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特展策展

吉洲窯推出青花瓷特展,首度公開近百件創作典藏

吉洲窯青花瓷許朝宗陶瓷藝術館陶瓷青花瓷特展

2020-12-18|撰文者:許朝宗陶瓷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鬥彩紅魚蓋罐,結合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創作而成。圖/吉洲窯提供

素有台灣景德鎮美名的新北市鶯歌,從 12 月開始於陶藝老街商圈吉洲窯舉行青花瓷特展,現場展出近百件的仿古青花作品,其中不但囊括唐宋明等當朝經典文物特色,也結合了山水、人物、風景等各種紋飾圖樣與裝飾技巧,內容豐富與規模之大實為近期罕見。吉洲窯創辦人許朝宗為全國唯一贏得工藝之家頭銜的陶瓷領域大師,除了在學界擔任教職協助文化傳承,豐富的 50 年陶瓷創作經驗更為此次特展增添風格獨具的文化氣息。

描金竹節瓶,瓶口窄小,瓶頸以金彩裝飾,燒製難度高。圖/吉洲窯提供

此次青花瓷特展無論是繪圖技法的種類或是經典仿古的展品數量,絕對可說是盛況空前。中國瓷器以景德鎮為代表,大家記憶中的青花瓷大抵不脫白底藍色圖樣,而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使用中東進口的「蘇泥麻青」鈷料描繪圖案,青花的色澤豔麗清新,由於含鐵量比較高,藍色的線條經常泛出鐵質結晶斑,暈染有濃有淡,深入胎骨,渲染自然,就像是一幅水墨畫,給人淋漓盡致、凝厚剛健的感覺。而位於鶯歌的吉洲窯累積半個世紀的豐富創作能量,仿古青花瓷畫工細緻溫柔婉約,其中尤以故宮委託仿製永樂時期青花瓷器的代表作「蟠龍天球瓶」為經典:以穿蓮三爪行龍為特徵,形態健碩、猛龍穿越蓮花的雄姿躍然紙上。

青花山水天球瓶(左)、青花蟠龍天球瓶(右)。圖/吉洲窯提供

甜蜜豐收:以蜜蜂黃金雕塑結合鐵鏽花釉,寓意甜甜蜜蜜。圖/吉洲窯提供

青花瓷上所描繪的山水、人物、花鳥各類紋飾,恰與青花的釉色相得益彰。例如仿製宋代錦地開光的特色,繪製了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以物明志的形態鮮明;或以唐、宋代流行樣式而變化,瓶口如開放花瓣,細頸、圓腹,並於瓶腹雕刻曲線,搭配現代風格的彩繪,奇巧而清新。吉洲窯作品特殊之處,就在於突破不同工藝特性,結合傳統與現代。1995 年作品「麒麟送子」,就成功使用金彩詮釋唐草紋飾,結合青花圖樣榮獲「金鶯獎」首獎殊榮;而另一件優選獎作品「瓜瓞綿綿」,也展現釉色和燒窯的獨到功夫,將不同工藝及金屬結合成功,創作出專屬於青花系列的絢麗優雅。

1995 年金鶯獎首獎:麒麟送子 ,為青花結合金彩之膽瓶。圖/吉洲窯提供

許朝宗自 1970 年投入陶瓷創作,創立吉洲窯以來見證台灣陶瓷三十年來的發展,不但破天荒在 2015 年獲德國麥森邀請駐廠創作,也是其到目前為止唯一的華人駐廠藝術家,大型陶板作品「蛻變」更獲麥森博物館列為珍藏。此次特別規畫一連串豐富的策展主題,展出近百件不同時期創作,從仿古瓷器、金彩、鐵鏽花釉到漆線雕技術的融合應用,賦予瓷器多元風貌。12 月開始以青花瓷系列打頭陣,揭開窯變台灣 40 年的系列展覽序幕,接下來也會有金彩、鐵鏽花等經典作品陸續展出,期盼對傳統工藝有興趣的大眾一同來共襄盛舉,一窺工藝殿堂奧妙!

(左圖)年年有餘:以九魚連貫一氣呵成,切合聚寶盆之涵義。(右圖)金彩虯龍圓滿。圖/吉洲窯提供

1997 年最佳入選獎:觀潮。以雕刻技法及寫意手法刻劃歸鄉途中有感。圖/吉洲窯提供
關於吉洲窯
創立於 1975 年,創辦人為許朝宗。作品種類從青花、粉彩等明清仿古瓷器、金彩、鐵鏽花釉到漆線雕技術的融合應用,在仿古基礎上加入新工藝技術創新改良,運用不同的技法,賦予陶瓷新面貌。吉洲窯在釉色和燒窯的獨到功夫,不但開拓現代陶瓷藝術另番新境界,更於 2005 年榮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工藝之家」。獨創的鐵鏽花陶瓷除了獲得眾多獎項榮耀,許朝宗也在 2015 年獲德國麥森邀請駐廠創作,不但是其到目前為止唯一的華人駐廠藝術家,大型陶板作品「蛻變」更獲麥森博物館列為珍藏。更多相關訊息,請瀏覽公司網站:http://chichou.art/

明清仿古系列,展現歷代精髓。圖/吉洲窯提供

吉洲窯特色藝品銷售
官網:
http://chichou.art/
地址:台灣新北市鶯歌區尖山埔路5號 (鶯歌老街)
電話:+886-2-2678-2591

青龍小盤:又名蒼龍,為中華民族天之四靈,象徵祈求豐收、吉祥平安。圖/吉洲窯提供

許朝宗陶瓷藝術館
地址:台灣新北市鶯歌區大湖路185巷7號
電話:+886-2-2670-5756
參訪採預約制

吉洲窯青花瓷許朝宗陶瓷藝術館陶瓷青花瓷特展
REACTIONS
喜愛

6

好美

3

0

2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

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首度公開,將展覽廢棄材料轉化為創意衍生品!

2024-12-19|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74

焦點新聞

藝文跨界策展

社會設計凝聚力,再探萬華茶室與紅包場風華

2024-12-19|撰文者: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