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人與自然的協商智慧: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台灣參展內容首次公開
2023-02-21|撰文者:李竺恩
今年五月,「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迎來第18屆展會,屆時臺灣團隊亦將前進至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一展對當代建築議題的思考與行動能量。2月17日,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本屆臺灣館的參展計畫《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舉辦一比一組裝記者會,首度曝光作品內容。當日,國美館廖仁義館長、評審委員吳光庭教授、黃健敏建築師、徐明松教授、劉國滄教授及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曾成德教授,及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策展人曾瑋、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與蘇孟宗等人均前來參與。
記者會大合照(左至右_ 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策展人曾瑋;協同策展人蘇孟宗;國美館館長廖仁義;評審委員黃健敏、徐明松、劉國滄、吳光庭)_林育全攝影,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於國際間享有聲譽的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自成立來皆以富有展望的視野,為全球文化的發展勾勒出前進方向。而於1980年起獨立舉辦的建築雙年展,現今也已是國際建築界的重要盛事。
今屆大會由建築學教授兼作家的萊絲莉.洛克(Lesley Lokko)擔綱策劃。2020年時,她在迦納創立「非洲未來研究所」(African Futures Institute)。該機構除了是一所建築學院,也是一座研究中心和發起公共活動的平臺。呼應Lokko「將非洲大陸試想為一座解決當代議題的實驗室」的觀點,202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主題訂為「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旨在鼓勵建築師們提出富有雄心的創意想法,幫助人們共同想像一個更加公平和樂觀的未來世界。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萊絲莉.洛克。圖 / 取自: floornature
對此,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中能見到策畫團隊也以相應的觀點出發,跳脫西方中心的論述視角並回歸至在地的「日常」,探詢當代建築樣貌的新可能。
策展人曾瑋表示,本次的策畫強調「價值論」,也是對「建築」概念的重新思考。團隊聚焦於臺灣不同海拔的農業地景進行田野調查,並發現其中存在的「改裝」性格。無論是近海的蚵棚、高山果園的棚架、設置於平原的溫室,又或是於三合院中的曬柿棚架。這些常見於農業地景、看似簡易的搭建物,實際都是人類指認、理解並適應自然作用的節氣與時序後所作出的「構築性回應」。其不見得是由高科技技術或建築方面的專業學理所搭建,而是人們依循自身在環境中的認知進行構築,展露著一份向大自然進行對話、協商的知識。故策畫團隊提出六大關鍵字:協調者、二元性、義肢、內在性、中介、濾器,從而開啟對臺灣建築未來的想像。
1比1組裝記者會現場照片(策展人導覽)_林育全攝影,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策展關鍵字:協調者-
策展關鍵字:濾器-高山果園中,人的工作尺度與植物生長特性相互結合的虛空間。高山茶園為預防收成時遇到霜害,而由蘭花網完全覆蓋;茶葉收成時採栽後須進行日光萎凋,以增加茶葉香氣的作業也由蘭花網構築的覆蓋物調節日光的強度_圖片由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本次參展計畫也提出「展覽即行動」的主張,並採取「教學聯盟」(Teaching Alliance)的參與模式,由師生共同參與計畫的執行與展出過程,將展覽內容與建築教育現場相結合。另外,東海大學建築系更擴張計畫的實驗動能,串連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中原大學的建築學系,展現臺灣建築新生代的充沛潛力。
策展人指出,教學機制的重要性在於使同學們瞭解現階段的調查成果不單僅作為一種「民間智慧」來展現,更應當於現今脈絡下,轉譯為某種帶有風土色彩的建築語彙並加以傳遞。例如展出作品〈漁港溫度再部屬–廢熱澡堂〉,從馬祖傳統民居抵禦強烈北風的功能特徵,思考在嚴峻的氣候條件下,建築如何體現人類堅毅但脆弱的生存精神。進而構思出一座公共澡堂設施,使用當地製冰工廠所排放的廢熱來調節空間溫度,並作為一處立於寒風中的溫暖庇護空間,回應馬祖地方建築與環境的獨特關係。
漁港溫度再部屬 – 廢熱澡堂,曾瑋、謝旻澔, 114 x 58 x 52, 紙、木材、環氧樹脂,2023_圖片由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記者會當日也呈現了台灣館屆時於普里奇歐尼宮的展場設計。策展團隊規劃「地景文件」、「擴閾空間」、「影片投影」、「設計提案」四塊展區。空間內將擺設一張大長桌,並以一道粗黑線區分邊界,同步展示團隊對台灣農業地景的踏查成果,及從田野素材發展的建築提案。此外,展場將結合聲音和紀錄影像,播放由採集台灣環境聲響所編成的音樂,以及策展紀錄片。為觀者開啟不同的感官經驗,感受臺灣真實時空的流動感。
展場空間,謝宗諺、李懿倩,2023_林育全攝影,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國美館館長廖仁義於致詞中表示,《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展現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另一層可能性和價值。不僅有文化展示的意義,更包含對年輕學子的教育理念。且計畫帶有對主流價值的反思,突顯台灣人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獨立發展出一套與自然共處的模式。
1比1組裝記者會現場照片(國美館館長廖仁義進行媒體聯訪)_林育全攝影,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曾成德指出,此次計畫就當代建築的精神進行了相當好的詮釋,能見台灣建築不同於西方的力量。團隊對於跨六個氣候帶的地理環境、構築材料與方式,提出各種「未完成」的有趣想像。評審委員吳光庭則提到,此次團隊由田野調查發掘出的在地知識,具有著傳承意義,且帶來觀念上的啟蒙。師生藉由實驗性質的嘗試,將素材提煉至國際水準的呈現,更是本次展示的亮點。
1比1組裝記者會現場照片_林育全攝影,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最後,策展人曾瑋總結本次計畫嘗試從「from garden to field」的角度,為台灣建築的價值作出不同詮釋,也希望能依此為契機,開啟重新閱讀台灣的機會。承載著一份樂觀積極、具實驗色彩的人文關懷,《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 或許也提醒了我們能稍微從近年「後殖民」、「全球化」、「後現代」等論述方式中解放,重新向腳下這片土地學習,從而發展出台灣獨有的建築語彙。值得期待計畫日後於國際舞台上的表現。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
❒ 展覽資訊
展期|2023年5月20日至11月26日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 策展團隊
策展人:曾瑋
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蘇孟宗
展場設計:謝宗諺
行政統籌:李懿倩
❒ 參展創作者
曾瑋+謝旻浩、馬鼎喆、鄭詠友(東海大學)
何炯德+李擁璿、鄭翰、陳煥綸(東海大學)
郭聖傑+許喬銘、吳昀曦、賴琪蓁、林采卉、簡恩予、陳子晴、陳宣廷、盧妍君(東海大學)
謝宗諺(東海大學)
薛丞倫+陳嬿之、吳映澤、何定達、陳韋綸、黃立翔、黃柏熹(成功大學)
古爵誌+黃子祐(成功大學)
鄭博仁+郭又維、王之君、陳宜慧(逢甲大學)
陳宣誠+張寧、賴韻安、冀彥潔(中原大學)
周書賢+張敏、黃正揚(淡江大學)
音樂設計:許德彰(東海大學)
❒ 合作單位
東海大學音樂學系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11-15|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686
2024年亞洲藝術雙年展「所有令人屏息的」:策展命題、首波新作計畫與第一階段藝術家名單公布
2024-08-01|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998
第二十一屆國際版畫雙年展國際投件踴躍,揭示版畫在當代文化中的新篇章
2024-07-29|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986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 即將啟程參展
2023-04-25|撰文者:文化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933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代表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2022-09-15|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238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5月18日盛大開幕 5所建築學院攜手 展現臺灣地景風貌
2023-05-25|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