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專題企畫

焦點人物

當代藝術現代藝術

凝視約翰·伯格:「就請記得,我從生命經驗裡所帶來的書寫。」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凝視約翰伯格攝影的異義書摘

2021-06-18|撰文者:郭力昕/ 圖: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John Berger於二○一七年初辭世後,《攝影之聲》的李威儀邀評論家張世倫與我進行一場追念Berger的對談。我提及一九九五年在倫敦看到BBC電視頻道的人物專訪節目《Face to Face: John Berger》,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主持人Jeremy Isaacs在訪談最後問Berger:「你希望後人要如何記得你?」
Berger沉思了兩三秒,微笑回答了幾個字:「By what I have brought back.(就請記得我[從生命經驗裡]所帶來的[書寫]。)」
約翰.伯格於英國廣播公司(BBC)主持的一套四集的電視節目《ways of seeing》,後來出版成書,在臺灣已成為各藝術大學必讀經典。圖/截自youtube影片
逾一甲子以來,Berger豐沛的書寫持續帶給不同世代的讀者歷久彌新的養分,不僅是觀看世界的方式或藝術批判思想的啟蒙,更是對藝術、政治與生命實踐的態度和高度。
在《凝視約翰.伯格: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裡,作者史柏林從大量資料與原始檔案的爬梳及訪談中,旁徵博引地撰寫了Berger其人其作及其生命軌跡的細節陳述與論評,是很少見的一部對John Berger既深入又廣泛評述的重量之作。
作者指出,Berger六十年的思想結晶,讓他成為書寫範圍最廣泛、最受喜愛的戰後作家之一,但也是最少人讀通他所有著作的作家之一。
不易讀通Berger的諸般著作,不是因為它們艱澀;剛好相反,Berger的文字平易近人,不賣艱澀學術語言或深奧理論,儘管他的許多作品具有哲學內涵。當然,他的書寫文類非常多元,在散文、評論、小說、劇本、詩作之外,還有影像、素描和圖文並置的創作。
Berger書寫所涉及的主題範圍也極廣,從藝術到政治,從當代文化現象、歷史反思、社會議題、新聞事件,到個人的生活與感官經驗,皆可成為他的書寫與發言題材。我們有時一面讀到他具知識和思想密度的評論,忽而又在另一篇文章裡看到非常感覺性的經驗描述,甚至偶爾會覺得他對事物的評論是否有些矛盾之處。
但Berger的書寫雖龐雜然而並不亂,他的立場與意見也沒有根本上的矛盾。史柏林在〈導言〉描述了他二十二歲在尼泊爾加德滿都,於二手書店裡買到《影像的閱讀》(About Looking),第一次與Berger相遇的動人體驗。
這位大學唸物理的作者說:

「在伯格的文章裡我找到觀看世界的方式,和我在課堂上學習到的一切都不一樣。
那是一種書寫、思考,以及——我推斷,生活的方式,在心智的殫精竭慮和經驗的隨手捻來,
或者確切地說,腳踏實地之間,看不見任何矛盾。他的散文有股發自肺腑的力量,既形而上又有血肉,十足感官卻不沉溺⋯
…在伯格身上我發現天文學家和看星星的人同時存在。」

正是Berger身上這種二元並存而非對立的罕見特質,讓他隨心所欲又同時具有嚴謹論證與知識基礎的書寫,自由地穿梭於歷史與當下、優游於文字與影像之間、浸淫在抽象思考與身體經驗之中,令人不易歸納或跟隨,卻又讓人著迷不已。
瑞士攝影師尚‧摩爾Jean Mohr拍下的約翰.伯格(1966)。圖/取自The New York Review od Books
史柏林以評述Berger的幾部代表性作品或創作文類為軸,將它們放進那些書寫的特定時空脈絡裡,讓讀者深刻地理解,何以Berger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他在不同歲月的書寫,都同時屬於那個特定的時代、又屬於每一個時代。
也許他在某個時代的批判火力尖銳強大,在另一個時代的書寫溫厚寬容,但他對藝術的熱愛、對當代人民流離失所的核心關切,與左翼人道主義的政治立場,則未曾改變過。
一九五二年、二十五歲的John Berger,就敢對當時被視為鼓勵進步╱前衛藝術的展演空間,例如在倫敦的「當代藝術學會」(ICA)或泰德美術館(Tate Gallery)裡的競賽或展覽,於左翼傾向的刊物《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發表文章強烈批評。
二十年後,四十五歲的Berger仍是一名文化鬥士與資深憤青。他在小說《G.》得到英國最重要文學競賽布克獎(The Booker Prize)的頒獎典禮上,公然批評這個獎的意義,與此獎的贊助者在西印度群島土地上剝削奴工耕種所獲取的不義財富,並宣布將此獎金半數捐給倫敦的黑豹黨。
作為雄辯的文化政治挑戰者,Berger在批評布克獎的同一年,於BBC製作主持了總共兩小時的四集電視片《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並集結成一本小書。
《觀看的方式》的製作動機,來自針對英國藝術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爵士(Sir Kenneth Clark)於一九六九年在BBC主持的一系列十三集電視節目《文明》(Civilisation: A Personal View),在觀點上的挑釁與批判。
當克拉克穿著西裝領帶、操著一口正統英國貴族腔,講述歐洲黑暗時代以降的西方藝術和建築史的三年之後,Berger頂一頭搖滾樂手模樣的捲髮、穿著一九七○年代的花襯衫和喇叭褲,在某個國家藝廊場景,手持解剖刀割下一塊歐洲古典名畫,
談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的神祕化、西方油畫乃商業資本主義占有慾望之展現、西方裸體畫實為男性偷窺癖的產物時,他顛覆的不僅是電視製作的概念,從而使《觀看的方式》成為七○年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節目,而且將理解藝術的方法,或者研究視覺文化的路徑,從形式主義的欣賞,轉為分析、解構藝術話語裡的各種隱藏意涵與權力關係。
在電視節目《觀看的方式》的開頭,約翰.伯格身在打造如美術館展場般的攝影棚中,並將其中一張複製畫的切下其中一塊。圖/截自youtube影片
Berger對西方藝術傳統裡的霸權話語、資本邏輯和階級意識的冷眼批判,犀利凶猛,不留情面,但是他對區域性與全球性的民眾離散命運,又展現了長期的悲憫和同理情懷,溫柔敦厚地書寫他們的苦難,為他們發聲。
無論是小說《第七人》(A Seventh Man)、現實主義攝影的圖文論述《另一種影像敘事》(Another Way of Telling),或者集結了Berger在攝影方面的所有論述文字集《攝影的異義》(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Berger談攝影時,經常是從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全球化給世界帶來的災難,與人們因而被迫流離、無家可歸這個關切點出發,討論照片作為一種具有求存與抵抗之政治意義的可能性。
在這裡,Berger對現實主義攝影意義的討論,相較於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或者傅柯派的後結構主義影像學者約翰‧塔格(John Tagg),展現了較大的包容性。
桑塔格認為攝影是抽離歷史與現實脈絡的碎片,約翰‧塔格也認為羅蘭‧巴特(Roland Barte)在《明室》裡對攝影閱讀經驗的現象學式的描繪,失掉了巴特早年對攝影意義的剖析力道。
Berger則認為,照片對個人的記憶有貢獻,那對於失去所愛之人或被迫離開家園的人,懷裡揣著的家人生活照片,是抵抗乖違命運、懷抱希望的方式。
當我在二○○七年訪談John Berger時,劈頭就挑戰他對薩爾加多(Sebastiao Salgado)《遷徙》(Migrations)巨型攝影專題製作的肯定,認為薩氏的宏大影像,只是美感化了流離者的現實處境。
Berger當時包容了我理直氣壯、自以為是的意見,溫婉地表示即便薩氏把攝影書製作得太過精美昂貴,整體來看《遷徙》還是有政治價值的。我也許仍保留對薩爾加多攝影的某些批評意見,但是《凝視約翰.伯格》這本書清楚地提醒了我,Berger看待攝影之可能的角度,依然是非常政治性的。
他不放棄任何可能激發人們通過影像的觀看,關心自身處境和現實世界的機會。我畢竟仍沒有完全讀通Berger。
John Berger熱情、慷慨、犀利、深思,又寬容大量。他是一位至死不渝的馬克思主義作家,而他對藝術、感官、自然與身體經驗的敏感細膩,使他讓那些教條主義左派顯得顢頇無用。
他不受學術條框規範的自由書寫,對學術圈和學子的廣大影響力,遠超過很多只能把自己武裝在學術詞藻裡的蛋頭學者。
Berger既是一本大書,也是陣陣撲面薰風,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也是鼓舞我們勇敢反身自省,追求自由、友愛與團結的生命典範。
愛麗舍攝影博物館典藏尚‧摩爾拍下的約翰伯格晚年肖像攝影。©尚‧摩爾基金會 FONDS JEAN MOHR

凝視約翰·伯格: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

「除了當畫家之外,我也努力思考藝術,同時為藝術而思考。不過我努力超越畫筆之尖來思考,結果,主要是我對藝術的關懷催生了我整體的政治信仰和社會信念。根本不是我把政治拖入藝術裡,而是藝術把我拖入政治裡。」
——約翰·伯格

約翰˙伯格是戰後歐洲舉足輕重的左翼人文思想家和創作者之一。身為小說家,他贏得一九七二年的布克獎,卻於領獎時大力抨擊該獎項,並把他一半的獎金捐贈給左派政治組織「黑豹黨」;身為電視節目主持人,他以《觀看的方式》改變了人們觀賞藝術的方式;身為說故事的人和積極參與政治的行動者,透過他的著述捍衛勞工、移民和全世界受壓迫者的權利和尊嚴——直至二〇一七年一月過世,他始終如一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革命家。
藝術及受壓迫者是約翰˙伯格終其一生最重要的關懷主題,並深遠地影響其生命及作品。《凝視約翰·伯格: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A Writer of Our Time: The Life and Work of John Berger)圍繞著一系列既關於個人又屬於大時代歷史的分水嶺事件建構,追溯伯格的發展,從早年為英國報刊撰文的文化批評鬥士,歷經一九六〇革命年代意氣風發的歲月,直到晚近伯格重塑自己成為鄉間說故事的人。
本書作者——約書亞˙史柏林(Joshua Sperling)爬梳大量資料與原始檔案,利用未曾發表過的第一手訪談,旁徵博引撰寫約翰·伯格生命軌跡的細節,陳述與論評深入挖掘爭議的關鍵,完整揭露出伯格這位異常複雜且韌性十足的人物。伯格的思考及關懷從何而來?又將引領眾人往哪去?終將成為我們叩問困擾整個世代宏大命題的關鍵。
本文摘自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郭力昕,〈與John Berger在書裡重遇〉,原出處為約書亞・史柏林(Joshua Sperling)所著書籍《凝視約翰·伯格: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譯者為林鶯,時報出版。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凝視約翰伯格攝影的異義書摘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3

1

0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