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美術館特展現代藝術策展

打造臺灣美術的新現場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12/18開展

北師美術館黃土水文協百年蔣渭水阮劇團

2021-12-10|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北師美術館於十月宣布黃土水作品《甘露水》(1921)重見天日,可謂近年來重建臺灣美術史與臺灣近現代雕塑史討論的新一波高潮。今日北師美術館更進一步宣布年底大展「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從劉錦堂、黃土水與莊世和將帶來24位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其中部分作品更是首次公開亮相,除此之外展覽更帶來特別單元「當代的迴響」邀請當代紀錄片、影像裝置與劇場創作者,以創作穿越時空,與前輩藝術家的精神對話,為臺灣近現代美術傑作創造新的現場。
( 本展覽採預約參觀制│相關預約規定請連結此處 )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雕,80.0 x 40.0 x H170.0 cm,文化部典藏©黃邦銓、林君昵。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臺灣美術的百年追求

1921年10月,黃土水以《甘露水》獲得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入選,蚌殼中昂然向上的少女,宛如自黑暗中走向世界,象徵臺灣文藝復興時代的將臨;同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發起人蔣渭水發表〈臨床講義:名為臺灣的病人〉一文,診斷臺灣罹患「知識的營養不良症」,須藉由文化運動醫治,而推動文化運動的組織即是臺灣文化協會。
隨著文化運動的深化,各式政治運動蓬勃湧現,臺灣文化協會於1927年分裂後影響生成多個團體,分佔光譜不同位置,共同為臺灣未來努力。另一方面,文協推展的文化運動則受到世界思潮影響,新時代的繪畫、雕刻、小說、新劇、電影紛紛誕生,與運動相輔相成新的藝術概念。藝術家追索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文藝抵抗的路線將文協精神延伸至戰後。
在迎接臺灣文化協會創立一百週年的2021年,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將目光著眼於時代脈絡。由文化部與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支持,林曼麗總策劃,邀請周婉窈、劉柳書琴、石婉舜、蔣伯欣、陳慧先、陳允元與吳俊瑩等長期精研歷史、文學、戲劇、藝術、原住民與婦女、法律的學者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考察一百年之前的時空背景,從社會運動與發展切入,藉由藝術作品與文獻共構,呈現1920至40年代文化協會及相關人物所處的社會,映射臺灣文化協會「文化向上」的行動與精神,回訪一百年前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鄧南光,《東京新興攝影作品—東京小劇場實況攝影—觀眾席》,1929-35,藝術微噴。圖/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提供
文化劇劇照(台南文化劇團)(約1927-1928)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李石樵《市場口》,1945,油彩、畫布,146.0 x 157.0cm  ,李石樵美術館收藏。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藝術史的新現場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以「生命的恆流」、「風景的創造」、「大眾與摩登」與「自覺的現代性」四個子題出發,由內而外探討創作者如何從自我覺察的迸發進而書寫社會,勾勒個人和社會的交融與抵抗。無論是陳植棋和倪蔣懷在1930與1933所繪《真人廟》、郭柏川《臺南祀典武廟》(1929)與陳澄波《琳瑯山閣》(1935),皆是透過尋常風景暗喻臺灣人的精神抵抗。從文化劇傳單與劇照中,可以見到林摶秋與張維賢等先鋒如何結合文學與藝術家發展劇場運動,並使戲劇成為文協宣傳的手段。而文協的重要成員賴和以筆作為利器拚搏,本次展出他涉入治警事件的手稿《出獄歸家》(1923),為手稿完成98年後首次正式展出。
陳植棋,《真人廟》,1930,油彩、畫布,80.0 x 100.0 cm,家屬收藏。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藍蔭鼎,《南國之夜》,1940,水彩、紙,68.0 x 101.0 cm,私人收藏。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新出土的藍蔭鼎《夜晚的麵攤》(1924)與《南國之夜》(1940)建構島內群眾的景象;而萊卡相機的發明解放攝影,促使了新興寫真的興起,醉心其中的鄧南光攜帶鏡頭和八厘米錄像漫遊城市,亦瞥見東京五一勞動節遊行的身影,此系列與長久消失在公眾眼前的林之助《取景》(1938)相互呼應,圖中少女拿著正是當年昂貴的萊卡相機。另一方面,首次面世的陳進《繡裙》(1947)具備著摩登自信,而同樣是「摩登女孩」(モガ,moga)為對象,李石樵以大膽又前衛筆法繪下《橫臥裸婦》(1936),卻遭殖民當局強迫從第二回臺陽展撤下。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試圖穿越作品美學風格與創作者自身歷程,定錨於其成長的年代,探索其時代特質,創作者何以從中迸發力量,得以奮不顧身追求藝術,以此建構臺灣文化面貌。
與此同時,本展於「當代的迴響」單元與阮劇團合作,重新演繹當時的文化劇,並邀請黃邦銓、林君昵導演團隊創作《甘露水》同名紀錄片與致意王白淵《荊棘之道》(1931)的影像互動裝置,進而顯影時代。透過與當代創作者的合製共創,在多樣化梳理展呈歷史的同時,以當代的觀點回應創作的本質。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名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知識份子如何在黑暗的時代中仍懷抱勇氣,感知那幾近不存在的光,並心懷信念向前奔馳。展覽將於2021年12月18日至2022年4月24日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
劉啟祥,《戴紅帽子的法蘭西女子》,1930年代,油彩、畫布,60.0 x 50.0 cm,家屬收藏。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莊世和,《武藏野之春》,1941,油彩、木板,37.2 x 45.4 cm,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甘露水》紀錄片,2021,16mm,40分鐘。圖/黃邦銓、林君昵 提供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Lumière : The Enlightenment and Self-Awakening of Taiwanese Culture

官方網站請點擊此處
時間|2021.12.18-2022.04.24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本展覽採預約參觀制│相關預約規定請連結此處
藝術家|劉錦堂、賴和、倪蔣懷、陳澄波、黃土水、郭柏川、廖繼春、李梅樹、王白淵、藍蔭鼎、張維賢、陳植棋、陳進、鄧南光、郭雪湖、李石樵、劉啟祥、蒲添生、陳清汾、張才、洪瑞麟、林之助、林摶秋、莊世和(依出生年排序)
當代迴響|林君昵、黃邦銓、阮劇團
總策畫|林曼麗
研究計畫主持人|周婉窈
協同主持人|劉柳書琴、石婉舜、蔣伯欣、陳慧先、陳允元、吳俊瑩
企劃構成|蔣伯欣及北師美術館團隊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北投文物館、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贊助單位|美術館之友聯誼會
媒體協力|非池中藝術網、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故事StoryStudio、報導者、臺灣吧、藝術地圖、藝術家雜誌社、攝影之聲、ARTOGO
借展單位|文化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呂雲麟紀念美術館、李石樵美術館、李梅樹紀念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南市美術館、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以及藝術家家屬與私人藏家
史料提供|六花出版、六然居資料室、秋惠文庫、財團法人大眾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臺北市巫永福文化基金會、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家圖書館、朝日新聞、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點心擔合唱團、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博物館、藝術家雜誌社以及相關領域之文史研究者(依筆畫順序排列)
開放時間|週二到週日 10:00-18: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展覽主視覺。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北師美術館黃土水文協百年蔣渭水阮劇團
REACTIONS
喜愛

6

好美

5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