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5-03-25|撰文者:石瑞仁

2025年美術節在即,一年一度的「桃園市美術家邀請展」亦將如期上檔,在此時刻,或許可先盤點一下美術在桃園市發展的常態機制和有利條件。就此而言,最具指標作用和代表性意義的,無疑要屬桃園市立美術館承辦的兩大競賽展,以及文化局主辦的兩項邀請展了。大要如下: 

壹、獎勵新秀、扶植新藝的的兩大競賽展 

「桃源美展」—這是分門別類的年度美術競賽,源自1982年,由當時甫成立的桃園縣立文化中心開辦,旨在提昇在地藝文創作水平與欣賞風氣;2020年起由桃園市立美術館接手承辦後,除了調整賽制,改以隔年輪替、分別聚焦的方式進行不同類別之徵件,也將本展擴大為開放全國創作者參賽的臺灣藝術新舞臺。

「桃源國際藝術獎」—前身為2001年文化局開辦的「桃源創作獎」,旨在呼應千禧年後的世紀新氣象,鼓勵實驗與創新型的當代藝術。2020年桃美館接辦後,將「桃源創作獎」擴大轉型為「桃源國際藝術獎」,期以整合國內外資源,帶動當代藝術創作多元發展,強化國際藝文交流,厚植國內藝術研究與創作的根基。

貳、表彰藝術耆碩、聯結創作俊彥的兩項邀請展 

1983年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始整理、出版明清以來臺灣美術史料,並撥發經費、責成各縣市文化中心,開始進行「美術家薪傳展」的研究規劃,以及「美術家聯展」的籌辦工作。這兩項攸關在地藝術發展及歷史累積的重要業務,從文化中心時代至文化局成立以來,都被列為年度重要的藝術行政事務。其中個展形式的「桃園市美術家薪傳展」,至2021年共舉辦了37檔次;另自2015年起辦理《桃園藝術亮點》計畫,每年度編撰10-12位桃園資深藝術家專書,這兩個計畫除了表彰他們的藝業成就,也具有文獻整理和創作梳理回顧的實質作用。

在這之外,特別選定每年325美術節時段,於文化局展廳隆重上檔的「桃園市美術家邀請展」,則是以中堅輩俊彥藝術家為主角的大型聯展,除了提供藝術家們新作發表、切磋交流的功能,也提供市民親近藝術、涵詠美學的大好良機。這個展覽本身,其實也具有鋪陳桃園市美術源流及系譜現況的精神意義。

2025年「桃園市美術家邀請展」,輪到以西式媒材為主軸,經2024/10/18 籌備委員們的會商討論和聯合推薦,邀請四類藝術家共96人參展,以下謹就各類藝術家們自行選送的展品內容,摘要介紹:

1.繪畫類:總共48件作品中,使用最普遍的媒材為油彩和壓克力顏料(28件),其次依序為水彩(8件)、粉彩(5件)…等。特別的是,今年有4件漆畫使用了源遠流長的生漆(大漆),它們聯合印證了,以天然性塗料創作繪畫,雖然有特定的程序工法,但不論是寫實描繪或抽象表現,其實都可以應用無礙。再從題材看來,包括人物、動物、花卉、風景等,從自然寫照到人生觀想,本屆皆有作品樣例,各家繪畫手法和藝術旨趣也自有主張或偏好,所以本展其實不乏對照閱讀作品之趣。例如,同為具象寫實型的繪畫,王宏印的油畫作品〈厚度的回想〉 ,匠心結合了精密寫實技法、戲劇性構圖和鮮豔豐富的色彩,以此刻畫了記憶的強度,同時也渲染了情感的溫度。無獨有偶的是張晉霖的水彩畫作〈流動時光中的偶遇〉,畫面先是巧妙地並陳了超寫實的物質細節與極抽象的純粹視象,同時也具體刻劃了幾隻麻雀在這空間角落中,因緣聚會的一幕情節;這看似偶然一瞥的空間場景和動物演員,經畫家絲絲入扣的描繪之後,其實也可以解讀為人生經驗的類比與象徵。 

王宏印作品〈厚度的回想〉。圖/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張晉霖作品〈流動時光中的偶遇〉。圖/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2.雕塑及工藝類:參展的29件作品顯示,媒材的運用相當自由多元,從青銅、黃銅、不鏽鋼、大理石、陶瓷,到人造石、回收玻璃、集成木材、纖維樹脂以及軟性的不織布等,顯然只要能塑造、雕刻、成型的材料,都可列入創作之用。特別的是,今年使用陶瓷材料的展品,佔了半數之多,集體反映的一個普遍趨勢就是—有意讓陶藝跳脫傳統工藝性的演技製作,除了致力淬鍊出有個性和風格的現代雕塑造形,也用心開發當代性的藝術旨趣,傳達創作者對於社會/人文/自然/科技…的觀照或反思。在雕塑工藝類中,以下也試舉兩件作品為例,印證聯展有利於觀眾對照欣賞作品之樂趣。一是涂維政的〈遺跡化石-PM31〉,此作是應用人造石材料和技術而製作成的一種「偽化石」 ,乍看是一件「實體性的工藝品」,其實是一種「觀念性的雕塑」。藝術家刻意透過「類考古文物」的創製和展示,杜撰一套虛假的歷史與陳述,從而諧仿/顛覆/挑逗了博物考古相關體制、市場、及其審美、知識、經濟等系統。相對於涂維政的「偽考古學」旨趣。韓旭東的木雕作品〈邊緣〉,看來就特別有「真考現學」的另一種意趣。這件具有個人肖像性質的人物雕像,利用一塊塊的集成材做為雕刻造形的材料,規格化的木塊單元,除了呼應數位時代「一切圖像可用基本畫素成形再現」的概念和準則進行組合,作者也直接呼應了機器人/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立意將電控/機動等功能引入其創作中,如此的木雕作品也因此超越慣習的靜態造形,而有了動態感、變奏性和未來感的新表現。

涂維政作品〈遺跡化石-PM31〉。圖/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韓旭東作品〈邊緣〉。圖/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3.應用設計:共8件作品,其中屬於命題創作的,從傳統正規的海報設計到變通應用的大型掛布輸出,都有作品樣例。其次是以淑世議題為訴求的社會設計,如康敏嵐 〈城市壓迫〉,透過電腦繪圖手法,把中文「平衡」這兩個文字,進行差異化/對照化的圖像處理—「平」字以寬大粗厚的造形,呼應快速擴增的城市景觀;而另一個「衡」字,則是以細小扁薄的形象設計,來類比、象徵被壓抑的自然山林。

另外,個人覺得頗能帶動某種時代話題思維的設計作品,吳箏的動畫作品〈小火〉就是一個很好的樣例。此作以超現實的奇幻風格,將「小火柴棒」這種日常元素與想像力結合,創制成一部實驗動畫短片。全作以無對話手法,結合插畫、動畫及電影語言,探索影像敘事的可能性。此作曾入選柏林、倫敦、澳洲…等國際短片影展,並榮獲第36 屆西班牙赫羅納電影節最佳圖形動畫獎,此作於美術節在桃園市展出,適足以和國人分享他的創意和榮耀。

康敏嵐作品 〈城市壓迫〉。圖/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吳箏作品〈小火〉。圖/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4.攝影及新媒體:共11件展品,含攝影類6件,單頻道錄像錄4件及複媒1件;數量雖不算多,但藝術觀念普遍明晰,作品也多值得細細觀看品味。如攝影類黃元煜作品〈藝猶偽境〉,透過影像的數位後製手法,拼貼了殘荷枯枝的曲折線條與現代生活的蜷曲垃圾,用虛像取代真相,用殘荷、垃圾、書畫的糾葛,展現傳統美學到現代醜學的過渡,是對現實環境的諷刺和反思。又如姚瑞中的單頻錄像類作品〈魔地佛〉,透過20多分鐘的錄像播放,大量呈現了臺灣各地不同宗教場域和空間中,對於神佛道和妖魔鬼等形象的獨特呈現和空間氛圍營造手法;混搭了不同現場實拍的客觀圖像輪播,結合多聲軌的數位音效串場,此作能帶給觀眾既熟悉又魔幻的時空感受,肯定是相當強烈的。

黃元煜作品〈藝猶偽境〉。圖/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姚瑞中作品〈魔地佛〉。圖/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展覽資訊


桃李春風—2025 桃園市美術家邀請展

展覽期間:114 年 3 月 21 日至 4 月 13 日 上午 9 時至下午 5 時(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展覽地點: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全館展覽空間(桃園市桃園區縣府路 21 號)
相關資訊歡迎上文化局官網或桃園有藝思 FB 粉絲專頁查詢,或洽 03-3322592#8324 陳小姐。

2025桃園市美術家邀請展桃李春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石瑞仁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現代藝術策展

小說為骨、藝術為肉,有章藝術博物館「陳美玲」重現1960至1990年代台灣女性的韌性

2025-03-28|撰文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63

焦點新聞

藝廊藝博會

首都藝術中心領軍台灣藝術家 進軍2025 BAMA釜山國際藝術博覽會

2025-03-28|撰文者:首都藝術中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