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藝術產業

電影

「這位也面無表情的是...術科太太」 ─ 丹麥畫家威廉.哈莫修依 (Vilhelm Hammershøi)

哈莫修依Hammershøi生活日常少即是多肖像畫

2019-03-07|撰文者:詔藝

「別浪費唇舌在那些只值得你沉默以對的人身上。往往最有力量的詞語就是啥也不說。」– 美國知名女作家   曼迪.黑爾
(Don’t waste words on people who deserve your silence. Sometimes the most powerful thing you can say is nothing at all.) – Mandy Hale

發跡

19世紀末起,西洋美術史主要被印象派莫內、雷諾瓦、畢沙羅,和後印象派的梵谷、高更等這一幫人搶佔絕大多數版面至今,北歐各別國家的狠腳色們,因為按讚、訂閱、分享的曝光度相對而言不高而冷門許多。因此認識這位藝術家,也不過是幾年前的事情,在日本東京的國立西洋美術館的常設展中,偶然看見後驚為天人,留下深刻印象。
哈莫修依自畫像,油彩畫布。圖/取自wikipedia
哈莫修依,〈室內中彈著鋼琴的依達〉(Interior with Ida Playing the Piano),油彩畫布,1910。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藏品。圖/取自wikimedia
威廉.哈莫修依 (Vilhelm Hammershøi, 1864–1916),1864年出生於丹麥的哥本哈根。成長於富裕家庭的他,自幼便開始跟幾位丹麥的大師,如Vilhelm Kyhn、 Niels Christian Kierkegaard和Holge rGrønvold學習繪畫,之後進入丹麥皇家美術學院(Det Kongelige Danske Kunstakademi/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等學校陸續進修。1885年,時值21歲的他,作品首次在「夏洛特春季展」(Charlottenborg Spring Exhibition,現在更名為Kunsthal Charlottenborg,始於1857年,是北歐歷史最悠久也最重要的藝術展覽之一)中亮相。其中一件作品〈一個年輕女孩的肖像〉(Portrait of a Young Girl),畫中人物是他妹妹安娜(Anna Hammershøi),據說被印象派大師雷諾瓦看見並讚譽有加。1889年他代表丹麥,於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Universal Exposition)中展示四件作品。在他有生之年,藝術家主要時間多在自己的故鄉工作,以繪製肖像、建築和室內設計圖畫為生。哈莫修依於1891年與他終身的摯愛依達.伊斯台德(Ida Ilsted)結婚。經由畫家打從心底的深刻描繪,這位「術科太太」的身影,從此倘佯在西方藝術史中,佔得無人可以抹滅的一席之地。
哈莫修依,〈年輕女子肖像〉(Portrait of a Young Woman),油彩畫布,1885。畫家妹妹安娜。圖/取自wikimedia

創作特色及風格

哈莫修依以其靜謐、詩意、柔和而略帶神秘感的室內空間及室內人物「非正面」的肖像聞名。哈莫修依和其連襟彼得‧伊斯台德(Peter Ilsted, 1861–1933)及另一位卡爾‧霍索伊(Carl Holsoe, 1863–1935),同為1890年成立的丹麥先驅藝術團體「自由展覽會」(The Free Exhibition)成員。因為三位的創作在某程度上承襲荷蘭光影大師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的作品,多以描繪室內光線下安靜的風格為主,後來同被視為「哥本哈根室內靜物學派」(Copenhagen Interior School)。在經過百年後,美國大都會美術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曾在2001年舉辦過他們三人的聯展。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更於2008年,為他舉辦過一個盛大的回顧展《威廉.哈莫修依:沉默的詩篇》(Vilhelm Hammershøi: The Poetry of Silence)。
講起來,三人所創作的多數內容大同小異,主題不外乎「室內空無一人的一隅」,充分反映出我們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眼中的大賢人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崇尚簡約、生活簡樸的寫照;或是沒來由地出現室內隔間門開著一半、一種提供超人氣恐怖電影《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啟發題材的謎樣瞬間。但若再細查哈莫修依所繪的人物,幾乎全是自己女性親友,包括母親、妹妹、妻子等,在看起來為了省電暖氣沒開足夠、室內溫度頗低狀態下的靜態片刻,或看書,或彈琴,或禪定冥想中的身影,甚至連畫中模特兒也時常都是同一人,就是那位「術科太太」-依達。
哈莫修依,〈藝術家妻子〉(The Artist’s Wife),油彩畫布,1894。畫中人物正是在當時「沒有冠夫姓」的「術科太太」-依達.伊斯台德。圖/取自wikimedia
哈莫修依,〈Frederikke Hammershøi〉(註:藝術家的母親),油彩畫布,1886。圖/取自wikimedia

電影《月光光心慌慌》預告片官方連結
只要仔細觀看他的畫作,哈莫修依的作品不但因為將色彩調低而顯得更為灰白,因此得以產生強烈的個人風格和辨識度,且對於空間中謎樣氛圍的建置、構圖及光線的細節描繪信手拈來。對於圖像上場景的操控能力與技巧,都遠優於另外兩位。
哈莫修依的作品雖然多採用低彩度,包括灰色、不飽和的黃色、綠色和其他低沉色系,而顯得較為冷冽,但作品整體色感柔和優雅。他筆下的人物形像,透露出一種輕微的緊張和神秘氣息,寡言卻不會無趣,些微的迷濛卻純粹乾淨。他所構築出的室內空間繪畫,記錄著藝術家「平庸的生活日常」(banality of everyday life),同時創造出不平凡的簡潔及「跨時空的情緒穿透力」,充滿著畫家和他所繪對象的內心戲,並散發出悠遠的靜謐感,著實使觀者深深為之著迷。
哈莫修依,〈在陽光下跳舞的塵埃〉(Dust Motes Dancing in the Sunbeams),油彩畫布,1990。圖/取自wikipedia

藝術市場

有時候不得不相信,市場會說話,畢竟拿真金白銀去換只能修身養性、想炫耀又不方便帶出門的藝術品,如果不是真的夠值得,應該也沒有人會花大把鈔票去購藏。絕大多數收藏家的眼睛還是雪亮的,至今哈莫修依的作品平均交易價格依舊遠超過另外兩位齊名畫家數十倍以上。
2012年6月,蘇富比以172萬英鎊(約合當時新台幣9千1百萬元),拍出描繪「術科太太」的作品《讀著信的依達》(Ida Reading a Letter),當時創下百年來丹麥籍藝術家拍賣史上最高價紀錄。隨著這幾年國際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近二年來這位畫家的市場價格依舊緩步提升,2017年11月蘇富比的紐約夜拍中,作品〈室內中在鋼琴旁邊的女人〉(Interior with Woman at Piano, Strandgade 30),以621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億九千萬元)售出。另據資料顯示,2018年12月,著名的蓋提美術館(Getty Museum)也以503萬美元(合約新台幣1億5千6百萬元)的價格,在佳士得紐約拍賣中,拍下了藝術家1912年所繪〈室內的畫架〉(Interior with an Easel, Bredgade 25)一作。
哈莫修依,〈讀著信的依達〉(Ida Reading a Letter),油彩畫布,1899。圖/取自wikimedia
哈莫修依,〈室內中在鋼琴旁邊的女人〉(Interior with Woman at Piano, Strandgade 30),油彩畫布,1901。圖/取自wikimedia
哈莫修依,〈室內的畫架〉(Interior with an Easel, Bredgade 25),油彩畫布,1912。蓋提美術館收藏。圖/取自wikimedia

哈莫修依曾經表示,「我完全相信,一件好的畫作,用色愈少,愈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他沒有受到19世紀末那個時代,各新興藝術潮流所帶來的影響,以堅定的意志和澎派洶湧的藝術革命思潮保持冷漠的距離,執著於他低調而抑鬱寡歡的圖像語彙。
始終維持著清晰的腦袋,沒有迷失在人云亦云的喧鬧世界,「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堅持,正是這位藝術家給我們最大的學習和啟示。

哈莫修依Hammershøi生活日常少即是多肖像畫
REACTIONS
喜愛

15

好美

18

0

2

厲害

4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