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訪談策展

YANG ARTS「Human Desire」:透過策展譜寫館內收藏系譜

洋藝術空間YANG ARTS楊善筑日本當代藝術收藏展

2023-02-22|撰文者:張家馨、李竺恩

YANG ARTS 洋藝術空間(下簡稱YANG ARTS)位於大安區仁愛路一處,在一棟由紅磚推砌而成的大廈一樓,簇擁著樹木與高樓建物,於鬧區中忽悠一得靜謐。進入畫廊之前,經過外牆櫥窗,先是在堀尾貞治作品中,被那些被解放的筆跡誘使,它們像是跳出框架外的音符,隨著藝術家的手勢隨意遊走。自然且豪放的繪畫狀態,目光很難不被它們吸引。
在另一旁的櫥窗,則放置著曾建穎和加藤愛的人物肖像畫;前者使用水墨技法繪製,將畫中人物隱晦的躲藏在雲煙之中;後者則以壓克力彩繪製,並帶有日本動漫美學風格,被描繪出來的女孩目光炯炯直盯前方,兩件作品彼此之間形成了有趣的對比互動。堀尾貞治小幅的非具象畫作延續於該櫥窗,在曾建穎和加藤愛的人物肖像畫旁,雖然風格涇渭分明卻不相互牴觸,而是以一種寧靜的對話方式,體現出東西方藝術語境的差異。
但它們似乎不作自己是櫥窗,牆面與玻璃之間留出約一公尺寬的距離,更像是白盒子式的小型展間,帶有故事軸線地,細膩堆疊作品彼此間的對白。富饒詩意性的開端,不禁讓人好奇,是什麼樣的地方,能夠促使這樣的事情發生?
「Human Desire:The YANG ARTS Collection」櫥窗一景。圖 / YANG ARTS 提供
「Human Desire:The YANG ARTS Collection」櫥窗一景。圖 / YANG ARTS 提供、張國耀攝
「Human Desire:The YANG ARTS Collection」櫥窗一景。圖 / YANG ARTS 提供、張國耀攝

YANG ARTS創立於2022年,今年2月迎來畫廊的第二檔展覽「Human Desire:The YANG ARTS Collection」。在畫廊的開幕首展「芃」,以日本當代攝影為重心;而創館後的第二檔展覽由畫廊經理楊善筑擔綱策劃,從館內收藏的日本當代繪畫作品出發,挑選出加藤愛(Ai☆Madonna,1984-)、近藤亜樹(Aki Kondo,1987-)、六角彩子(Ayako Rokkaku,1982-)、加藤泉(Izumi Kato,1969-)、今津景(Kei Imazu,1980-)、堀尾貞治(Sadaharu Horio,1939-)、長井朋子(Tomoko Nagai,1982-)、五木田智央(Tomoo Gokita,1969-)、小西紀行(Toshiyuki Konishi,1980-)、曾建穎(1987-)、今井麗(Ulala Imai,1982-)、梅津庸一(Yoichi Umetsu,1982-),呈現了12位藝術家鮮明且獨特的創作特徵。
回應近年世局的動盪狀態,「Human Desire」一展以英國歷史學家亞當‧圖茲(Adam Tooze)所下的「多重危機」為前提。試圖從大環境的急遽變化出發,藉由藝術家個人的創作,探索並直觀人心深處下的多種想望。「Desire」表示對某種事物的渴望,策展人則加以擴充解釋。她認為藝術家的創作行為也屬於一種欲望的型態。許多作品的背後都反映著個人生命中的某個片段,亦同時代表創作者期待展露內心思考的意念。
「Human Desire:The YANG ARTS Collection」展場一景。圖 / YANG ARTS 提供、張國耀攝
YANG ARTS兩位主理人Robin與Roger,從小成長於臺北及東京,曾赴美國研讀藝術史和藝術評論,臺灣、日本與西方的文化涵養,成就了他們獨樹一格的美學品味。從「芃」至「Human Desire」分別討論了日本當代的攝影與繪畫,特別是在參展藝術家方面,梅津庸一以及具體派(Gutai)的堀尾貞治各自以不同媒材的創作參與了這兩檔展覽,替臺灣觀眾展示了藝術家在創作上的多元面向,同時也藉著機會呈現出YANG ARTS的收藏系譜。
站在策展人的角度,在白盒子的空間中策劃一檔收藏展所需思考的,不只是取樣作品中的議題以勾勒出展覽脈動,同時亦囊括如何在展題下容納這些來自於不同繪畫語境的創作,彼此之間如何引發對話關係?而這份對話關係,是否足以反映館內的收藏特色與屬性?
Yoichi Umetsu 梅津庸一〈Unknown 14〉-  2015。圖 / YANG ARTS 提供。
Yoichi Umetsu 梅津庸ㄧ〈Unknown 12〉- 2015。圖 / YANG ARTS 提供
Sadaharu Horio 堀尾貞治〈Untitled〉- 1988。圖 / YANG ARTS 提供。
Sadaharu Horio 堀尾貞治〈Untitled〉- 1997。圖 / YANG ARTS 提供

策展人楊善筑先以觀展動線出發,細膩地切割出藝術家在不同層面下吐露的創作欲望,並分為兩個層次呈現。故進入到畫廊空間,能見到展場中以墨綠及淡粉色的牆面,區分出不同議題面向的討論。在敘事上,為觀者建構了一個「由外至內」的閱讀路徑。首先將從較為宏觀的角度出發,展現藝術家置身於大處境之下,對於自然、文明所作出的體察;接著再進入到人性之中更為私密、幽微的部分,向觀者展示藝術家對自我情緒和感受的抒發表現。
佇立於展場中央,加藤泉的裝置作品〈Untitled〉(2019)便能令人直截地感受到,藝術家是如何透過創作詮釋個人與自然萬物間的關係。出身於日本古文化發源地之一的島根縣,加藤泉的創作仿佛呼應其故鄉對鬼神文化的敬畏,散發出濃厚的原始信仰色彩。此件作品延續藝術家的人形創作,及對拾得物(found objects)概念的運用。且將繪畫的形式拓張,結合刺繡、剪裁、拼貼之方式,製作出一個有如古代精靈的巨大形象。
「Human Desire:The YANG ARTS Collection」展場一景。圖 / YANG ARTS 提供、張國耀攝。
「Human Desire:The YANG ARTS Collection」展場一景。圖 / YANG ARTS 提供、張國耀攝。
「Human Desire:The YANG ARTS Collection」展場一景。圖 / YANG ARTS 提供、張國耀攝。
在加藤泉的人形作品旁,展出了五木田智央繪製的人物肖像。除了具代表性的黑白人物畫系列,包含在「青の時代」(Blue Age)以藍白色調創作的〈Don’t Tear Down What Took so Long to Build〉(2009),以及近年轉換視覺風格的日常彩色畫作〈Changing Room〉(2020),YANG ARTS也將藝術家各階段的創作首度引介至臺灣。在五木田的作品中,時常出現較為豐滿的女性身軀,藝術家多從1960至70年代時西方的情色雜誌、廣告、攝影圖像,作為塑造人物畫面的靈感來源。在他的轉譯之下,這些與人類生活文化相關的圖像則構成了一幅幅帶有些戲謔、令人玩味的場景。
同為肖像類型的畫作,八〇年後的年輕藝術家小西紀行多依據其童年、家庭生活的照片記錄,發展出帶有抽象、象徵性質的繪畫作品,並大膽地捨去對畫面細節的描繪,經常以畫筆或手指塗抹顏料,使人物輪廓扭曲、模糊化,並消弭了年齡、性別、種族等身分特徵。而這些變形的人物意象,彷彿又象徵著現代人在充滿不確定感的大環境下,不斷摸索和建構自我的變化狀態。
Tomoo Gokita 五木田智央〈Don_t Tear Down What Took so Long Build〉- 2009。圖 / YANG ARTS 提供
Toshiyuki Konishi 小西紀行〈Untitled〉- 2018-2。圖 / YANG ARTS 提供
YANG ARTS兩位主理人的創館理念,除了作為個人收藏的展示空間,同時希望藉此場域,提供臺灣觀眾第一手日本藝壇訊息。在「Human Desire」一展中,挑選了臺灣觀眾並未悉知,卻是目前在日本備受矚目的今津景、今井麗、加藤愛、小西紀行。其他展出藝術家方面,除了五木田智央、加藤泉和堀尾貞治外,其他創作者均為八〇後。楊善筑坦言,對兩位主理人來說,在收藏上著重的是「有沒有想要擁有它」為核心,除了日本戰後重要的具體派(Gutai)與物派(Mono-ha)是他們長期關注的脈絡外,亦將觸角朝向日本當代藝術具潛力且個人特色鮮明的藝術家。
Kei Imazu 今津景〈Scanned Woman〉- 2016。圖 / YANG ARTS 提供
Imai Ulala 今井麗〈Butter Toast〉- 2020。圖 / YANG ARTS 提供
Imai Ulala 今井麗〈Avocado〉- 2020。圖 / YANG ARTS 提供
Tomoko Nagai 長井朋子〈A Circus Day〉- 2006。圖 / YANG ARTS 提供
Ayako Rokkaku 六角彩子〈Untitled〉- 2015。圖 / YANG ARTS 提供

楊善筑進一步指出日本當代藝術的發展,觀察到1980至1990年的藝術家出生在日本經濟泡沫化的時代,他們經常透過創作表達自我對生活的體悟,且多受到村上隆超扁平(Superflat)藝術的影響,不乏有著他的影子,進而形成日本當代藝術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美學體系。
自2000年後,日本許多美術館與畫廊開始推動不同的展演企劃,致力於扶植本地新銳藝術家,像是東京新成立的畫廊品牌「Biscuit Gallery」聚焦於國內外新興藝術家的推動;抑或是資生堂集團旗下畫廊品牌「Shiseido Gallery」創立於2006年的「Shiseido egg」計畫,為日本年輕的藝術家提供舉辦展覽的機會。而在近幾年,此一現象蔚為明顯,九〇後的藝術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日本藝壇。日本當代藝術的變動,亦影響了YANG ARTS內部的收藏脈絡,開始挖掘具有潛力且個人特色顯明的藝術新星。
Ai☆Madonna 加藤愛〈彼女の顏が思い出せない-桜-#28〉- 2018。圖 / YANG ARTS 提供
「在收藏新銳藝術家當中,他們能不能承襲日本傳統美學,再有所創新與突破,也是我們在收藏上會去思量的一環。」楊善筑提及,YANG ARTS在去年的ART TAIPEI,向日本畫廊購藏了年僅26歲的大澤巴瑠(Hal Osawa, 1997-)作品。藝術家的創作使用了大量銀箔,結合富饒趣味性的動物圖案,將江戶時期「琳派」盛行以金箔及銀箔作為具裝飾性的平面畫法,融合當代藝術的繪畫風格。新舊藝術的結合,讓他們看見年輕藝術家在創新上仍舊保留了傳統底蘊的美學氣息。
「Human Desire」一展擴及了日本當代藝術繪畫的不同層次,藉著策展人的詮釋,作品與作品之間相互交織出不同層次的寓意。在動線的安排上,從入門前的櫥窗配置開始,破題點出YANG ARTS的收藏美學,包含著日本戰後經典、卡漫美學至臺灣當代藝術,也讓觀眾看見他們對於收藏這件事思考的是,傳統文化的延續與日本美術追求觸動心靈,以及創作者如何將心象情感透過繪畫描繪成具體形象。
此檔展覽經由YANG ARTS館內收藏的呈現,提供臺灣觀眾了解日本當代繪畫發展的管道。與其說它是一個畫廊空間,更有如電影中的敘事場景—佇立在一個幽靜、神秘,外觀看起來與其他建物一樣別無他樣,打開門後卻是一個能夠跨國度、跨時空,進入一個與臺灣美術色彩有別的場域,使觀者暫時抽離現實生活,沉浸在異國文化的洗禮中。
Aki Kondo 近藤亜樹〈Chucky〉- 2017 (左) 、〈火山王〉- 2017 (右)。圖 / YANG ARTS 提供、張國耀攝
「Human Desire:The YANG ARTS Collection」展場一景。圖 / YANG ARTS 提供、張國耀攝

展覽資訊

「Human Desire : The YANG ARTS Collection」
日期:2023-02-18 ~ 2023-04-18
地點: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310-3號
參展藝術家:加藤愛(Ai☆Madonna,1984-)、近藤亜樹(Aki Kondo,1987-)、六角彩子(Ayako Rokkaku,1982-)、加藤泉(Izumi Kato,1969-)、今津景(Kei Imazu,1980-)、堀尾貞治(Sadaharu Horio,1939-)、長井朋子(Tomoko Nagai,1982-)、五木田智央(Tomoo Gokita,1969-)、小西紀行(Toshiyuki Konishi,1980-)、曾建穎(1987-)、今井麗(Ulala Imai,1982-)、梅津庸一(Yoichi Umetsu,1982-)
YANG ARTS 官方網站:連結
YANG ARTS Facebook:連結
YANG ARTS Instagram:連結
「Human Desire:The YANG ARTS Collection」展覽主視覺。圖 / YANG ARTS提供。

洋藝術空間YANG ARTS楊善筑日本當代藝術收藏展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3

0

0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

臺中市立美術館與城市的跨域對談:開館前系列講座開放報名中

2024-07-24|撰文者:臺中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