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藝廊當代藝術藝博會

初春走進ART TAINAN 2025 台南藝術博覽會:感受當代藝術與古都文化的共鳴

ART TAINAN 2025台南藝術博覽會台南藝博藝術市場畫廊協會

2025-03-15|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竺恩、李亦涵編輯整理

本周,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辦的年度盛事之一 ,ART TAINAN 2025 台南藝術博覽會(下簡稱台南藝博)率先於臺南晶英酒店熱鬧揭開序幕。在VIP預展當日(3/13),非池中藝術網亦前往現場直擊並帶來系列報導。

相關報導|ART TAINAN 2025 台南藝術博覽會 VIP 預展直擊!看見南台灣獨有的藏家面貌,品味古今交會、東西薈萃的藝術能量

今年邁入第十三屆的台南藝術博覽會,憑藉長年的在地深耕,已逐步建立起與地方政府、企業及民間社群之間的緊密聯繫,形成互相激勵的支持力量。在開幕儀式中,臺南市長黃偉哲、台南企業界重要團體「億載會」代表陳志昌,以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校長邱上嘉皆受邀出席。從銜接官辦獎項「臺南新藝獎」到攜手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系合作美學教育展間,皆更加彰顯台南藝博作為串聯在地資源與文化活力的平台角色,以及在地方藝術生態系中的堅實力量。

不僅反映與地方藝術生態的鏈結,本屆台南藝博亦在策劃上呼應近年全球藝術市場的動態趨勢,展現對女性藝術創作的重視。隨著部分來自市場、機構與策展的推動影響,女性藝術家作品獲藏比例在近年有著提高現象,並受到更多的討論。在開幕式上,畫廊協會理事長陳菁螢並特別介紹今年的特展企畫(展間 728),聚焦於臺灣女性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並向她們的藝術成就致敬。展會現場亦可見到不少來自不同世代與背景的女性藝術家的創作,作品類型擴及多種媒材形式,展露獨特的創作視角及語彙,充分反映當代藝術界對女性藝術家關注度的提升。

綜觀現場作品的展陳,除了體現出對於藝術觀點與媒材表現的重視外,也可發現小尺幅的畫作及雕塑作品似乎更佔據顯著比例。其背後或許和飯店型博覽會的選件策略有關,也可能反映了當前市場對於中小型作品的青睞取向。這些作品較經常以微觀且帶有私密性的視角,從日常事物與景象提取靈感,加以細膩詮釋,在媒材上亦展現更為精巧、多工的處理方式,觀者得以品味藝術家對生活細節的深刻洞察。

首次參展台南藝博的北井画廊(展間 615),本次以個展形式呈現日本藝術家綱島礼子(Reiko Tsunashima)的水墨畫作。藝術家著重藉由墨跡的滲透與偶然性,來描繪以地景為基礎的心象風景。她將這些墨色的意象與畫板上的精巧切割和布局相結合,讓每一幅作品都宛如一扇小窗,觀者得以藉其探見墨色世界的深邃韻味。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日本畫廊 JILL D' ART GALLERY (展間706)展位一景。今次以「日日是好日」帶來:市川大翔、小坂未央、佐佐木伸佳、佐藤幸惠、YU SORA,五位活躍於多媒體、玻璃、霓虹等媒材的藝術家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首都藝術中心(展間 620)今次帶來臺灣與日本兩地的當代藝術家,包含林順雄、游雅蘭、李霽洵、陳廷曜、蔡育言、林樹里、高橋弘子、谷地元麗子、野口晶子、岩水亞沙子、SATO Ten。展牆佈置的為林樹里(Julie Hayashi)之作品,誠如谷崎潤一郎「陰翳礼讃」所述,林樹里透過對陰影的深度與意義的探索,詮釋隱藏於自然景物中的曼妙之美。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絕對空間-翁榛羚|展間 632

今年ART TAINAN亦與臺南新藝獎合作,從獲獎者中選出3位新銳藝術家參與現場展會,其中,絕對空間本次展出藝術家翁榛羚(b.1996-)的作品,其獲獎經歷豐富,2022年獲得南瀛獎,2023年獲得高雄獎以及中國信託繪畫獎入選,2024年獲得MIT新人獎,備受注目。

翁榛羚的作品透過銅版腐蝕技法刻劃人性深處的矛盾,她將銅版視為自身情感的載體,透過化學腐蝕與身體重複的過程,如同疤痕經歷一次次的創傷及癒合,既是自我剖析的痕跡,也反映了社會賦予個體的制約與拉扯。在她的畫面中,人物的形象刻意消弭性別的特徵,似男又似女,模糊了傳統對性別的界定,使觀者更專注於情感與存在的探討。

其創作亦受到日本浮世繪中「無慘繪」的影響,然而,她並未直接採納無慘繪中常見的血腥、恐怖的場景,而是轉化為另一種詭譎且荒誕的表現方式。在她的畫面中,人物並非遭受折磨,而是處於如親吻、敲擊樂器、用頭刺繡等奇異的行為狀態,使作品帶有一種超現實的幽默感。

絕對空間展出新藝獎翁榛羚的作品。圖/絕對空間提供
翁榛羚的作品〈戀愛腦獨秀〉,2025。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索卡藝術-梁凱棋|展間 707

梁凱棋(b.1993-)來自香港,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和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梁凱棋的創作長期透過複合媒材進行實驗,探索拓印、封存日常物和「記憶轉存」之概念。本次展出的《觀塘站》系列作品,延續對遷移經驗與記憶的探討,取材自桃園各地埤塘在都市更新過程中的地景變遷,並運用攝影與版畫技術重構影像,使之在光影、質地與形態間產生層層轉譯與變化。

作品以具層次感的視覺語言,營造虛實交錯的空間感,經轉換為負片效果的影像被印製在透明壓克力板上,使影像更兼備了穿透性。藉著光影的流動交錯,影像就好似浮游於現實與記憶之間,塑造出既深邃而詩性的視覺狀態。

索卡藝術展間一景,其中為梁凱棋的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異雲書屋-張驊|展間 611

異雲書屋此次帶來藝術家張驊(b.1992-)近期系列新作,張驊的創作取材自日常生活所見的植物、礦物、畫室及自然環境,並相融於畫面之中,使其轉化為具有時間厚度的視覺語言,展現他對於記憶、時間、空間中萬物恆動的哲學觀。

在〈幽花〉一作中,紫色花叢宛如一座微縮的宇宙,植物的紋理與結構呈現出有機的生命力。畫面中的線條分割了「觀看」與「被觀看」的相應位置,形成一種內外並置的張力。置立於中央的花叢與背景中的深藍色的空間交融,彷彿是某種凝縮於空間的結晶體,又像是正緩緩向外擴張,如同自然風景的流動;而左右兩旁像似簾子的黃色塊面,如同記憶中模糊不清的意識在飄動。這樣的繪畫語彙除了物理上的景深,也讓觀者在觀看時,感受到某種超越現實的「共感」經驗。張驊將自身對時間、空間與記憶的體悟視覺化,並邀請觀者游移於畫面之中,感受萬物流轉的韻律。

張驊的作品〈幽花〉,2024。圖/異雲書屋提供
異雲書屋展間一景。圖/異雲書屋提供

曙畫廊-水口和紀|展間 621

首度參展臺南藝博的曙畫廊,今次攜手來自臺灣、中國、香港、日本、俄羅斯共八位藝術家登台亮相。其中關注到日本藝術家-水口和紀(Mizuguchi Kazuki,b.1973-)的繪畫,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研究所,專攻日本畫的他,在創作上深受日本獨特的「物哀」美學影響,透過對自然景緻的描繪,反映物哀精神之於生命無常本質的細膩感懷。

水口和紀的作品體現著日式古雅的風格,善於用以纖細的筆觸與低調質樸的色彩,將轉瞬即逝的片刻凝結於紙上。畫面裡綻放的花朵兀自美麗,卻又因盛開於瞬間而帶著一絲淡淡的哀愁。

曙畫廊展出水口和紀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曙畫廊展位一景,其中為中國藝術家張媛媛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乙皮畫廊-林依文|展間 719

乙皮畫廊此次帶來藝術家林依文(b.1990-)的近期新作。林依文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並主修水墨,曾獲「2024集保藝術賞」優選。

這次展出的新作在媒材與表現上皆與林依文過往的水墨紙本創作略有不同,其選擇以楮皮紙為基底,運用油煙墨、礦物顏料、水干顏料、胡粉等複合媒材作畫,並延續對於線描及敷染技法的細膩掌握,營造出更為強烈的流動感。畫面彷若雲霧一般,在筆觸層層加疊下,淡煙似的褪色質感漸次展開,在氤氳之間隱現的風景緩緩地散發內斂而詩意的氣息。

乙皮畫廊展出林依文作品〈防波堤尖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乙皮畫廊展間一景,今次帶來廖修平、宮山廣明、徐明豐、莊臥龍、阿緹蓉、黃妙貞、馬浪.烏瓦日、YaDan.Ms 、黃淑卿、羅盈嘉、王怡婷、吳承翰、林依文,共十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陳于文|展間625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本次以「迴聲之形」做為策展主軸,展出六位涵括繪畫、水墨、版畫、陶瓷、活脫乾漆,於不同材質創作表現的藝術家們。而陳于文(b.1992-)的作品透過壓克力顏料描繪出獨特的空間敘事。樓梯、門框、欄杆等結構組成畫面,透過不同的視角切換與符號化物件的排列,構築出既相連卻又分裂的空間感,一間一間獨立的房間似乎左右、上下相通,如同拼圖般能串連起一場故事。

人一天在家裡的時間有多長?藝術家以個人經驗為基礎,回應家屋在其不同人生階段中的變化,是既熟悉卻又陌生的三分之一印象。她將記憶與現實交錯後再重新組構畫面,形成多重視域,畫面中出現的植物或物件是提供視點的線索,粉色調與薄透的疊色,則讓空間呈現詭譎的狀態,暗示著對「家」這個概念的不斷辨識與重塑。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展出陳于文的作品。圖/暮拉多元藝術空間提供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展場一景。圖/暮拉多元藝術空間提供

99°藝術中心-⽥中栄⼦|展間 703

日本藝術家⽥中栄⼦(Eiko Tanaka,b.1969-)畢業京都市立藝術大學,並取得版畫碩士與博士學位。她表示自己的創作是以攝影為起點,跨越拼貼、版畫和繪畫三種媒材,運用經切割的彩紙和壓克力顏料的色彩和形狀,來重新捕捉空間(世界),也就是所謂的「抽象化」行為。

⽥中栄⼦從那些存在於人們日常中,所看似平凡的地方和場景汲取靈感,將熟悉的景象重構為拼貼式的畫面呈現,真實場景也因而被轉變為帶有異世界特質的「境象」。其平面作品多以均質的色塊展現出簡潔、幾何性的結構特質;然而較具流動感的顏料筆觸,則為畫面秩序帶入了某種漂浮不定的異質感,形塑出微妙的視覺張力。

99°藝術中心展間一景,其中為⽥中栄⼦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藝星藝術中心-蘇頤涵|展間 721

蘇頤涵的作品營造出一種詩意且超然的心象風景,畫面中的景物並非單純的自然描摹,而是一種經過內在轉化的記憶再造。整體的粉紫色調性,構築出介於現實與夢境之間的異域空間。層疊的山巒、霧靄彌漫的水域、幽深的森林與帶有象徵意涵的拱門,遙遠、靜謐而帶有神秘的「遠方」寓意,但這並非單純地指涉物理上的「遠方」,更指向內在的精神探索,藝術家彷彿讓觀者置身於一場遙遠的旅程之中,思索在不確定的世界裡,我們如何定位自己,如何面對未知。

作品中慣用的「飛鳥」符號,巧妙地將中文字「人」的造型轉化為翱翔的生物,既是自由的象徵,也是對個體在浩大世界中追尋意義的詮釋。這種對遠方的追尋,也隱含了某種烏托邦式的理想性。藝術家透過創作不斷挖掘內心深處的願景,在現實與幻想之間建立橋樑。這種模糊的邊界讓作品散發著夢境般的吸引力,使人不禁思考:我們所渴望的遠方究竟是真實存在,還是內心投射的幻象?

蘇頤涵的作品〈四季流轉-春〉,2024。圖/藝星藝術中心提供
藝星藝術中心展間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晴山藝術中心-唐榕|725

年青藝術家唐榕(b.1999-),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設計組。唐榕的創作關注於對自然景觀的再詮釋,並試圖重塑現代人與山水之間的情感聯繫。她以山形陶件構築微縮景觀,將奇峰異石凝縮於台座之上;由文人山水畫傳統為底蘊,疊合藝術家的想像詮釋,創作出融匯傳統與個人視角的東方意象。

作品兼具山水畫的平面性與筆法的立體化,藝術家以細膩的雕刻與上釉技法,將原本用於山石質感表現的皴法轉化為層疊起伏的地貌,使其呈現豐富的紋理與層次,並引領觀者透過俯瞰視角,探照藝術家所構築的一個個山水小世界。

晴山藝術中心展間一景,其中為唐榕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晴山藝術中心展間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展會資訊


展覽地點|台南晶英酒店6-7樓
貴賓預展|3月13日(四)15:00-19:00
公眾展期|3月14日(五)-3月16日(日)12:00-19:00
(3月16日僅開放至18:00)
官方網站|https://2025.art-taipei.com/tainan/tw

ART TAINAN 2025台南藝術博覽會台南藝博藝術市場畫廊協會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廊藝博會時事觀點

ART TAINAN 2025 台南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藝術與日常的模糊邊際 收藏延伸的生活品味

2025-03-17|撰文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958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藝廊當代藝術藝博會

ART TAINAN 2025 台南藝術博覽會盛大開幕 藝術收藏的多元對話與在地連結

2025-03-13|撰文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