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藝文跨界策展

不只是燈火輝煌——邱杰森、莫珊嵐談「2025台灣燈會在桃園」中的藝術策展經驗

2025台灣燈會在桃園邱杰森莫珊嵐城市聚光燈家的輪廓

2025-04-02|撰文者:李竺恩

每年度於農曆元宵節期間登場的台灣燈會,今年選址於桃園市舉辦,不僅吸引破紀錄的人潮,也讓這座有著美名「千塘之鄉」的城市成為年節時刻的矚目焦點。從蛇年主題花燈到融入棒球、科技、航空的元素,再加上攜手人氣棒球、寶可夢、進擊的巨人等人氣IP助陣,各種樣貌造型的燈光裝置與多樣化藝術作品,為都會裡的深邃夜色帶來點點光芒,交織出臺灣繽紛的文化景觀。

其中,位於高鐵桃園站19號出口周邊的「城市聚光燈」燈區交由邱杰森與莫珊嵐策展。兩人迄今已不少累積美術館與藝術節慶的策展經歷,過去也有參與「桃園地景藝術節」及「桃園科技藝術節」等地方型藝文活動之經驗。然而投入像台灣燈會這樣一個大型文化盛典的策劃,其坦言仍是一場不同以往的新挑戰。在這樣一個規模宏大、觀眾輪廓極為多元的文化場域中,如何兼顧藝術性與公共性?且試著發掘、承載更深層的文化意涵?這些問題,都成為二人策展過程中持續思索的核心。

該區策劃以葉佳緯大型作品《家》為開端。圖/邱杰森與莫珊嵐提供

以光構築「家的輪廓」,映照城市人文面貌

以燈會深厚的人文底蘊為基礎,並於其上注入更深層次的文化敘事,是在燈節中實踐藝術策展的一項重要嘗試。在「城市聚光燈」展區中,高達九米的巨型作品《家》聳立於其中,以高峻的氣勢與細節吸引觀眾上前觀看。藝術家葉佳緯從「家屋」的意象出發,踏查桃園地方上的古厝建築,進而將象徵臺灣各民族文化的建築樣式組構融合;多樣的建築形貌在光影中鏡射串聯,象徵族群之間的相遇與交融,最終形成涵義上更為寬闊而包容的「家」。而本件作品作為燈區主燈,更恰如其分地呼應了策展主題--「家的輪廓」。

葉佳緯《家》,結合不同建築外型,再採用上下建築物反轉的設計,同時在底部以鏡面方式呈現,以反射、倒映之方式象徵「認知文化,反思自身,進而認同」的意義。圖/邱杰森與莫珊嵐提供

「家的輪廓究竟是什麼樣的?」如此命題開啟了有趣的思考——每個人自始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家」,這是共通的經驗;然而,隨著個體生命情境的推移,我們對於「家」的認知、距離與親疏也會悄然發生變化,並於心中勾勒出各異其趣的輪廓與面貌。因此,兩位策展人選擇聚焦於「家」這樣一個既具象但又兼備了一定想像性的題材,也是意圖在像「台灣燈會」這樣大型並面向廣泛大眾的文化場域中,試由一個普世命題來激發觀眾的經驗投射,同時擴延出對多元社會與時代變遷的多層感知與討論。

蔡坤霖《神話之島.落葉成山》。圖/邱杰森與莫珊嵐提供

從葉佳緯《家》廣納的多種家屋意象出發,整體燈區的呈現也呼應了桃園作為多元族群匯聚之城市特質。本展邀集創作的13組藝術作品,各自融入客家、閩南、原住民、新住民、眷村等不同族群的視覺語彙與文化元素。好比蔡坤霖《神話之島.落葉成山》,以簍空工法結合泰國神話圖騰設計,向泰文化致敬,展現新住民文化的深刻印記。莫珊嵐《時光舞者》則以越南傳統文化中的斗笠舞( Múa nón)為主題,將舞者動作拆解為連續圖像,光影中循環不息的舞步,更映現出生命的韻律。

莫珊嵐(Margot  Guillemot)《時光舞者》。圖/取自桃園市政府網站

黃琬雯帶領元智大學學生創作的《祈豐年》,以竹構設計呼應阿美族太巴塱穀倉的建築特徵,並在內部融入圖騰,象徵原民文化傳承和創新。穀造音樂打造的《山海城花・夢映客庄》則以三只形似史萊姆生物的燈光互動裝置,搭配特製的視覺紋樣,詮釋濱海、近山和都會客家族群生命力的延續與交融。

這些作品以光為共通語彙,呈顯城市中層層交疊的文化記憶與生活痕跡,進而共構出獨特而豐富的人文風貌,也讓燈會在熱鬧的人氣之外,更多了一份人文的溫度。

鄧文貞《生之華》。圖/邱杰森與莫珊嵐提供

循光而行,多感官經驗開啟對「家」的想像

這場策展實踐不僅以文化敘事為軸,讓藝術作品能於節慶氛圍中自然生長,觸動更深層的社會共感,同時,策展思維的細緻講究也體現在實作過程裡的種種環節。邱杰森與莫珊嵐先是強調,從藝術家人選的邀約,到創作踏查、進場施作的時程安排,每一步驟皆須與藝術家及地方部會保持緊密溝通,方能確保創作與現場條件的高度契合。

同樣擁有藝術家身分的兩位策展人,也汲取過往投入戶外作品的創作經驗,面對參展藝術家們提案的多樣類型媒材,於安全性、結構與環境耐受度等面向,均進行縝密評估。尤其面對夜晚的展示情境,更必須為作品仔細思量理想的光影效果,亦屬之中的策展眉角。在光源的應用上,莫珊嵐並補充,縱使燈區場域有著相當的開放性,無設定制式出入口,他們仍在空間佈局中嘗試為作品之間串起隱微的視覺連結,並搭配環境光源的巧妙引導,帶領觀眾隨光而行,感知「家」在不同場景中的形貌與溫度。

黃琬雯、元智大學《祈豐年》。圖/邱杰森與莫珊嵐提供

綜觀最終呈現,邱杰森認為在當代藝術創作的介入後,更幫助燈會走出傳統賞燈的框架。可以注意到,此次已有部分作品不只是單純被觀看的裝置結構,而是創造出可步入、可駐足的空間,意圖將觀眾經驗從視覺層面延伸至更豐富的身體參與。

穀造音樂《山海城花・夢映客庄》。圖/邱杰森與莫珊嵐提供

比如羅聿綺、鄭宸誼、徐香蘭的《脈》便邀請觀眾步入一座象徵山林的小型結構中,感受原生植物所營造的氣息與觸感,並透過互動澆灌參與自然的循環,感知與關照大地生命能量,也體會原住民與山林共生的智慧。另一件由羅聿綺、黃子儇、馬耀武道合作的《盛,交會,共食的光》則取材客家茶文化,以傳統烘茶圓籠為意象,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語彙打造空間裝置。同時結合行動藝術,每日限量開放民眾入席品茗,於茶香流轉間品味「以茶會客」的人文精神與溫度。

兩位策展人也表示,不僅視覺上的造型與圖樣,氣味、旋律、質感同樣是喚起意象的重要媒介。因此,本次也有不少作品均融入多重感官設計,引導觀眾藉由不同層次的參與途徑,開啟對「家」的多重感知與多元想像。

羅聿綺、鄭宸誼、徐香蘭《脈》。圖/邱杰森與莫珊嵐提供

燈會的藝術轉向與進化

自「台灣燈會2.0」提出以來加上越多藝術燈節的興起,不難意識到在導入藝術與設計思維後,逐漸讓這個與傳統節慶相關的文化場域,開拓出新的樣貌與想像。邱杰森與莫珊嵐則認為:「隨著社會文化的演變,新的策畫觀念與思考的確開始為燈會活動形塑出不同的面貌;相對地,當中的藝術創作也展露出更具現代的形式,比如更多的抽象語彙或重視感官體驗、參與式的作品。這其實對今日的觀眾也是有能力理解、欣賞的。若相關單位願意給出一定的支持與寬容,這些新嘗試就有空間發展,而觀眾的反饋往往也超乎預期。」

羅聿綺、黃子儇、馬耀武道《盛,交會,共食的光》。圖/邱杰森與莫珊嵐提供

其並表示:「有趣的是,有時候他們感受得到的東西,不代表需要透過完全的理解來獲得。這也回歸到那個關鍵點在哪,我們如何拿捏尺度,讓作品透過第一印象吸引觀眾駐足,也可以輕易地從中獲得某些感受?」對邱杰森與莫珊嵐來說,燈區策劃的重心,始終圍繞在觀眾現場經驗的塑造──如何讓作品具備吸引力,引導觀眾投入,並在其中獲得感受,是他們所重視的首要任務。

邱杰森、莫珊嵐(Margot  Guillemot)《福道》。圖/邱杰森與莫珊嵐提供

相信未來,我們可以更多觀察到在像燈會這樣具備民眾高參與度與社會影響力的節慶文化場域中,藝術策展將不再只是其中襯托氛圍的點綴角色,而有機會擁有更高的主體性。在多方的持續協作與實踐累積,將逐步形塑出新的人文價值與美學觀。

2025台灣燈會在桃園邱杰森莫珊嵐城市聚光燈家的輪廓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1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