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是一種游牧的途徑:側寫第八屆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
2023-05-29|撰文者:賴佩君
第八屆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甫於烏蘭巴托札那巴札爾美術博物館(Zanabazar Museum of Fine Arts)及附近的Red Ger Gallery同步展出。策展人邱杰森以「蒙太奇」這個將不同鏡頭剪輯後形成敘事的電影手法為主題,討論數位媒體如何將現實與想像彼此串起,並將蒙太奇概念延伸至不同的人類文化、語言、氣候、空間、思想等。因此雖然名為媒體藝術節,現場展出的作品,實際上橫跨了更大的「媒體」尺度,除了數位之外尚有相較之下「傳統」的創作手法,如繪畫、聲音、攝影、錄像、物件拼貼等,這些作品發揮了另一種串接能力,將無法實質碰觸的世界召喚出來。
本屆展出藝術家分別來自公開徵件及策展人邀請兩種途徑,從國籍、文化、媒材及主題均展現了開放及自由度。於徵件中獲選的藝術家均展現其對蒙古文化的思考,而由策展人邀請的台灣藝術家們亦透過各種媒材,將台灣風景呈現於蒙古觀眾眼前。
第八屆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展場一景。圖 / 洪譽豪攝影。
蒙古當代景觀的轉譯
針對蒙古的環境及景觀進行轉譯的作品,有蒙古藝術家Med-Amar Baigalmaa & Erdene Enkhjargal的《Exploring the City on the Steppes》,錄像以一個徒步行走者的視角,帶觀眾走遍烏蘭巴托,從大樓集中的都市中心,到佛寺名勝,再到登高處,從房屋樣式的不同,一眼可辨不同階層人民居住的區域,不加過多評論,只讓觀眾感受到這個城市的紋理所反應的居民生活境況。
蒙古藝術家Md-Amar Baigalmaa & Erdene Enkhjargal作品。圖 / 賴佩君攝影。
美術館外牆的《Ulaanbaatar – Urt Tsagaan》,出自曾於蒙古駐村的德國藝術家Katja Brinkmann,她被蒙古多變的氣候及地貌深深吸引,走訪蒙古各地採集風景並轉化為簡約的色塊,近年更嘗試將各地的土壤自製為略帶透明可堆疊的顏料,運用於色塊創作之中。本次她將自己的創作合成在美術館附近的兩棟大樓外牆,將蒼白的大樓變得繽紛,以大型帆布輸出的樣式展示於美術館外牆。美國藝術家John Wells,曾於日本、蒙古、土耳其等地拍攝,作品多探討民族電影與藝術之間的交集點。本次展出作品《Blue Abstraction Ballet》為實驗性紀錄片,混合了數位運算的流動光畫及各地拍攝的實景,同一個畫面被構成形態相異的元素切割著,建構出介於虛實之間的景色。
烏蘭巴托札那巴札爾美術博物館(Zanabazar Museum of Fine Arts)外牆展有德國藝術家Katja Brinkmann作品。圖 / 賴佩君攝影。
美國藝術家John Wells作品。圖 / 賴佩君攝影。
蒙古藝術家Soyol Bold 的《6th gen MASK》以金屬結構輔以投影,流動變化的畫面指涉科技飛速發展的今日,人類或許終將被人工智慧超越,那麼到時的人類將以什麼面貌活在這世上呢?另一個使用物件的作口為Munkhbolor Ganbold《In Between》,藝術家長時間待在展場剪貼拼接,一塊塊豐富的生態、人文及地景,分布於整個展區的牆面,一反「媒體」藝術節以數位作品為主的印象。作品中分布數個塗成黑色的羊頭骨及以繩子交叉的十字架意象,帶來強烈的死亡氣息,談論著蒙古因為過度發展喀什米爾羊毛事業,大量養殖山羊所帶來的生態浩劫。
蒙古藝術家Soyol Bold作品。圖 / 洪譽豪攝影。
蒙古藝術家Munkhbolor Ganbold作品。圖 / 賴佩君攝影。
蒙古藝術家Munkhbolor Ganbold作品細部。圖 / 賴佩君攝影。
台灣與異地風景的觀看與對話
本次參展的台灣藝術家在不同面向呈現了台灣景觀,並呈現重視田野採集的特徵以及數位科技的靈活運用。超級浪藝術團體成員蔡士翔作品《忘川》呈現了機車騎士視角所見的台北城,現場以一張淡水河範圍的地圖為基礎,以田野採集紀錄的方式展示了諸條跨越河流的橋名如華江橋、永福橋的照片及地名,並翻譯成蒙文讓觀眾便於閱讀,除了是台北周邊景觀的紀錄,同時也是人們日常通勤身體感的呈現。凌天與范瑄的作品《高速關係》結合運用Google Earth衛星影像所記錄高空俯視高鐵的行經路線,以及自己實際搭高鐵車廂拍攝的景象,上下並置畫面將不同的視角並陳,更能感受明明高鐵以相同的移動速度前進,不同視點帶來的速度感受差異,當然同時也將台灣鐵道景觀呈現在蒙古觀眾眼前。
超級浪藝術團體成員蔡士翔作品一景。圖 / 賴佩君攝影。
超級浪藝術團體成員蔡士翔作品細部。圖 / 賴佩君攝影。
凌天與范瑄作品。圖 / 洪譽豪攝影。
將台灣與異地風景相互對映的,則有超級浪藝術團體成員,同時也是法國旅台藝術家莫珊嵐(Margot Guillemot),兩件亦以鐵道為主題的作品《線上巴黎》、《線上大台北》,呈現了「看不見的景觀」,在這兩個都市搭乘地鐵,窗外沒有景色,因此她將鐵道上方沿路的街道樣貌紀錄下來,以放射拼貼將多段景觀結合而成巴黎與台北兩個城市的總合地景。日本旅臺藝術家鈴木貴彥的《全球商店計劃》亦來到了蒙古,以台灣路邊的小販作為攝影對象,以紙模型的概念貼於立體載體上成為「2.5D的雕塑攝影」,另有一件標示了座標的圖板,邀請人們在展覽期間,持著此圖板在烏蘭巴托的街頭「打卡」。
法國旅台藝術家莫珊嵐(Margot Guillemot)作品一景。圖 / 賴佩君攝影。
日本旅臺藝術家鈴木貴彥作品一景。圖 / 賴佩君攝影。
日本旅臺藝術家鈴木貴彥作品細節。圖 / 賴佩君攝影。
超級浪藝術團體成員洪譽豪作品《流動的街區》運用3D掃描的點雲座標(Point Cloud)構成老舊街區的文化景觀,並將各種元素如店家、攤販及招牌,以拼貼的方式將其層層展現。本作品以雙螢幕展出,左面取材於烏蘭巴托街景,為首次呈現,右面則為台灣街景,兩邊相接結為似能相通的同一街區,點雲的飄移流動意象反映著人文匯聚,同時也提示著老舊街景的歷史堆積以及稍縱即逝的未來。另一件邀請人們閱讀台灣歷史的作品,為超級浪藝術團體成員林思瑩《The Forestry》,她探尋出生地羅東的林業脈絡,採集舊地圖、檜木材料及相關從業人士訪談,運用資料和材質回應這段歷史。訪談影像裝置於由檜木蓋成的小屋中,觀眾需彎身往內探看,同時也會聞到檜木的香氣以及看到小屋仿製完整的內部結構。
超級浪藝術團體成員洪譽豪作品。圖 / 洪譽豪攝影。
超級浪藝術團體成員林思瑩。圖 / 賴佩君攝影。
蒙古藝術家Enkh-Amar Gantulga & Sergelen Batbayar表示受到去年參展的台灣藝術家洪譽豪的啟發,亦運用3D掃描點雲座標技術,作品《Exploring the City on the Steppes》重建孩提時光的記憶物品如食物、建築、玩具等。現場設置了一組麥克風及一個螢幕,螢幕上有個朝著黑暗虛空奔跑的人,藝術家以「聲音」作為重返過往的管道,觀眾只要對著麥克風發聲,就能從黑暗中喚出種種物件,使人物被回憶物件包圍。
蒙古藝術家Enkh-Amar Gantulga & Sergelen Batbayar作品。圖 / 賴佩君攝影。
文化與信仰影響之下的個人內在風景
與外在風景相對的,是人們內心的追尋與安定所在,而它的形塑往往受到宗教及文化的影響至深。蒙古藝術家Gerelkhuu Ganbold以使用蒙古藝術「Mongol Zurag」繪畫技法,即透過礦物顏料描繪於傳統棉質上,為其創作特徵。巨大尺幅的作品《Hypothopalamus temple》中描繪了傳統形象的多位神明,但神明們的眼睛伸出劍鋒,增加了威嚇力,保護著畫面中間似受傷或生病的人類,看似傳統信仰群像的戰役描繪,實質上卻是人生苦痛的救贖反映。
蒙古藝術家Gerelkhuu Ganbold作品。圖 / 賴佩君攝影。
蒙古藝術家Gerelkhuu Ganbold作品細部。圖 / 賴佩君攝影。
台灣藝術家姚瑞中則以《巨神連線》回應信仰,以底片拍攝臺澎金馬各處的巨大神像,明明是人類欲望具體化的奇觀,卻困窘地身處破敗的周邊風景之中。梁廷毓的作品《斷頭河》則切入台灣鬼魅論述,以多元的取材方法如靈體接觸、擲笅問神、口訪等方式拼組出一段桃園邊界客家人與泰雅族的衝突故事。兩件作品分別談及了台灣的「神」與「鬼」的面向,同時混合了藝術與田野材料展示的方式呈現。
梁廷毓作品一景。圖 / 賴佩君攝影。
姚瑞中作品一景。圖 / 賴佩君攝影。
姚瑞中作品一景。圖 / 賴佩君攝影。
綜觀本次展出作品,不難發現作品一反「蒙古=游牧」的刻板印象,蒙古藝術家們多以文化物件、傳統造型、繪畫技法等組合呈現其內在風景,以更深層的信仰與台灣互相對話。相對地,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則更像是以一種遊牧的姿態,向蒙古的觀眾呈現台灣的景觀地貌,與具文化特徵的田野成果。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數位時代下資訊與文化的相互堆疊,當代藝術家如何轉譯此現象?專訪第八屆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策展人邱杰森
2023-05-24|撰文者:張家馨3535
第八屆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由藝術家邱杰森策劃,以「蒙太奇」為題,開啟臺、蒙藝術的對話關係
2023-05-02|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690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648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2024-12-19|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777
首度由黑人女性出任總策展人,美國古根漢美術館副館長娜歐蜜·貝克維斯(Naomi Beckwith)領軍第16屆卡塞爾文件展
2024-12-1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778
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首度公開,將展覽廢棄材料轉化為創意衍生品!
2024-12-19|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