的作品逐漸在南非以外的國家展出,他以樸素的素描,創作出激盪人心的作品,1989年至今開創出一系列享譽國際的代表作,累計11部素描投影短片,以虛構的地產大亨蘇荷.埃克斯坦和其它關鍵角色揭示城市中的接續而來的謎題,暗喻非洲動盪不安的時局。在「素描投影」系列中,從1989年廣受國際矚目之《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偉大城市》(Johannesburg, 2nd Greatest City after Paris) 到2020年新作《城市之深》(City Deep),其素描發展出一套延展轉譯的嶄新語彙,以抹除與重繪的技法表現時間的軌跡,本展以大型裝置投影的形式展出早期的2件與近期的3件定格短片,並同步呈獻此一系列拍攝過程中所創作的素描手稿。

威廉.肯特里奇,《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偉大的城市》(影片截圖),1989,16mm膠捲影片,8分2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城市之深 素描》,2018,炭筆、紅色鉛筆、紙,104.5 × 152 公分。私人收藏。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1990年代中期,肯特里奇創作「殖民地景」系列,靈感來源於《非洲及其探索:來自探險家們的講述》文本,筆下的原始瀑布或風景圖像,取自殖民時代探險家對非洲的描繪,加註紅色線條及標記,暗示了歐洲人試圖佔有和控制土地資源的計算和測繪的痕跡。隨之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而受委託製作《頭與荷重》舞台演出,重現那些對戰爭付出辛勞卻被歷史記錄抹除的黑人非洲搬運工。接著2001年後,肯特里奇開始與約翰尼斯堡的史蒂芬斯織毯工作室合作製作織毯,融合黑色人形剪影與中國老地圖,表現出他對南非地理、歷史與思想之外的嘗試與想像。

繪畫工作室中的轉型與延展,三件首度在臺亮相的大型影像裝置

自1990年代以後,他獨樹一幟的藝術作品和舞臺創作遍及全球,對肯特里奇來說,所有傑出作品都是孕育自他約翰尼斯堡霍頓區家中花園的繪畫工作室,並以素描為起點,轉化成雕塑、織毯、電影和大型製作等,本次展覽特別重現藝術家「工作室」的樣貌,展出日常收藏的物件、短語標題,以及鮮少曝光的素描手稿和實驗性的蝕刻版畫等,如《素描課》短片,可見肯特里奇幽默地與分身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探問及對話,以及經典代表作《拒絕時間素描》手稿原作。
威廉.肯特里奇,《拒絕時間 素描》,2010,炭筆、彩色鉛筆、廣告顏料、紙,259 × 141.5 公分。私人收藏。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肯特里奇多年來,一直與跨領域的工作團隊緊密合作,包括作曲家、舞者、舞臺設計師、木偶師、編織者、版畫家和金工匠等,藉由廣泛的跨界合作反映作品的包容性與多元性,本次展覽亦呈獻三件首度在臺灣亮相的大型影像裝置。《烏布說實話》由檔案素材和動畫影像構成一部35 毫米膠片彩色短片,展現南非國防軍和南非員警於種族隔離時期,所採取的殘酷和非法手段;此作靈感源自阿爾弗雷德.賈里 (Alfred Jarry) 的《烏布王》(Ubu Roi,1896 年)劇情架構,並參雜融入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C) 記錄的證詞。本展同時也展出同名的八幅蝕刻版畫,以及在影片製作過程使用的撕紙繪畫片段。
威廉.肯特里奇,《烏布說實話》,1996-97,8件一組版畫、軟防腐蝕劑蝕刻、細點蝕刻、直刻、紙,每幅36 × 50公分,版數50。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延續對非洲殖民史的關注,肯特里奇思考中國與非洲相似的政策影響,因而從魯迅提倡思想自由的新文學運動開始,到毛澤東鎮制自由思想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再到江青制定的文革樣板戲進行研究,2015年創作出三頻道《樣板戲札記》影像裝置,請南非芭蕾舞者穿著士兵服裝並充滿力量地持槍舞動,背景融合象徵大躍進中除四害運動,農民被要求驅散麻雀的元素,戲中的樂觀主義與劇外我們所知的歷史悲愴和苦難記憶,在希望和希望破滅的兩極中,呈現一種荒謬至極的複雜情感。

威廉.肯特里奇,《樣板戲札記》(影像截圖),2015,高解析三頻投影裝置,11 分 14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樣板戲札記》,2015,高解析三頻投影裝置,11 分 14 秒。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2019年首次在羅馬歌劇院執導室內歌劇《等待女先知》(Waiting for the Sibyl),故事以庫邁女先知的神話為靈感,當求示未來命運的人們將問題寫在樹葉上,一陣風造化弄人的打亂順序,讓命運成為未知數。肯特里奇為了打造《女先知》展覽播放版,擷取其音樂、舞蹈、影像精華片段,如南非女舞者的素描身影舞動穿梭過一頁頁的筆記本的影像,並特別與舞台設計師薩賓.特尼森(Sabine Theunissen)合力製作,重現舞台製作的原始道具和服裝等。
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影像截圖),2019,高解析影片,9 分 59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展場照,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近年肯特里奇持續嘗試用中國毛筆和印度墨水繪製花與樹的大型素描,在「花卉素描」展區,可見流動的素描拼貼在多張重疊的紙上,搭配擷取自歷史、哲學和醫學文本的簡潔語錄,潛藏許多值得深思的蛛絲馬跡。而在「樹木素描」展區,素描繪製於空白的紙張上,拼貼一些生活中不經意的隻字片語與零散的短語暗藏在作品邊緣角落,構成一種多重又曖昧的思考體驗。本展區首次亮相11件為展覽繪製的《麵包師之樹》系列作品,並透過4件巨幅作品窺探生命的延續與再生。此外,使用書頁和樹葉的視覺雙關與《女先知》中的求神問卜故事相互叩應。
威廉.肯特里奇,《麵包師之樹20》,2023,印度墨、彩色鉛筆、現成紙,42.3 × 54.5 公分。私人收藏。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四十年豐富的創作軌跡,首次在臺展出彌足珍貴

威廉.肯特里奇作為國際備受尊崇的知名當代藝術家與導演,2009年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最具影響力之百大名人,亦被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其多元的背景才能,受到各領域的肯定。1990年代起曾受邀參加國際指標性的雙年展,如卡塞爾文件展(Kassel Documenta)和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等,於全球各大重要美術館巡迴展出。除此之外,他執導多齣知名歌劇表演和參與影展,為首位以電影工作者身份獲得1999年卡內基獎,2023年則分別獲得世界四大動畫影展之一之薩格雷布國際動畫影展(World Festival of Animated Film ANIMAFEST ZAGREB)終身成就獎,以及國際公認的舞台劇藝術獎項之勞倫斯・奧利弗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傑出成就獎等殊榮。 
威廉.肯特里奇,《藍字標題》〈誰需要言語(樹葉中的呢喃)〉,2016,阿富汗純青金石靛藍水彩顏料,現成紙,每幅 37 × 50.5 公分。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本展集結肯特里奇前後40年的創作,作品以濃烈深厚的敘述詩情、豐富的媒材語彙著稱,從歷史檔案到地圖、電影到小說、戲劇到舞蹈、詩集到音樂,並以詩性轉譯的手法昇華沉重議題的傷痛,探討諸多令人動容的種族、社會和政治等南非現實議題,作品亦巧妙地透過隱喻象徵的詩意空間,審視歷史的權力與剝削,探究生命的正義與自由。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場是由舞臺和展覽設計師薩賓.特尼森團隊操刀,她與肯特里奇有著多年合作默契,選用不同天然的異材質凸顯藝術家質樸的創作本質,醞釀作品與環境元素對話的戲劇氛圍,增添展場空間靈巧又有力度的視覺體驗。
威廉.肯特里奇,《我怎麼沒去當部長》,2012,高解析影片,2 分 2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北美館王俊傑館長表示:「本館一直尋求策辦肯特里奇展覽的機會,歷經疫情與戰爭的挑戰,感謝威廉.肯特里奇及工作室對本館的信任與支持,得以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共同推出首次在臺灣最盛大的一次個展。我們期待這次展覽能為觀眾帶來一場近距離接觸肯特里奇豐富創作內蘊與細膩媒材手法的藝術饗宴,同時也讓觀眾更深入了解南非這塊滋養他創作底蘊的心靈原鄉,以及這個國度的歷史與土地。」
威廉.肯特里奇,《貓/摩卡壺II》,2019,漆、鋼,104 × 43 × 32 公分。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公眾活動亮相,互動式專輯上市

北美館於5月4日星期六午後規劃開幕專題演講,邀請專輯作者之一的美國教授史蒂芬.科林曼(Stephen Clingman)與策展人艾瑞恩.洛克對話,以藝術家與創作特質為軸心,從作品的層次與緣由、交疊與關聯切入,進行一系列精彩的探問,並以深厚的學養與深入淺出的論述,探究藝術家創作手法的思維體系。同步推出威廉.肯特里奇中文版精美專輯,以6個章節深入探究藝術家豐富的藝術語彙背後所關注的議題及創作脈絡,特別收錄北美館10餘件限定展出作品,並與An Art App合作,精選12件作品設計擴增實境(AR)內容,透過手機螢幕,靜態的專輯頁面開始律動,讓觀眾隨時隨地都能欣賞藝術家的動態短片。
威廉.肯特里奇,《潮汐表》(影片截圖),2003,35mm膠捲影片,8分50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本展亦延伸肯特里奇作品中的瓶花、樹景和標題拼貼的特色,將於6月4日起在一樓迴廊規劃「畫室開放中」公眾教育活動,邀請民眾到場「隨到隨畫」,並於暑期安排助教現場指導與工作坊,歡迎觀眾一同享受線條與對於事物的直接感受。公眾活動相關資訊與週邊商品將陸續於展期間公布,詳細活動辦法及訊息請參見北美館官方網頁(www.tfam.museum)或追蹤北美館臉書粉絲專頁(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關注。
威廉.肯特里奇,《媽媽您別擔心》,2022,印度墨、彩色鉛筆、手工麻纖紙、粗畫布托裱,228.6 × 191.8公分。私人收藏。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藝術家簡介

威廉.肯特里奇生於 1955 年的約翰尼斯堡。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主修政治學和非洲研究畢業後,1976 年進入約翰尼斯堡藝術基金會進修兩年。1981 年前往巴黎的雅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學習默劇和戲劇。之後回到約翰尼斯堡,繼續從事戲劇工作,同時也開始專注於藝術創作,其中包括蝕刻版畫和橡膠版等系列作品、大型炭筆畫和短片。南非長久以來因種族隔離議題,一直被國際社會譴責,1980 年代後期隨者種族隔離政策的結束,威廉·肯特里奇的作品逐漸在南非以外獲得肯定。自 1990 年代以來,他的藝術作品和舞臺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畫廊、劇院和歌劇院廣為展出。

雖然素描一直是威廉.肯特里奇主要創作媒材,但他仍然繼續製作版畫、雕塑、織毯和電影,並參與戲劇製作和講座。他在戲劇創作也擴展到與歌劇導演和作曲家、表演者合作的歌劇作品。2016 年他在約翰尼斯堡的馬博能區創設「略遜創意中心」。這個腦力激盪的創意實驗空間每年舉辦兩季活動;迄今為止,已有500多位藝術家參與,創作100多件作品。目前肯特里奇仍生活在約翰尼斯堡並持續創作。

策展人簡介

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A)策展人艾瑞恩.洛克(Adrian Locke)

2001年加入皇家藝術學院擔任策展人,畢業於埃塞克斯大學博士。他已參與多個展覽項目,並與眾多客座策展人和藝術家合作,如「Kuniyoshi」、「Anish Kapoor」和「Ai Weiwei」等。2018年,他因對於巴西文化的貢獻而獲得里約布蘭科勳章。

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展人吳昭瑩

北美館展覽組資深策展人吳昭瑩,曾擔任典藏組和展覽組組長,經手北美館國際大展與雙年展。

展覽資訊

開幕座談「動畫中的世界」:威廉.肯特里奇的邊際藝術

威廉.肯特里奇在種族隔離的世界中長大,這是一個將黑人和白人分開,以嚴苛分級管制生活每一個面向的制度。肯特里奇的作品雖然不直接處理種族隔離問題,而以間接方式切入,也因此發展出一種遠超過南非世界的視野。

「過程」是藝術家的創作核心,不僅僅是指藝術家在工作室中創作的方法,還包括作品本身的內在過程。他使用炭筆畫出的輪廓線條,會被擦除或被改筆,而這些變化成為他的定格短片「素描投影」的基礎。在肯特里奇從事的多種類型和形式的藝術創作中,包括表演、歌劇、偶劇和雕塑,皆能看到這些處理方式重複出現。

試圖跨越空間,不僅是他的創作過程和思維視野,也包括他作品中常具備的多模組形態。對應於硬邊哲學,肯特里奇主張採取一種暫時性和隨機性的軟調模式,用一種屬於自己的方式來解放視野。擅長在邊界內外的空間運作遊走,正是他非凡創造力的所在。

時間 ▌5月4日(六)14:00-16:00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視聽室
講者 ▌
艾瑞恩.洛克 (Adrian Locke)︱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策展人
史蒂芬.科林曼 (Stephen Clingman)︱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榮譽特聘教授 / 展覽同名專輯作者之一。
全場以中英文進行,備有同步翻譯;免預約報名,自由入座
更多資訊 ▌https://reurl.cc/9v5A5x
注意事項 ▌
本活動須購買門票入館,購票資訊及得免費入館者請詳閱本館售票頁面
議程內容如有更動,請以官網公告為準

素描專區:「畫室開放中」

時間 ▌6月4日(二)至9月1日(日)10:00-17:00
地點 ▌北美館1F「威廉.肯特里奇」展覽出口處

隨到隨畫、隨到隨拼貼
時間 ▌全時段開放,免預約報名
現場指導&工作坊
時間 ▌7~8月暑期限定,活動時段請參考官網活動頁最新資訊
注意事項 ▌
本活動須購買門票入館,購票資訊及得免費入館者請詳閱本館售票頁面
活動內容如有更動,請以官網公告為準

臺北市立美術館威廉.肯特里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艾瑞恩.洛克William Kentridge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3

0

1

厲害

4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