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下資訊與文化的相互堆疊,當代藝術家如何轉譯此現象?專訪第八屆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策展人邱杰森
2023-05-24|撰文者:張家馨
數位媒體早已成為我們獲取資訊的主要管道,卻也讓我們的日常產生許多資訊斷裂。來自各方的訊息堆疊組合而成的「拼裝生活」,無遠弗屆地影響與滲透我們的線下生活,在無形之間,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產生了複雜依存關係。-第八屆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策展論述。
遼闊草原、大漠風情、游牧生活,是多數國人對蒙古的印象,這些描述大多來自於網路或戲劇中的數位影像,實際踏上這塊土地的人並不多見。第八屆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以影像的剪輯技術「蒙太奇」藉著拍攝不同場景、角度、劇情等多個鏡頭,形成具有敘事意味的畫面,引述為藝術節的總體概念。正如我們身處數位媒體大躍進的時代,藉著網路的無遠弗屆,接收各類型資訊,以搭建起想像與現實環境的橋樑,達成物質世界中無法實質碰觸及掌握的媒介。
過去幾屆以來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主要以歌德文化中心主辦,今年首次交棒給臺灣駐蒙古代表處主辦,邀請臺灣藝術家邱杰森擔任策展人,挑戰了跨部門、跨國度、跨文化等多重門檻,以不同的觀點與視角策劃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為烏蘭巴托當地當代藝術的發展注入新景觀。
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主展場札那巴札爾美術博物館(Fine Arts Museum of Zanabazar)建物外觀。圖 / 策展人提供。
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展場一景。圖 / 策展人提供。
而本屆更與文化部發起的「臺灣文化光點計畫」合辦,文化部的資源與資金挹注,使藝術節總體能有更為多元豐富的面向。像是在展出藝術家方面得以分成兩個部分,一為公開徵件,其中獲選藝術家包含蒙古駐村的德國藝術家Katja Brinkmann、美國藝術家Willliam Materson與John Wells、蒙古藝術家Enkh-Amar Gantulga與Sergelen Batbayar、Gerelkhuu Ganbold、Soyol Bold、Mend-Amar等人。
另一部分則由策展人邀請參展,有著臺灣藝術家姚瑞中、凌天、范瑄、梁廷毓、超級浪藝術團體(蔡士翔、林思瑩、賴佩君、洪譽豪)、法國旅臺藝術家莫珊嵐(Margot Guillemot)及日本旅臺藝術家鈴木貴彥等人共同展出。邱杰森指出,烏蘭巴托媒體藝術節中的「媒體」泛指以大眾流行傳播為主要媒介,並非「新媒體藝術」強調新科技的運用、挖掘與展現。因此在評審機制上,希望能看見展出藝術家各自呈現出對蒙古文化脈絡的思考,並在眾多投件作品中,最終評選出的藝術家除了為本地創作者外,海外藝術家多數有著在蒙古駐村的經驗。
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開幕一景,策展人邱杰森致詞。圖 / 策展人提供。
像是蒙古藝術家Gerelkhuu Ganbold,其作品使用蒙古藝術「Mongol Zurag」的繪畫技法,透過礦物顏料描繪於傳統棉質上,結合當代語彙與元素,傳遞民間傳說、戰爭主題和歷史意象,以及該國動盪的軍事化歷史,與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其藝術團體Enkh-Amar Gantulga與Sergelen Batbayar透過電影技術,將烏蘭巴托過去與現在的日常場景透過3D的方式重現出來,且在聲響的介入下,影像將如回憶般浮動,帶領觀眾穿越古今。又或是美國藝術家、電影製作人及視覺人類學家John Wells,大多時間駐村於日本金澤,但創作地點圍繞於日本、蒙古、土耳其,拍攝實驗性紀錄片,以探討民族電影與藝術之間的交集點。德國藝術家Katja Brinkmann曾有過於蒙古駐村的經驗,以歐洲的觀看視角來理解蒙古或亞洲文化,將這些概念集結起來後成為色塊式的繪畫作品,並將其擴大至建築物的維度中,成為一種文化共榮與交織的新地景面貌。
參展藝術家 Gerelkhuu Ganbold 作品。圖 / 策展人提供。
參展藝術家Gerelkhuu作品。圖 / 策展人提供。
參展藝術家John Wells作品。圖 / 策展人提供。
參展藝術家Munkhbolor Ganbold作品。圖 / 策展人提供。
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展場一景。圖 / 策展人提供。
此次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的策展主要目的,除了提供蒙古本地看見各國藝術家是如何思考媒體藝術(media),在呈現的載體或方法上又有著什麼樣的變造機制?而對於臺灣藝術家來說,更因著展覽其目的性,有機會向蒙古本地藝術文化進行雙向交流。
邱杰森更提及,在策劃藝術節時屏棄過於文本式的策展方法,而是希望觀測大環境的總體現象,從數位媒體的技術與演變,對應到人們生活中相互產生的連動性。「關於媒體或是物質之間多維度的轉換,從平面變成立體,再從立體面成數位的形式。」他發現當今世界的現況,所有東西都像是某種數據化的表現,而數據化的過程中像是以某種篩選、某種組合,某種轉換過程,呈現的不再是完全具象的表徵,而是容易重新組成、拆解,再重新勾起。本著上述的觀察,他嘗試汲取了蒙太奇的外在形式與精神性,梳理我們身處的世界,是圍繞在以電子介面作為載體、影像的虛實交織、資訊透明與流通,等數位媒體環境拼接而成的花花世界。
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展場一景。圖 / 策展人提供。
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展場一景。圖 / 策展人提供。
並且進一步將其分支了四個項目探討,如蒙太奇景(Montage Landscape)、蒙太奇神(Montage Spirit)、蒙太奇語(Montage Language)、蒙太奇形(Montage Form),分別談及了地理位置對人類文化、語言、氣候、空間、思想等產生的差異性。在創作表現上,藝術家透過各種表現形式,想像、拼接與組裝多幅異地風景,使現實與非現實之間得以在構築在同一平台上,並以各自的創作視角,產出有別於以往傳統的造型語言,從作品的形式與意涵中,傳達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立場與態度。
正如同參展藝術家鈴木貴彥一直以來發展的《全球商店計劃》,是本展藝術節中唯一的立體作品。藝術家近年來扎根於臺灣生活與創作,其作品多以路邊的小販作為攝影對象,再經由數位拼接的方式整貼於立體載體上,成為2.5D的雕塑攝影。而在他的計劃當中,「網站」及「Google地圖」將成為這些攤車的宣傳管道,藉由網際網路的影響,將臺灣非企業、非連鎖、非光鮮亮麗的在地美食,讓其他國家的人得以看見臺灣獨有的街道文化。
參展藝術家鈴木貴彥作品。圖 / 策展人提供。
而當代藝術家經常性以田野調查作為一創作方法,透過爬梳過去某個歷史事件,建立起過去與現代對話的基礎,將那一塊缺席的拼圖有了得以重新被審視的機會。在本次參展藝術家中,姚瑞中的《巨神連線》系列,耗費多時田野走尋臺灣、金門、馬祖、澎湖各處的宮廟文化,以底片拍攝各式中、大型尺寸的神偶,探討台灣民間宗教信仰透過巨大神像所展現的「欲力奇觀」;梁廷毓的作品具焦於計劃型藝術、鬼魅論述的方法學,匯合跨學科的地方研究,以計畫性的藝術行動、複合媒體,並以動態影像集、死亡考察、靈體接觸、製圖、書寫的方式,進行現階段的藝術計畫。
兩位藝術家以不同視角探討了信仰與傳統價值,回應了策展人思考「蒙太奇神」當中,人們在當前追求物質進步的同時,忽略掉生活中精神性存在的意義;同時亦提供了兩種形式相異的藝術踏查,為蒙古當代藝術注入創作方法的參照。
參展藝術家姚瑞中作品。圖 / 策展人提供。
邱杰森說,蒙古的藝術發展目前以傳統的繪畫表現居多,由於地理位置的限制,物品進出口多仰賴俄羅斯及中國兩地,數位設備的流通並未如臺灣普及,價格也相對高昂,投影機的價格甚至比我國貴了兩倍,當地藝術家對於數位媒介的嘗試也就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本次藝術節中,臺灣駐蒙古代表處除了規劃了策展能力工作坊外,更規劃多場學術講座,由受邀參展藝術家莫珊嵐與洪譽豪主持。兩位藝術家擅於新媒體技術的使用,產出有別於以往傳統的造型語言,在活動中分享新媒體藝術的技術應用與發展脈絡等新知。
莫珊嵐長時間研究數位美學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創作範圍主要關注於城市景觀,透過檔案、紀錄與文化採集、田野調查,逐步發現於空間在地緣政治中的異變;洪譽豪的創作亦有著相似語彙,運用數位科技及影像技術,保留並呈現老舊街區文化脈絡,與現今人文匯聚的流動意象,帶給觀者省思。而洪譽豪策開設的工作坊,其內容使用手機拍攝烏蘭巴托的本地畫廊-紅色之家創意中心,藉著軟體Metashape得到3D掃描的點雲座標(Point Cloud)後,再經由遊戲程式「Unity」製作出動態影像;在這樣的過程裡,涉及了3D圖像生成、簡單的程式應用、與影片剪輯等內容,與學員們交流了新形態的影像生成方式。
參展藝術家洪譽豪作品。圖 / 策展人提供。
參展藝術家莫珊嵐(Margot Guillemot)作品。圖 / 策展人提供。
另外可以關注的是,具有建築背景的藝術家凌天與范瑄的作品,呈現了高鐵是如何挑戰我們對地理空間感的認識,在傳統鐵路的交通移動,從緊鄰都市背面的密集城區緩緩駛離,經歷一連串城鎮鄉村地景的轉介,在形式上使用了Google Earth衛星影像記錄高空俯視高鐵的行經路線,對比上藝術家實際搭乘高鐵車廂拍攝的景象,呈現同一物理速度下不同視野的速度差異感受。在上述幾位藝術家的創作中,共通關注了當前社會環境充滿了許多的數據與資訊碎片化的現象,而作品在呈現上更具有強烈嫁接、拼貼、構成等意味,創造了特殊的造型語彙,從而反映了社會涉抽象化的程度。
參展藝術家凌天、范瑄作品。圖 / 策展人提供。
此次藝術節看見了人們的身處環境與實體空間,在現今電子媒介、科技藝術大鳴大放的時刻,得以突破虛擬與現實的限制,當代世界快速躍動的情境之下,視覺展演及視覺語彙的創造,得以進行交換、重組、拼裝與流通,且有著更多圖像式的、模擬式的方式建構,而藝術家從個人經驗與日常環境空間出發,延伸至信仰與精神性的思維,進而反映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景況。
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為臺灣與蒙古開啟了難得的對話機會,特別是由本國策展人掌舵,沿襲著臺灣與亞洲文化的觀看方式,結合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憑藉著各自的生長環境與背景,在這樣神祕的國度裡發生一場文化拼接的蒙太奇展演。而他們的創作皆巧妙地談論著影像、媒體、數位的生成,切入觀點不徑相同,彼此之間卻能夠相互拓延與對話,以藝術作為共同語言,使國與國之間達到良好了交流機會。
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展場一景。圖 / 策展人提供。
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展場一景。圖 / 策展人提供。
展覽資訊
「蒙太奇:第八屆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Montage: Ulaanbaatar International Media Art Festival
展期|2023/5/23-5/30
地點|札那巴札爾美術博物館(主場館)、Red Ger Gallery、White Rock Center。
策展人|邱杰森Chieh-Sen Chiu (TW)
參展藝術家|Katja Brinkmann (DE)、Enkh-Amar Gantulga + Sergelen Batbayar (MN)、Gerelkhuu Ganbold (MN)、John Wells (US)、Munkhbolor Ganbold (MN)、Soyol Bold (MN)、姚瑞中Yao Jui-Chung (TW)、凌天+范瑄Ling Tien (TW)+Fan Hsuan (TW) 、梁廷毓Liang Ting-Yu (TW)、Hyper Wave(超級浪):蔡士翔Tsai Shih-hsiang (TW) & 林思瑩Lin Szu-ying (TW)、Margot Guillemot (FR)、鈴木貴彥Takahiko Suzuki (JP)、洪譽豪Hung Yu-hao (TW)、Willliam Materson (US)、Mend-Amar Baigalmaa (MN)
講師|賴佩君Lai Pei-Chun (TW)、姚瑞中Yao Jui-Chung (TW)
主辦單位|蒙古藝術基金會、駐烏蘭巴托台北貿易經濟代表處。
贊助單位|文化部臺灣文化光點計畫、蒙古歌德文化學院。
「蒙太奇:第八屆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主視覺。圖 / 策展人提供。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田野是一種游牧的途徑:側寫第八屆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
2023-05-29|撰文者:賴佩君1920
第八屆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由藝術家邱杰森策劃,以「蒙太奇」為題,開啟臺、蒙藝術的對話關係
2023-05-02|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601
地圖疊層的共時性:邱杰森製圖中的手工、勞動與地理記憶
2022-07-29|撰文者:張家馨6358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213
約瑟夫.波依斯的藝術與環境行動:以自然之名重塑未來
2024-11-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189
陳昱榮「源像邊際 Cluster-Pixel Boundary」:資訊轉譯為賦格(fugue)?視覺下感官的再擴延
2024-11-21|撰文者:王襦萱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