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藝術產業

第17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啟示:觀看台灣當代藝術與他方的串連契機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選委員他方訊息當代藝術國際串聯

2019-06-18|撰文者:歐洛

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邀請了來自海外的國際決選委員:魯本‧基漢(Reuben Keehan)、以及陳頌瑛(Anna CY Chan)約瑟夫.米契爾(Joseph Mitchel),三位皆掌管國際重要藝術機構,在展覽策劃與跨國合作的項目上著手運作多年,且近年與台灣本地的藝術家多有共事經驗。本次由臺中國家歌劇院首任藝術總監暨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王文儀女士擔任主持的「國際決審會客室」,緊接在頒獎典禮之後展開,決選委員們在講座中針對台灣當代藝術與表演劇場的環境現況,以其經營各自事業體的實務背景為基調,提出強而有力的「他方訊息」,試圖開啟本地創作者與推動者在「自我觀看」和「被觀看」議題上的多面視角,進而提示創造跨國合作契機的可能方向。
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會客室」現場,(右起) 主持人王文儀、Joseph Mitchel、陳頌瑛、Reuben Keehan。圖/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魯本‧基漢(Reuben Keehan)

來自澳洲的Reuben Keehan,現任澳洲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Queensland Art Gallery | Gallery of Modern Art)亞洲當代藝術策展人,曾策劃2012、2015及2018年共三屆的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Asia Pacific Tr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簡稱「亞太三年展」),擁有多年非營利與公部門經歷。
台灣藝術家如何有效處理藝術創作與地方意識的串聯?Reuben率先以自身策展經驗進行分享,表示亞太三年展作為聚集來自各種不同文化背景之創作者的重要場合,曾與多位來自台灣的藝術家合作,而亞太三年展長期以來所面對的挑戰,便是將亞洲、太平洋地區以及澳洲本地的藝術作品加以整合,梳理出一條順暢且具說服力的展覽脈絡。Reuben更以李明維的《菩提樹》計畫為例,計畫內容中將斯里蘭卡的一棵菩提樹移植於Queensland Art Gallery外圍,每年佛誕日,菩提樹所指涉的宗教性內涵引得當地僧侶的親臨與祝福,顯示了館方、藝術家以及周邊社區三方共譜的藝術價值。
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會客室」現場,決審委員Reuben Keehan。圖/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而本次台新獎入選的作品無論是以個人、多人合作或是社群代表的形式參與評選,多圍繞於「性別」「性慾」「語言」的主題辯證,Reuben概括性地指出不同作品間共同體現的「對話」特質,含括身體與空間、新型態與傳統框架、原住民與非原住民、跨媒體以至跨國界藝術家之間的種種對話行為,入圍藝術家藉此對台灣社會當前的重要議題作出回應,例如近期因婚姻平權法案所顯示的權力結構問題。藝術家在回應的過程中順勢開啟了歷史的回看,以一種善意、幽默的方式試圖撼動某種程度的巨大。Reuben表示,不僅只於台新獎,台灣社會本身便具有極大的對話潛力,這些對話可望跨越國界,自台灣擴延至整個東亞地區,甚至將全球板塊加以串聯。
第17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得獎作品:《唐朝綺麗男(邱剛健,1985)》─蘇匯宇。圖/台新藝術基金會提供
面對台灣當代藝術範疇中大量觸及的政治性討論,Reuben抱持樂觀態度並肯定其啟發性,認為本次入圍藝術家以高自由度的創作行為,從在地和鄰近國家共有的歷史創傷中自我癒合,且勇敢面對眼前快速變遷的社會狀況,在異文化的應對中逐漸建立一種相處模式並積極地去尋求和解,可謂是自過去掙扎的歷史當中解套並向前邁進的里程碑。
Reuben也以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不斷進步的科技所推動的時代轉變,認為科技一直以來都在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藝術亦為表達人類的社交關係、社群型態的重要媒介。儘管本次的入圍作品中,大多使用了科技的技術創造出新穎而美麗的視覺語言,卻也將表述重點適當地聚焦於跨越文化邊界、建立異質文化間的連結。 Reuben提醒創作者,在面對看似越來越主導當代生活的科技文化時,或許可藉由自身的創作能力,獲得一些自我主宰的能動性。
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超日常》第二屆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圖/台新藝術基金會提供

陳頌瑛(Anna CY Chan)

陳頌瑛現為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西九文化區舞蹈顧問,於2014至2018年8月期間,擔任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主管(舞蹈),負責制定文化區舞蹈發展的藝術方向及具體策略,為香港及海外藝術家提供平台,共同探索全新創作及表演方法,研究當代演出相關議題。
從自身領導演藝學院的經驗出發,陳頌瑛強調教育之於藝術文化的長遠影響,儘管文化建設上的硬體投資可收立竿見影之效,但以永續性來而言,軟體才是關鍵,教育更是建構理想藝文環境的根本。各國應以政府的高度對於文化發展提出願景及全面性的配套措施,啟動跟創造性專業知識相關的關鍵教育,將創新思維深植於整體社會當中。
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會客室」現場,決審委員陳頌瑛。圖/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針對現今的整體藝術環境,陳頌瑛以宏觀角度指出「全球化」趨勢對於塑造當代藝術面貌的強力作用,亞洲區塊尤其受到衝擊,過去10年裡有大量藝術產業於亞洲市場崛起,其中不乏呈現表演藝術跟當代藝術的文化場地,造成世界各地的藝廊、策展人和藝術節導演等相關藝術從業者相繼前來東方尋寶。面對此番前所未有的豐富文化場景,陳頌瑛提醒應將其中衍生的激烈競爭視為一種良性發展,在新合作夥伴的不斷誕生中共同創造健康的網絡,極大化不同區域藝術家的工作優勢,並呼籲大型藝術組織應認真考慮與整體產業界共享資源。
而在藝術創作的部分,陳頌瑛認為應讓不同的藝術形式在相同的時空背景中自由發展。亞洲具備多元的區域樣貌,且各別的場景會隨著藝術家以及觀眾所感興趣的議題而不斷地演化。在不同領域的合作過程中可有效擴大藝術產業的可能性,做法上則須深入了解多方的創作動機及概念。陳頌瑛以亞洲藝術表演者為例,認為其展現出某種急迫性,亟欲擺脫西方針對亞洲所定義的「異國風情」刻板印象,複雜的歷史脈絡看似禁錮,卻也為藝術家的創作思維的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口,開始挖掘被遺忘的歷史,以此來理解社會現況,進而開創邁向未來的航道。
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小姐免驚》2018新點子舞展「春之祭」微舞作。圖/台新藝術基金會提供
從傳統藝術到當代藝術,藝術勢必根植於日常當中且交織多重領域,無論是以舞蹈、音樂或視覺藝術展開敘事,許多的藝術家、編舞家以及表演者都在重新思考如何體現與當代生活的緊密聯繫,同時創造出新的語言。陳頌瑛表示本屆台新獎「年度大獎」作品《路吶LUNA》便是一個深耕於傳統,但又創造出全新藝術語彙的成功代表,布拉瑞揚舞團在這個巨量訊息的年代扎實省思與探問,從原住民的身體性與部落儀式中尋獲創作的語法,以撼動人心的身體姿態和音樂,譜出屬於亞洲部落的文化故事,豐富了當代舞蹈的內涵。
陳頌瑛鼓勵亞洲藝術界一同享受和讚揚這種來自各種文化的多元性,以現有資源投入具備深度和長度的文化研究,支持甚至引領關於新亞洲跟新藝術的對話,並且把亞洲當代藝術標示成一個有多種可能性的、深具潛力的未完成計畫,進而主宰世界對於亞洲的凝視狀況。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得獎作品:《路吶LUNA》─布拉瑞揚舞團。圖/台新藝術基金會提供

約瑟夫.米契爾(Joseph Mitchel)

Joseph為資深藝術經理及藝術節總監,目前擔任澳洲阿德雷德OzAsia藝術節藝術總監,為澳洲的亞洲藝術注入大膽且聚焦當代的全新願景。在米契爾的帶領下,OzAsia藝術節因其對亞洲當代藝術的獨特關注,對澳亞藝術合作交流的支持,被 RealTime Arts稱為澳洲最重要的藝術節。
Joseph以擔任4年藝術節藝術總監的經驗審視當代藝術環境,說明藝術產業的經營須思考國際上所重視的資產到底是什麼呢?如同OzAsia的運作策略是期望從西方霸權色彩之下走出,把澳洲重新放到中心位置,在對世界的觀看上做出角度的翻轉。亞洲藝術界也應在與世界接軌之前回看自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文化的殊異性,設想亞洲藝術在21世紀的全球網絡中能被如何定位及做出貢獻?進而驅動區域性的改變,建立自我觀看和觀看世界的方式。
決審委員Joseph Mitchel。圖/取自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官網
Joseph表示,本屆台新獎的15件入圍作品都非常傑出,決選委員們在評審過程中經歷了紮實且掙扎的討論。最後決選出的三位得獎者獲得評審一致支持的特質在於,皆透過創作呈現了當代社會的樣貌,並體現出某種進步性價值,不僅對台灣當地的社會現況做出回應,同時也能跟全球的國際環境對話。
在表演藝術的方面,Joseph認為從周書毅的作品《Break and Break!無用之地》中可以看到單一藝術家的珍貴視野,從創作的構思、深度研究到跨出舒適圈,藝術家試圖在東亞區域中探討人造建築的轉變,以及一個舞蹈者的肢體如何去回應整體環境的變遷,在廢棄的場域中跨出新的界線,進而開啟身體實踐和舞蹈方面的未知領域。
儘管眼下的藝術產業環境中經常強調合作、文化交流,或是獨立藝術家跟大型機構之間的關係建立,但是周書毅作為一個藝術家個體,從自己的角度認真敘述自己的故事,有其絕對的價值性。Joseph對創作者呼籲,藝術理念能以各種研究、理論、紀錄等形式被提起,但最終都必須整合成一個完整且具說服力的藝術作品,這便是周書毅獲獎的關鍵原因,他的作品結合了影像藝術、舞者表演,以及在一個非傳統的地點的演出,展露個人豐沛的創作能量及執行力。
第17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得獎作品:《Break&Break!無用之地》身體錄像展─周書毅。圖/台新藝術基金會提供
Joseph也重提《LUNA》一作,認為布拉瑞揚以當代舞團的立場在處理跨脈絡的文化對話時,與原住民部落共同建立了「協商協調」的互動關係,可作為亞洲創作者在面對複雜文化處境時的參考方針,展現跟他者交流、互相學習的意願,使創作行為一方面能在自身文化背景的堅守下適度向內探詢,不忘根本,另一方面又能跟所處環境產生密切的互動。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得獎作品:《路吶LUNA》─布拉瑞揚舞團。圖/台新藝術基金會提供
三位決審委員在講座的末段也對新一代的年輕藝術工作者給予鼓勵和提醒,認為無論是從事策展或者藝術創作,都應量力為出,以手邊的現有資源去支撐自己的生產行為。在藝術語言的運用上,則須清楚了解自己擅於操作的創作形式,尊重和信任自身所受的專業藝術訓練,以扎實的技術和深度的研究回應當代生活的觀察,進而作出轉換和追尋創作上的具體呈現。

相關新聞可參考非池中系列報導專欄:「第17屆台新藝術獎」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選委員他方訊息當代藝術國際串聯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題】頒獎典禮完整版直播內容!

2019-05-23|撰文者:台新藝術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