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3-08-23|撰文者:王襦萱

本次高雄市立美術館攜手加拿大安大略美術館、國家畫廊及義大利波隆那MAST基金會合作,並策劃「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特展,展覽擴延出九個子題,囊括攝影、電影、以及多重的沉浸式體驗…等,來代替複雜的科學研究數據、圖表,使觀眾在欣賞這些作品的同時,也順應省思、觀察身處時代與土地的變化。「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展場照。圖/Studio Millspace 攝影。

根據保羅‧約瑟夫‧克魯岑(Paul Crutzen,1933-2021)和尤金‧F‧斯托默(Eugene ‧F‧ Stoermer,1934-2012)於2000年的宣告,主張人類世這個概念在地質上已經成為事實。人類發展開拓的行為在地層記錄上留下了可識別、研究的痕跡,此現象積累的規模已經達到足以成為地質年代表(Geological Time Scale)中的一部分,長期下來,各界也對此等現象展開高度的關注。愛德華.伯汀斯基《烏拉爾卡利鉀礦區 –4 號,別列茲尼基,俄羅斯》。圖/Edward Burtynsky, courtesy Flowers Gallery, Hong Kong / Sundaram Tagore Gallery, Singapore提供。愛德華.伯汀斯基《煤礦區–1號,北萊茵,西伐利亞,德國》。圖/Edward Burtynsky, courtesy Flowers Gallery, Hong Kong / Sundaram Tagore Gallery, Singapore提供。

字面上來看人類世這個詞,是由Anthropo(意為人類)和-cene(意為新世紀)組成,意味著一個新的地質時代,其背後指向的是工業革命時期,約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由於工業化、農業革命以及石油燃料的廣泛使用,人類的行為活動模式開始對地球環境產生顯著的改變。「劇烈加速度」(Great Acceleration)對於大眾來說已不陌生,它指的是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之間(也就是20世紀中葉),全球範圍內人類因人口的增長與技術的突進,對於資源的需求也隨之迅速增加,那些通過數百萬年累積的資源,在如此狀態下急劇消耗,對地球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了顯著的指數衰减(Exponential Decay)。而這個時期被視為人類世(Anthropocene)的重要轉折點。在時代發展進步的同時,這般後果儼然已經異化成一種重要的地質、形態力量,以地質角度來說人類已銘刻下不可逆的烙印。「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展場照。圖/Studio Millspace 攝影。

凝視與安息

進入展場後,映入眼簾的是併行排開的大尺幅照片,在美感的驚艷之下,照片緊接著透露出來的是一絲近乎安息的寧靜,或許在欣賞與震懾的擺盪間激化出了另一種情緒。若是要想像一處自然景色,腦裡浮現的是一抹藍或是綠,一番壯闊與一種驚嘆,是一種全然的完整,但現在眼前所見的作品,它們呈現出來的卻是一種流露美感的殘疾姿態。愛德華.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珍妮佛.貝奇沃(Jennifer Baichwal)、尼可拉斯.德龐希埃(Nicholas de Pencier)在本次展覽中,以闊麗壯觀的空拍影像、紀錄片以及AR擴增實境的沉浸式技術,讓觀者能夠更深入理解地球所受人類資源開採、設施興建的影響。淒美如末世紀的礦區;俯瞰如極簡畫作的古地下水(fossil water)農業發展區和鹽沼地區,站在這些「景色」前的我們也在片刻之間認知到,這並非自然界自身引發的殘疾,而是人類在有意與無意之下塑造的結果,想像與現實的級距,反映了人類在主體之外的世界是多麼遙遠且陌生。愛德華‧伯汀斯基《鋰礦區 –1 號,鹽沼,阿塔卡馬沙漠,智利》。圖/Edward Burtynsky, courtesy Flowers Gallery, Hong Kong / Sundaram Tagore Gallery, Singapore提供。「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圖/Studio Millspace 攝影。

而在本次展覽中所增設的平行展,則是透過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分別是齊柏林、楊順發、盧卡斯(LucasK.Doolan),以及盧昱瑞,將觀眾從宏觀的觀看中,重新放回一個更容易省思的景色裡。楊順發藉由「厝為甚麼在水中」(台語)這一簡單的自問,開拓出他的創作,配合大量觀察、在地田調,去梳理出背後的成因。《臺灣水沒-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村漁塭》這系列作品的源起,藝術家將其分為三個條列作解釋,一為「水沒」的多重解釋與表現,同時意味著被水淹沒以及畫面帶有「水墨畫」的低飽和、低色彩的淒美感,次為探討地層下陷與海平面上升的交互影響,還有水壩建設與防風林的複合影響關係,最後一點為漁港興建的突堤效應〔註1〕。依循著各種研究調查,楊順發歸結出「人為」的牽動是使的這些房子佇立於水中的原因,於是乎他便開始利用對於攝影的理解與美感包裹起來,將一個若是放在新聞內會十分吸睛的影像,轉化為幽微淒美的攝影作品,將似於水墨畫的照片放入從扇面蛻變為橢圓形的載體中。將悲劇轉渡為淒涼美,並試圖在觀看的經驗上,從美感過渡到一個疑問,那便是回到藝術家最初的提問,「厝為甚麼在水中?」。
楊順發《臺灣水沒-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村漁塭》。圖/Studio Millspace 攝影。

來自紐西蘭的臺灣新住民盧卡斯,因生長於紐西蘭所以對於島國與海岸的關係抱有濃厚興趣,來到臺灣後便長期關注於臺灣海岸線周遭的變化,身為建築攝影師的他觀察到,在臺灣西半部的海岸景觀相對東部來說相對複雜,於是乎採取更進一步的動作去瞭解其背後的成因,當他試圖前往西半部海岸線各處的同時,也發現並非每個地點都能如願抵達,不論是工廠的擴增興建或是土地權限的歸屬,都是構成前往海岸線的障礙,於是對盧卡斯來說這樣似乎有些地方能到達,有些則否的情況,使海岸線在他的意象裡成為了一條虛線。然而他也透過更符合人類,符合自己的視角去紀錄探索海岸地形地貌的變化,在這變化之中,西海岸總是有一種好似「正在興建(產生)」與「正在拆除(消失)」的狀態在發生,於是「介於甚麼之間」的模糊邊際,便成為了盧卡斯創作《Borderline閱界》這系列的其中一個核心。
盧卡斯《Borderline閱界》。圖/Studio Millspace 攝影。

齊柏林導演過去曾於國道興建工程局任職,因歐局長的指派開始拍攝記錄當時高速公路的興建,同時也成為使用直升機拍攝的契機。事實上在記錄國道建設的過程中,周遭景觀地形的改變悄然沉澱進導演的觀察裡,我們如何對待土地,以及土地之於人類兩者之間實存的感性,「人」與「情感」也在後來漸漸放進攝影之中。然而在1999年921大地震後,天災的衝擊使導演對土地的理解與看待,產生了新關係,於是乎齊柏林開始將視角中主觀性增強,這時創作的意志也在照片中萌生,並且在之後轉為拍攝影片的根基。

從《看見臺灣》的片段裡,與其去討論其包裹的環境保護議題,這之中對於土地與攝影紀錄所延伸的關切、感性,或許對於作品來說才是真正的核心。事實上《看見臺灣》以作品的意義來探討,其目的性更接近是為了「觸發」以及「喚醒」,在一系列導演的紀實下,使照片和影片具備與現實地景、現象同等的感召,而觀者在面對作品時所引發的美感經驗,也伴隨著一個因美景遭受的破壞殘缺,而產生的斷裂,於是乎《看見臺灣》這件作品的觸發即被打開,就如其他幾位臺灣藝術家所設想的那樣,這些行動,這分關懷,這些相片或是影片,都是為了召喚一個反思的起點,在這起點後所要面對的,則是對土地關懷的實踐。
齊柏林《看見臺灣》。圖/Studio Millspace 攝影。

在消逝之後

或許是再次看見齊柏林導演作品中直面的力道,也或許是北上歸途中,列車窗外掠過的景色,不禁令人回憶起彰化大城鄉台西村曾經因六輕(雲林第六套輕油裂解廠)瀰漫的悲戚,不論是對於人,亦或是對於地區環境,不可逆的改變都在悄然發生。2014年「差事劇團」進入台西村展開「證言劇場」的活動,當時台西村的村民蔡惠珍站在麥克風前,用海口腔的台語講述了這麼一段故事。「以前,差不多一、二十年前,我都在這個堤防上散步。那時候,堤防上有很多很多的海鳥,我每天都看到那麼多海鳥,有時候我想到,就給牠們吼一聲,整群海鳥飛的滿天,你就看得到那個壯觀。有一天,我慢慢發現海鳥怎麼不見了,同那個時間,我的一隻眼睛看不見了,醫生只跟我說視網膜剝離。之後,我因為年紀的關係和腳不方便,我就沒再到堤防上去了。但是我每一次想到我們台西村民未來的命運,我就想到那群消失的海鳥…」。

或許對於臺灣一般大眾來說,「人類世」伴隨的開發在土地上所造成的影響並不知悉,但事實上「某事物」的消逝與改變早已在這片土地上發生過,透過本次展覽,在壯闊的視覺體驗以及對環境的反思下,那海口腔的臺語彷彿也再次繚繞於腦中。

 

註1:突堤效應(英語:groin effect),垂直於海岸的防波堤或丁字壩會攔阻沿岸流,使得防波堤靠上游側出現漂砂堆積,另一側出現侵蝕的現象。 常見的例子是在海岸邊建防波堤,沙灘縮小、為了填海造陸,在沙灘外建置丁字壩,導致沿岸流帶來的漂砂小於沙灘被侵蝕掉的沙量,將使沙灘縮小,甚至造成消失。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特展資訊

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
展期:2023.08.12(六) - 12.03(日) 每週二至週日9:30-17:30 (週一休館)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3展覽室

相關連結

高雄市立美術館官網:https://www.kmfa.gov.tw/
高雄市立美術館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kaohsiungmuseum

高雄市立美術館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愛德華.伯汀斯基齊柏林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特展

高美館特展《人類世》開展倒數,〈卡拉拉大理石採石場〉AR作品搶先曝光

2023-08-09|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