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美術館特展現代藝術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嘉義市立美術館林玉山臺灣美術史前輩藝術家

2024-12-10|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王玉善編輯整理

林玉山(1907-2004)為嘉義重要前輩藝術家,其本名林英貴,別號雲樵子、諸羅山人、桃城散人,出身嘉義美街風雅軒裱畫店(今成仁街),自幼習畫,後赴東京川端畫學校研讀,專長膠彩及水墨創作,並自第一屆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自1927年至1936年共舉辦十回)與郭雪湖、陳進入選為東洋畫部三位台灣人畫家,被稱為「台展三少年」;爾後頻頻入選,然其依舊努力不懈怠,並於1935年再赴京都堂本印象東丘社畫塾進修,參加名古屋美展,1940年加入台陽美術協會。戰前於故鄉嘉義創立畫會,推動藝文風氣,戰後移居臺北,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過去我們對其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往往是其被指定為國寶的膠彩畫鉅作《蓮池》,內容是描繪嘉義市北郊牛稠山的大蓮池;創作該件作品時林玉山年僅23歲,再經過無數次清晨與傍晚的「觀察」與「寫生」,最終以高雅淡薄的金泥色調與細膩傳神的線條,襯托、渲染出獨特的靈光及氛圍。

國美館2019年「林玉山作品捐贈展」展出的《蓮池互動裝置》。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拾影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一樓主視覺入口。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移動中的「拾景」至「剪影」

然而在本次嘉美館策辦的林玉山特展當中,並非是觀者比較常見的典型前輩藝術家的詮釋方式,如較常透過藝術家的經典之作,搭配編年史的方式,將其個人生涯的創作經歷表達而出,或聚焦於表達現場性時間氛圍之展覽結構;而是依據研究館內的典藏作品及檔案資料,以更加貼近藝術家生活的視角切入,包含其創作時的狀態、習慣及個人興趣等多重面向後,重新回看林玉山的藝術生涯,並將其「生命特質立體化」於展覽的空間及層次之中。林玉山自1920年代開始習畫即勤於寫生,並隨著其生平遍及全島,後來因為出國風氣漸盛及其工作環節,故也觸及亞洲、歐美等地。也因此林玉山曾提到旅行是他的靈感來源,並留下豐厚的寫生紀錄,藉由這些寫生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他創作與構圖的基礎,實際上來自與大量勤奮努力不懈怠的草稿。故於本次的展覽軸線的呈現上,主體以「旅行的視角」及藝術家的「寫生」狀態來貫穿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創作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嘉美館自十年前開始籌備以來,其籌備委員之一的林柏亭先生(林玉山家屬,亦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曾經捐贈多幅林玉山作品作為回應及承接父親照顧故鄉嘉義之精神。

林玉山特展從嘉美館館藏的寫生作品及速寫出發,並結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品以及「林玉山:臺灣寫生地圖與足跡」線上展的資料,展出33件原畫作品、7本實體寫生冊、1本數位寫生冊,以及35件數位輸出作品,總計77筆圖像作品;並於展覽現場性中並置水墨畫作及素描線稿,開啟其寫生內涵與畫作之間的對話連結。展覽主題「拾景」及主視覺的安排,即是體現其創作路徑中,經常以速寫的方法進行創作的過程;而「剪影」則詮釋了林氏奠基於大量寫生的視覺風景之下,進一步將不同的實景、物觀,融合於畫面,體現自我心目中的理想之境。本次展覽結構分為「始於諸羅」、「行遍天下」、「旅途觀物」三子題,帶領著觀者的視角跟隨著其軌跡,由地方乃至世界之間不停流轉的旅途觀物。

一樓子題「始於諸羅」入口。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在一樓展間「始於諸羅」入口處,隨即看到本次重點展品之一《諸羅風情》,該件作品的圖像溯源於藝術家1933年入選第七回台展東洋畫部的作品《夕照》,內容現今嘉義蘭潭水庫一帶的田園風景,但因原作已佚失,故林玉山於1993年依據當年的寫生稿重製而成。同時也因為蘭潭水庫的建成,當年的風貌已逝,故於作品落款中留下「蘭潭不見當年景,化作滄溟感萬千」的感慨。《竹林與水牛》為藝術家於1926年送給陳澄波的禮物,然二二八事件陳氏家族為了避免禍及無辜,故抹去作品落款。直至1979年,陳澄波之子陳重光才將作品重現於林玉山眼前,林氏深受感動並感念陳家愛惜舊作,並為這件作品添上新的落款。《阿里山線附近風景寫生冊》為林玉山在1941年搭火車至梨園寮(大概現今嘉義縣梅山鄉一帶)的寫生紀錄,其間有墨色暈染、墨線、鉛筆勾勒,並從中體現藝術家年輕時將寫生視為其藝術實踐的過程。到了戰後,林玉山北上任教,其足跡更是觸及全島,像是作品《望塔山》與《龍洞海岸》亦是將多件寫生稿的畫面進行「統一性的整合」,同時也體現了藝術家熱衷於探索各種臺灣原生自然景觀的狀態。

林玉山,諸羅風情,彩墨、紙本,1993。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玉山,山、梯田,鉛筆、水墨,1993。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玉山,竹林與水牛,水墨紙本,1926/1979。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玉山,阿里山線附近風景寫生冊,紙本,1941。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始於諸羅」展場空間照。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玉山,望塔山,水墨、紙本,1950。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玉山於龍洞寫生手稿。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玉山,龍洞海岸,彩墨、紙本,2003。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在風景、物觀的凝視之中展開網絡關係

自1960年代開始,林玉山因為展覽、文化外交、講學的工作關係,因此展開了遊歷於世界各地的寫生狀態,包含東南亞、歐洲、美洲等地,也間接的導致了繪畫的視角有了更多的轉向。故展覽團隊於二樓展間「行遍天下」的展場入口處規劃了林玉山生平軌跡的地圖年表牆,將觀者原本聚焦於臺灣在地的身體經驗,轉化為如同藝術家「壯遊般」觀看世界的方式,由地方翱翔至國際,對應著林氏年輕時清虛高遠的理想藝境「我欲凌空揮健筆,早收丘壑列胸中」。像是其在飛機上觀察到的遼闊壯麗之山景,被他長年累月的速寫技法紀錄後,再施以彩墨繪製而成鳥瞰般的視象,包含喜馬拉雅山、鐵力士山、大峽谷等。此外,旅途期間也接觸到許多異國的風土文化,如嘉美館首度展出之捐贈典藏品《尼泊爾印度寫生冊》,內容為藝術家遊走於印度的沿途風景;《婆羅浮屠》為印尼最著名的佛教遺址;《苗村即景》描繪出泰國清邁當地苗族女性的生活狀態。

二樓子題「行遍天下」展場地圖年表牆。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玉山,大峽谷,彩墨、紙本,1982。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玉山,尼泊爾印度寫生冊,彩墨、紙本,1983。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玉山,婆羅浮屠,彩墨、紙本,1987。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玉山,苗村即景,彩墨、紙本,1984。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上述前兩個子題詮釋了林玉山的藝術生涯中,由地方到國際之間的觀察與移動路徑,並藉由對風景的傳移摹寫到應物象形,突破了僅是對於眼前景觀再現的框架,展現了自我獨特觀看風景的方式。在前兩個子題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風景畫」作為我們經常認識林玉山作品內容的渠徑,並在這個過程裏,可觀察到林氏透過熟稔的寫生技法及豐富的想像力,搭配遊走於抽象與細緻之間的筆觸及構圖色彩描繪出屬於自我的浪漫世界圖譜。不過風景畫僅是作為我們理解林氏典型藝術特質的面向之一,當我們到了三樓展間「旅途觀物」,策展團隊將引導我們進入更多不同面向的梳理,透過非風景系列的物質性描繪,以及歷史資料及檔案般的呈現,再次回應藝術家的個人特質與觀看之道。

三樓子題「旅途觀物」展場一隅。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氏的寫生不侷限於風景題材本身,他的創作也體現了自我於生活及旅途的過程中,對於周遭環境物象的仔細著墨,如各地的動植物、古代文物、蒐集的物件等等,同時他也喜好參觀動物園、博物館。作品《蜀葵》為藝術家1935年赴京都進入東丘社進修時所繪製,儘管為習作,但卻依舊維持其創作的嚴謹與精進態度,畫面的敷色看似絢麗,卻又清新自然,甚至畫出了如同淺浮雕般的效果,帶給觀者感受到動態構成的瞬間。作品《栩栩迎風》為林玉山在任教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期間,受邀出訪東南亞進行取材的作品,畫面以泥金寫意的方法描繪兩種不同的蘭花。

林玉山,蜀葵,膠彩、紙本,1935。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玉山,栩栩迎風,泥金、紙本,1967。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再者,也同步展出林玉山於藝術生涯之中,與友人相互交流、砥礪的狀況,像是作品《春萌畫友合作畫》,內容為林玉山與春萌畫會會員李秋禾、吳利雄、江輕舟等四人共同合作,整體畫面以寫意的手法呈現佛教禪宗「四睡圖」,並從印章的位置可以分析彼此各自繪製的部分,而該畫會是1928年由林玉山、朱芾亭、林東令等人於嘉義成立之東洋畫美術團體。《送別圖》為1949年林氏北上任靜修女中教職時,由其於公學校時的老師巫禎祥,與詩社同人施泮農、吳百樓、張李德合賦詩;林玉山、陳述烜、黃三朋合畫,並作為送別留念,顯示林玉山當時在嘉義人文之網絡發展。《送黃秀添女士畢業留念》為林氏任教靜修女中贈送給學生黃秀添的畢業紀念,從其以精簡的水墨暈染筆法,即能勾勒出涵蓋近中遠的山水意境,彰顯其繪畫境界的精深,以及師生互動的珍貴紀錄。

江輕舟、李秋禾、林玉山、吳利雄,春萌畫友合作畫,彩墨、紙本,1948年。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送別圖》,施泮農、吳百樓、張李德和合賦詩;林玉山、陳述烜、黃三朋合畫。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玉山作品《送黃秀添女士畢業留念》。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將檔案與藝術相為表裡-重現林玉山的生命特質

關於臺灣美術史的建構與研究,近幾年來已逐漸興起將「檔案」作為策展的研究方法,範疇包含習作、草圖、檔案文件等,目的是透過多層次的網絡關係來將藝術家的創作狀態立體化於展示結構當中。然而在實際的執行過程當中,「檔案」的內容儘管被提出,但它最終被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於空間,也會影響到其與作品之間的對應關係;而又作品應該要以什麼樣的型態與檔案相互參照,也是處理前輩藝術家展覽的關鍵之一。換而言之,它們彼此之間存在著相為表裡的依存狀態。也因此當我們漫步於《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的展場空間時,我們可以看到習作、檔案類的作品被以具有視覺美感高度的距離呈現,並被正視其藝術性的層次;抑或者與作品並列展出,作為理解藝術家從身體感到創作完成的路徑;同時也體現了作品內容本身的歷史記憶和檔案之間再脈絡化的可能性,並藉由非線性知識體系的展陳方式,重新帶給觀者更貼近林玉山的感性經驗。

「阿里山線附近風景寫生冊」展區。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展覽資訊
展期|2024/10/22(二)-2025/2/9(日)
展場|本館1-3樓
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一休館)
指導單位|文化部、嘉義市政府、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嘉義市立美術館
展覽顧問|林柏亭
展覽策劃|嘉義市立美術館、江婉綾
釋文協力|劉庭彰、鳳氣至純平

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嘉義市立美術館林玉山臺灣美術史前輩藝術家
REACTIONS
喜愛

5

好美

0

1

1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個展美術館

嘉美館推出《起始的地方─謝牧岐個展》,對話藝術史的創作與延續

2024-11-13|撰文者:嘉義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