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專題企畫

藝文跨界時事觀點

看山、看海,看藝術 酷暑的夏天是大地藝術的季節 ! 四個現正舉行的大地藝術節

大地藝術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縱谷大地藝術季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南迴藝術季

2021-08-06|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

與大海,與土地,與臺灣這塊島嶼。酷暑的夏天是大地藝術的季節。
臺灣東岸沒有高樓大廈的遮擋,是能夠一覽大自然之美的秘境。許多人談到花蓮與台東,無非是蔚藍的大海、遼闊的天空以及綠油油的田野及草地。非池中藝術網為大家整理了今年夏天舉辦的四個大地藝術季,藝術家跳脫室內展覽空間的白盒子框架,自然環境的取材以及對在地特色的瞭解,透過藝術創作試著與當地的文化故事對話。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在花蓮縣豐濱鄉展開,跨5個部落共10組藝術家參與創作,創作媒材多元,作品承載了部落現在處境的內涵;今年邁入第三年的縱谷大地藝術季,從池上往南,延伸至關山、鹿野,期待以不同的風貌,與地景藝術作品相容共創新視野;由臺東縣政府主辦的2021南迴藝術季,共有14件藝術作品坐落在南迴公路旁,浪花與太陽,藝術家們把對這片土地的幻想與情感,揉捏進作品之中,使南迴之路閃耀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是交通部東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於2015年開始委託專業承辦,沿著台灣東海岸各地舉辦的藝術活動,內容包括邀請藝術家駐地創作大型戶外作品,並設置在東海岸沿途風景區。

➤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陳昭興Apo’&王亭婷作品-我對生活很滿意,8.5 x 4 x 2.7公尺,港口部落族人常服、鋼筋、桂竹、漁線。圖片來源 : 節點共創。
▋ 展覽區域 : 磯崎國小、復興部落、花蓮豐濱鄉新社村、花蓮新社遺址、花蓮豐濱鄉豐濱橋三民路、貓公部落傳統屋、港口部落、磯崎村
▋ 展覽藝術家 : 陳勇昌、陳豪毅、芃芓藝術-蔡佳吟&黃啟軒、許家維、邱承宏、陳建北、陳昭興&王亭婷、葉海地、瑪籟‧瑪卡卡如萬、康雅筑
▋ 日期 : 2021/06/06 - 09/30
▋系列活動  :  火堆論壇X在地體驗、藝術季導覽、藝術論壇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作品所在位置圖。圖 / 擷取自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官方網站
關於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花蓮林區管理處在豐濱鄉6月6日(日)起辦理「好野人_慢慢走比較快」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展覽期從6月6日到9月30日,邀請了10組藝術家完成創作10件作品,設置地點涵蓋Kaluluan磯崎部落、Dipit復興部落、pateRungan新社部落、Fakong貓公部落和Makotaay港口部落,共5個部落。
在花蓮縣豐濱鄉展開的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跨5個部落共10組藝術家參與創作,創作媒材多元,作品承載了部落現在處境的內涵。今年策展主題「好野人」道出了台灣東海岸的原住民與大自然相處互動,而獲得的富饒生活,以及從中養成的富足人文精神,但副標題「慢慢走比較快」也反映了在快速形成的年代,過去老人家建構的知識甚至倫理系統無法繼承,而造成集體記憶的不復見,也等於世代文化的消失。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作為藝術季的主管機關,在東部搭建森川里海大平台理念 ,闡述從森林到海洋全都要保下來的自主守護山林,創造居民「公共參與」山村好生活的理念,不僅強調生態意識,也關懷居住的環境,而當代藝術作為部村落的根植力量也是不容忽視的,相較於煙火式或觀光導向的展演活動,我們更在乎的是「這件事與地方(在這裡指部落)的關係」,居民參與的動力,持續發生的未來性,這些資源能帶給選擇生活在這裡的人什麼樣的機會。
今年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的創作有現代考古與藝術想像的虛實交錯,有資本世代嚮往族群共生家族團結的反思,非常的精彩,我們都是「好野人」,在驅動控制卻失控的人類世,「慢慢走比較快」意味著我們是不是該重新透過身體的感知,學習與自然共生的智慧,擺脫被各種「擁有」所束縛的慾望,不必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我們早已經是「好野人」,我們可以轉向另一個更謙卑的未來式。
當藝術家不再只是在自己的工作室創作,展覽也跳脫機構型的白盒子之外,在地方展覽的第一現場,社會參與式的藝術實踐過程有機且真實,每一件作品的地點就是一個展覽空間,10件作品在地方創造了串連的交流場域。展覽期間也將安排5場「海_在路上:火堆論壇x在地體驗」,希望大家不只能來現場觀賞藝術作品,也能透過議題深度認識部落,對台灣的東部有更多的相互了解。
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精選作品
藝術家 | 許家維 
作品 | 岩棺不是棺
地點 | 新社部落
藝術家許家維回到新社岩棺出土的地點採集影像,意圖建立鏡頭以外的事件,發展出對於探究現實與幻象、歷史與當下間的敏銳知性,進而生產一種介於敘事世界與現實之間的異質敘事體。觀眾可以透過部落的香蕉絲工藝師編繡的QRC掃描到影像作品,呈現一個遠古與當代對話的場景。
許家維作品 -〈岩棺不是棺〉,120cm x 120cm,香蕉絲、影片。圖片來源 : 節點共創。
藝術家 | 陳建北
作品 | Ama Mama Tama 父親
地點 | 貓公部落
曾受邀擔任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陳建北,在部落創作的「Ama Mama Tama 父親」,到4個部落訪問每個部落20至80和90歲的族人,紀錄他們口述記憶中的父親,創造世代背景和時空流轉的特殊性在作品裡。
陳建北作品-〈Ama Mama Tama 父親〉,影像規格22分鐘,八頻道同步錄像裝置(磯崎、新社、貓公、港口)。圖片來源 : 鄭皓霖。 
藝術家 | 芃芓藝術-黃啟軒&蔡佳吟
作品 | 海景第一排
地點 | 新社部落
黃啟軒與蔡佳吟共同創立的工作室,擅長參與式藝術創作,這次邀請部落的人將各自的故事刺繡在白色的飯店/民宿床單上,床單鋪蓋在田中央的雙人床上,「海景第一排」這件作品反思太平洋邊的海景第一排不應屬於特定的人群,而是每個人都應該可以自由享受的。
黃啟軒&蔡佳吟作品-〈海景第一排〉,182x212x45cm,床架、彈簧床、枕頭套、棉被套、繡線。圖片來源 : 節點共創。
黃啟軒&蔡佳吟作品-〈海景第一排〉(局部)。圖片來源 : 節點共創。
藝術家 | Apo’&王亭婷
作品 | 我對生活很滿意
地點 | 港口部落
Apo’和王亭婷收集一群勞動的人的衣服作成海浪的形狀,作品〈mahemek kako to o'rip 我對生活很滿意〉闡述這些勞動的人上山下海,都有屬於個人辨識性的衣服,充滿破洞的衣服裡有靈跟好運,才有很多收獲!族人會在勞動之中舞蹈歌唱,完工後則會去海邊pakelang,向「海浪」學習舞蹈歌唱。
 Apo’&王亭婷作品-〈我對生活很滿意〉,8.5 x 4 x 2.7公尺,港口部落族人常服、鋼筋、桂竹、漁線。圖片來源 : 節點共創。

➤ 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

林純用、楊海茜作品-〈穹頂上有花〉,竹、彈性繩、萊卡布、鐵件。圖片來源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展覽區域 : 關山親水公園、鹿野鄉公所人造山丘頂、鹿野新良濕地、鹿野后湖阡陌田野
▋展覽藝術家 : 安聖惠、徐暋盛、林淑鈴、林純用&楊海茜、陳奕彰、伊祐噶照
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歷屆作品分布位置圖。圖 / 擷取自縱谷大地藝術季作品地圖
關於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2019「萬物糧倉.大地慶典」計畫,首度舉辦「縱谷大地藝術季」,2020年在「最美公路」197縣道上沿途綻放,以農村自然景觀為舞台,從197縣道往外擴展;今年邁入第三年,從池上往南,延伸至關山、鹿野,期待以不同的風貌,與地景藝術作品相容共創新視野,用藝術的形式打造一個環境、文化、社區、產業與藝術,共生共舞的大地藝術。
隱身於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的197縣道,由北而南從池上鄉綿延至卑南鄉,沿途一望無際的稻田和梯田,風景如詩如畫般美麗,特殊的地理位置濃縮臺東自然與人文特色多層次的在地獨特風采,徜徉於197縣道享受身處縱谷的單純、清麗與淡泊,有韻味悠長、耐人尋味的底蘊,猶如閱讀泰戈爾柔美的《漂鳥集》,沈浸美好的風光,有深刻的心靈悸動,當我們與自然共生息,才能真正領略自然的美及其深沉的內涵。
在隱藏許多秘境的197縣道作為縱谷大地藝術季的大自然舞台,邀集藝術家以貼近這片土地去認識這裡的美好,與這裡的居民交流互動,真切感受這片土地散發出來的魅力,近距離領受居民流露的暖心善意,轉化成為作品的內醞。
縱谷大地藝術季 精選作品
藝術家 | 安聖惠
作品 | 療癒系列
地點 | 關山親水公園近水樹林 
藉由地景與作品產生沉浸式的語法,與觀者有互動式對話,感受大地的禮物。山水、鳥鳴、春風,引領觀者在作品中休憩,懸吊式作品,錯落在樹與樹之間,讓人在後疫情的焦慮中,可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感受自然之美。
安聖惠作品-〈療癒系列〉,圓管、棉繩、竹子。圖片來源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藝術家 | 林淑鈴
作品 | 雲朵製造所
地點 | 關山親水公園人造山丘頂 
水是生命之源,園區內即是水域環繞之處,匯聚生命,生機勃發。以童趣幻想的風格表達生命起始萌發之姿態,主構件以迴旋放射狀線條,織造出線條柔美,有機曲線之造型,結合地貌特色,在高台上,感受生命源起於大地,壯闊勃發延展天際之姿。
林淑鈴作品-〈雲朵製造所〉,鐵件、PET塑鋼帶、pvc軟管、白色卵石。圖片來源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藝術家 | 林純用 & 楊海茜
作品 | 穹頂上有花
地點 | 鹿野鄉公所 綠地草皮
作品靈感是來自歐洲教堂的玫瑰花窗,以自然素材竹編搭配彩色勾織構成玫瑰花窗繁複的感覺,同時形塑玫瑰穹頂的造型。當光線穿過竹編與勾織,期待民眾進到穹頂之內,能感受到如同教堂聖潔的光芒。
林純用、楊海茜作品-〈穹頂上有花〉,竹、彈性繩、萊卡布、鐵件。圖片來源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南迴藝術季

Idan Zareski作品-〈行走的意識〉。圖片來源 :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展覽區域 :  南田海岸親水公園、千禧曙光紀念園區沙灘、大武南濱休憩區、南田海岸親水公園、尚武9420濱海休憩區、太麻里火車站前花園、大鳥遊憩區、金崙海灘、金針山忘憂谷下方花田、台九線370公里處(原住民祖先發源地碑對面)、金崙舊部落、華源海灣
▋展覽藝術家 : 404 N.F、Idan Zareski、Strijdom van der Merwe&周聖賢、I Wayan Sadera、伊誕·巴瓦瓦隆、安聖惠、林子堯、武玉鈴、邱尚為、哈拿·葛琉、陳宣誠、饒愛琴、陳淑燕&杜瓦克·都耀、Andres Amador
▋日期 : 7月30日至11月14日
南迴藝術季作品分布位置圖。圖 / 擷取自南迴藝術季作品地圖網頁
關於南迴藝術季
由臺東縣政府主辦的「2021南迴藝術季」共有14件藝術作品坐落在南迴公路旁,其中藝術家邱尚為透過作品「太平洋的呼喚、相約南迴」傳遞部落對在地青年的呼喚與想念。作品位於大鳥遊憩區,遠處看起來像巨人遺落的酒杯,近看可以發現作品中隱藏著兩張對視凝望的臉,其實是媽媽在跟女兒說著這片土地的精彩故事。除了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妙趣之外,藝術家也特別與部落青年會進行溝通,在作品裡面融合了大鳥部落的傳說故事、產業及海洋文化等在地意象,期望能夠藉由作品所傳達的意涵讓部落青年能夠關注部落文化傳承與永續發展,為故鄉文化傳承盡一份心力。
此外,來自以色列的藝術家Idan Zareski (伊丹.扎勒斯基)作品「行走的意識」與臺灣藝術家林子堯作品「潮‧南」一同展示於千禧曙光紀念園區沙灘,就好像巨人脫下藍白拖鞋,愜意躺在沙灘上享受陽光。超chill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想要跟著巨人一起,甩開疫情帶來的陰霾,痛痛快快的呼吸東海岸的新鮮空氣!
南迴藝術季 精選作品
藝術家 | 陳宣誠
作品 | 存在的相遇
地點 | 金針山忘憂谷下方花田
陳宣誠作品靜謐地坐落在金針山間的谷地上,聚集成承載生命樣態的容器,生命在物質間相互觸碰。線狀的植物形態編織,是山嵐間的捕霧裝置,捕捉霧成為水滴。透過時間累積,植物成為環境中生命樣態的紀錄者,從生命的生長分布中找到線索。作品構作一處人和自然互動的場域,也和大樹與遠方的山相映照與對話。
陳宣誠作品-〈存在的相遇〉。圖片來源 :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陳宣誠作品-〈存在的相遇〉(局部)。圖片來源 :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藝術家 | Strijdom van der Merwe、周聖賢
作品 | 通往天堂的階梯
地點 | 大武南濱休憩區
南迴是滿載生命力的地域,作品呼應南迴蘊含的自然人文底醞,象徵希望、永恆和夢想,開啟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引領觀者通往未知、充滿神秘和歡樂永恆的地方。現實中雖然沒有通往天堂的階梯,在南迴勾勒出一座看得見的天梯,藉由作品提醒人們正視並勇於實踐夢想。
Strijdom van der Merwe、周聖賢-作品〈通往天堂的階梯〉。圖片來源 :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藝術家 | Andres Amador 安德烈斯.阿瑪多
作品 | 協調的混沌
地點 | 華源海灣
Andres Amador作品-〈協調的混沌〉。圖片來源 :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Andres Amador作品-〈協調的混沌〉(局部)。圖片來源 :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藝術家 | 林子堯
作品 | 潮·南
地點 | 千禧曙光紀念園區沙灘
往南去走走是一種新的時尚,也是逃離都市塵囂最佳首選,面向一望無際的大海,旅遊的足跡與當地文化交匯與駐足。脫掉繁重的鞋子,解放你的雙腳與五感,感受潮南與大海的魅力。
林子堯作品-〈潮‧南〉。圖片來源 :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林淑鈴作品-〈山是凝結的浪.海是流動的光〉,可回收聚酯高強力纖維.鋼筋. 鋼索.圓形鏡面.白色卵石,地面範圍10x4m,高2m。圖 / 取自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官網。
▋展覽區域 : 花蓮遊客中心、石雨傘、成功海濱公園、加路蘭遊憩區
▋展覽藝術家 : 魯碧·司瓦那、林介文、林淑鈴、伊祐•噶照、見維•巴里、達比烏蘭•古勒勒
▋系列活動 : 藝串行動·開放工作室 (詳情可參考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臉書專頁)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歷屆作品分布位置圖。圖 / 擷取自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作品地圖網頁
關於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TECLandArt Festival)是交通部東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於2015年開始委託專業承辦,沿著台灣東海岸各地舉辦的藝術活動,內容包括邀請藝術家駐地創作大型戶外作品,並設置在東海岸沿途風景區,稱之為「駐地創作」。
除此之外,還有沿著台11線公路開放藝術工作室、藝術市集、音樂會等,是一個以東部海岸線區域的自然環境、部落生活、棲息居住、旅行壯遊為主題的藝術節。本藝術節透過駐地創作、藝術品設置、藝術活動、完善的旅行設施,讓觀光者在公共場所中找到情境涉入與幸福感之關係,繼而產生夢想的在地生根。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今年以《海歌山和》命題。當季風吹來太平洋的歌,吹過蜿蜒曲折的長長海岸線,吹過翠綠與湛藍交錯織就的公路,吹過俯身在山海間勞動耕作的人們,吹向那神秘默然的層層疊翠─海岸山脈。
生活在東海岸,人們來回俯身在海邊礁岩上、溪流沖積而成的山邊小平原上勞動著,宛如深夜潮音在山與海之間復返,萬物在這樣的復返實踐中找到生命的療育與延續力量,而我們期待透過2021東海岸大地藝節,傳遞東海岸「海歌山和」這樣亙古綿延的療癒力量,並為疫苗普及、國境重新打開的「後疫情時代」作好航向不可知的新世界之準備。( 文 / 擷取自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策展論述 )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精選作品
藝術家 | 林介文
作品 | 夏日光浴
地點 | 花蓮遊客中心
《夏日光浴》,位於花蓮遊客中心眺望太平洋視野絕美的草坡上,東海岸漫長夏季燦爛的陽光下,山海萬物都是閃亮亮的明豔,倘若這是義大利,海灘上一定到處都是鮮豔亮麗的洋傘、躺椅和盡情享受陽光的人們,而台灣人卻普遍崇尚膚白才是美,人人都怕曬太陽。因此她以五彩繽紛的回收帆布、廢鐵、鋼筋和回收的塑膠水管、瓶蓋、各式海廢等媒材,創作一組在東海岸日光浴的人體裝置作品,召喚徜徉東海岸山海之間的旅人,除了以眼睛飽覽無垠的風景,更要試著以全身的毛細孔感受海風中的鹽分、照亮地球生命之源的陽光親吻。
林介文作品-〈夏日光浴〉,回收帆布、廢鐵、鋼筋、塑膠水管、瓶蓋、各式海廢。圖 / 取自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官網。
藝術家 | 達比烏蘭.古勒勒
作品 | 月亮住在海裡
地點 | 加路蘭遊憩區
〈月亮住在海裡〉,位於加路蘭遊憩區,透過回收廢鋼筋,纏繞、牽引、結構出如月光從海平線昇起,向著島嶼邊緣,在海面上灑落粼粼流動起伏的波光大道,伊祐小時候一直認為月亮的家在海裡,因為它每次都從海的方向上來,其實月亮是族人觀察潮汐變化重要的訊息,就好像知道了大海的呼吸吸氣吐氣的時間,因為月亮和太陽的引力的引響才有了一天24小時有各兩次的漲潮退潮,這個時間點也是海洋民族邦查人(阿美族人的自稱),判斷下海抓魚和採集貝類海菜的時刻。人、島嶼、月亮與海洋的細密關係,是邦查人尋找物質與精神蛋白質的冰箱。
伊祐•噶照作品-〈月亮住在海裡〉,鋼筋,500x200x350cm。圖 / 取自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官網。
藝術家 | 達比烏蘭.古勒勒
作品 | 旅人的眼睛
地點 | 加路蘭遊憩區
作品〈旅人的眼睛〉,位於加路蘭遊憩區,眺望都蘭山與都蘭灣相依相擁的絕美景致。對於古勒勒來說,眼睛是一個人內在靈魂與外在世界接壤的通道,而東海岸大山大海激盪交織的美,絕不僅止於視覺上的壯麗,更具有洗滌人靈魂的巨大能量,他希望透過這對回收鋼筋雕塑的旅人之眼,讓駐足在這片山海之間的觀者,除了看見波瀾壯闊的美景之外,還能重新返視自己與自然的依存關係。
達比烏蘭.古勒勒作品-〈旅人的眼睛〉,鋼筋,800x400x250。圖 / 取自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官網。

大地藝術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縱谷大地藝術季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南迴藝術季
REACTIONS
喜愛

5

好美

11

0

2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策展時事觀點

灼夏的雪國想像,空山祭策展人帶路看2024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漫行於魂與存在之間

2024-08-26|撰文者:艸非火工作室陳雋中、辛綺 / 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