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美術館攝影古典大師

「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 北美館新展再現臺灣美術家與攝影家經典之作,響應文協百年

北美館文協臺灣美術家臺灣攝影家

2021-10-01|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自10月2日展出至11月28日。今年10月,適逢日治時期重要的思想啟蒙團體「臺灣文化協會」(簡稱文協)成立百年之際,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擴大舉辦「文協百年・時空重現」系列活動,北美館特別規劃本展,精選包含以描繪大稻埕節慶熱鬧景象聞名的郭雪湖《南街殷賑》等,約100件珍貴且少有展出的重量級作品,聚焦呈現1920至40年代期間臺灣美術家與攝影家經典之作,展現百年前藝術爭鳴綻放的豐沛能量,邀請觀眾回望文化覺醒、追逐自主精神的時代。
郭雪湖,《南街殷賑》,1930,膠彩、絹,188×94.5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倪蔣懷,《臺北李春生紀念館(裏通)》,1929,水彩、畫布,43.4×58.5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郭雪湖,《圓山附近》,1928,膠彩、絹,94.5×188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今日(10月1日)舉行開幕典禮暨記者會,臺北市長柯文哲、副市長蔡炳坤、文化局蔡宗雄局長、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許美惠館長、提供重要典藏作品展出的藝術家後代家屬與藏家,以及文協成員後代家屬均出席開幕。臺北市市長柯文哲表示:「大家都曾在書上看過這些經典作品,我相信親臨現場目睹真跡的每一個人,都會被這些經典作品觸動,感受到當時藝術家對於時代的使命感。推薦大家親自來北美館走一趟。」
開幕合影,臺北市文化局蔡宗雄局長、臺北市蔡炳坤副市長、柯文哲市長、北美館王俊傑館長、策展人余思穎、臺南市美館林育淳館長、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許美惠館長、國外駐臺單位代表等人。圖 /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柯文哲市長與蔡炳坤副市長於藝術家陳進《野邊》(1934)前合影。圖 /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本展由北美館展覽規劃組余思穎組長策劃,依循文協自1920 年代推動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梳理藝術、文化和歷史的多層面向,呈現與文協活動有直接相關、或日治結束前文化改造運動下的臺灣與日本藝術家之經典作品。透過展出經典繪畫、雕塑、攝影,藉此探討當時臺灣社會逐步成型的主體意識,引領觀者思索歷史中的臺灣意象。
策展人余思穎表示,本展標題「走向世界」意味當時的臺灣藝術家渴望迎接時代變化,與世界藝術趨勢接軌的企圖,他們留學日本及歐洲學習現代美術,或旅行各地,開拓視野並思考如何以藝術語彙描繪臺灣特色;「美術翻轉力」呼應文協創辦人之一蔣渭水「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口號,象徵藝術家內在自我認同的凝聚,以及藝術體現於外在社會環境、文化氛圍的翻轉能量。
本展依序從「在臺日籍畫家/教育者」、「美術競賽與臺灣藝術家」、「現代性與地方特色」、「現代女性形象」與「寫真術興起」主題,呈現37位日本與臺灣藝術家的作品(以下按出生年排序),如培育臺灣藝術家的日籍畫家/教育者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木下靜涯、鄉原古統、村上無羅;日治時期臺灣藝術家倪蔣懷、劉錦堂、陳澄波、呂鐵州、李梅樹、廖繼春、顏水龍、陳植棋、楊啟東、林玉山、陳進、陳慧坤、黃靜山、楊三郎、李石樵、郭雪湖、葉火城、蔡雲巖、張萬傳、林柏壽、林邱金蓮、黃荷華、盧雲生、黃水文、林阿琴、黃早早、林之助等;雕塑家黃土水和陳夏雨之作;攝影師彭瑞麟、鄧南光和林壽鎰以都會生活和人物為題材,運用不同的攝影技術,捕捉摩登時代下的女性身影。
林之助,《小閒》,1939,膠彩、紙,195.5×15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李石樵,《珍珠的項鍊》,1936,油彩、畫布,72.5×60 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鄧南光,《臺北 太平町(延平北路)》,1942,黑白照片、聚酯塗佈RC、沖印,31.5×47.4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指出,由於日治時期典藏作品較為脆弱,展場除嚴格管控溫濕度,本展僅展出2個月,作品多半是臺灣藝術史上經典畫作,相當難能可貴;重磅呈現諸多獲得臺展、府展、日本帝展及法國沙龍等重要美術競賽之作,例如:展現臺灣自然風景的鄉原古統《臺灣山海屏風》系列畫(1930 - 1935)、呈現都會商業繁榮景象的郭雪湖《南街殷賑》(1930)、與文化運動重要根據地相關的陳植棋《真人廟》(1930)、描繪南臺灣豔陽爛漫氣息的陳澄波《嘉義遊園地(嘉義公園)》(1937)、表現鄉間純樸風土的林玉山《雙牛圖》(1941)、以熱帶植物家居生活即景的廖繼春《有香蕉的院子》(1928)、描寫時代女性優雅閒致的陳進《手風琴》(1935)等。
鄉原古統,《臺灣山海屏風──能高大觀》,1930,水墨、紙,173×62 公分( 12片),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臺灣山海屏風──北關怒潮》,1931,水墨、紙,172.8×62 公分( 12 片),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台灣山海屏風──木靈》,1934,水墨、紙,172×62 公分(12片),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臺灣山海屏風──內太魯閣》,1935,水墨、紙,175.3 × 61.6 公分( 12 片),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陳植棋,《真人廟》,1930,油彩、畫布,80×100 公分,陳植棋家屬收藏,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陳澄波,《嘉義遊園地(嘉義公園)》,1937,油彩、麻布 ,130.2×162.5 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廖繼春,《有香蕉樹的院子》,1928,油彩、畫布,129.2×95.8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林玉山,《雙牛圖》,1941,膠彩、紙,134.7×174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陳進,《手風琴》,1935,膠彩、絹,180×17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此外,也特別展出攝影家彭瑞麟獨門金漆寫真技術《太魯閣之女(漆金版)》(1934-1938)與臺灣最早彩色攝影作品《靜物之影中影(東京)》(1930)等,觀者可一窺當時在社會追求現代進步下,藝術家如何藉由作品積極展現獨特自然景象與文化風貌,開啟臺灣美術發展的新扉頁。
彭瑞麟,《太魯閣之女(漆金版)》,1934-1938,攝影(金漆技法),37×31.5公分(含框),家屬收藏,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彭瑞麟,《靜物之影中影(東京)》,1930,攝影(三色碳墨轉染天然寫真印畫法),15×10.5 公分,家屬收藏,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本展自典藏作品中,引領觀眾回顧臺灣文化思潮風起雲湧的年代,賦予今昔時代對話。展期間觀眾可憑導覽手冊護照或下載語音導覽APP,深入了解藝術家及作品創作理念,10月中北美館將發行一套十入典藏畫作明信片精美套組供收藏紀念。參觀前請留意本館官網與臉書專頁獲取最新消息。

北美館文協臺灣美術家臺灣攝影家
REACTIONS
喜愛

16

好美

7

0

1

厲害

5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

「小世界」圓滿閉幕,北美館公布第14屆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2024-03-2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