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藝廊當代藝術個展

吐納間—吳冠德的「翻轉風景畫」Between Exhalation and Inhalation - Solo Exhibition by Wu Kuan-Te

日升月鴻畫廊吳冠德繪畫吐納間陳貺怡

2023-09-25|撰文者:陳貺怡 (巴黎第十大學當代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2011年,吳冠德不惜辭去穩定的教職,遠赴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的故鄉普羅旺斯-艾克斯(Aix-en-Provence),從此傾情並投身於全職創作,並且就像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塞尚等一樣經常到處寫生。當然,畫家寫生的目的並非單純的再現樹、石、山水等風景元素而已,而是為了研究並理解大自然,特別是十九世紀攝影術與管裝顏料等技術上的發明、光學與色彩學等學科的高度發展,促使畫家們走進大自然,透過視、觸、嗅、味、聽等身體感官知覺來體驗這個世界,並且將繪畫轉進哲學的境界。這也說明了儘管學院派畫家葛雷爾勸戒學生說:「自然是相當不錯的研究對象,但沒有什麼價值。風格的建立並不只是如此。」[1]但他的學生莫內卻在一次又一次的以寫生觀察大自然後宣稱:「我真正了解了自然,也同時學會熱愛它」。[2]而塞尚則強烈建議畫家們:「必須走進大自然,唯一算的上老師的就是大自然。」梅洛-龐帝(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在著作〈塞尚的疑惑〉中給予藝術家在風景中的體驗以精采的詮釋:塞尚既不能遵循古典主義的路線僅從對自然的理性認知入手,亦不能追隨印象派的腳步僅對大自然做感性的表達,因為「大自然是全部」[3]

吳冠德_大覺醒 Great Awakening_500x300cm_油彩麻布 Oil on Canvas_2023。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吳冠德_大覺醒_500x300cm_油彩麻布_2023。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如此,吳冠德也是秉持著對大自然的熱愛與信念,以大自然為師,踏上這一條觀察、體驗、冥思與理解之路。他在創作自述中強調漫步山林,徜徉在無垠天地之際,任何人都能產生的震懾感受,但寫生帶來的顯然不僅止於此:畫家寫生時並不是看到什麼就畫什麼。
 

梅洛-龐帝說:「藝術家的視覺並不只是一種對外的注視」,因為「思想/精神會在目光中被看到和讀出來(…) 眼睛實現了向心靈開啟非心靈的事物[4]

 

畫家面對大自然時產生的思維與感動,並不能單獨成畫,因為精神不能作畫,必須要借助從眼到心到手的過程,才能將世界變成畫,所以繪畫是物與靈性的融合,而大自然則是這一切存在的源頭。吳冠德面對大自然的態度並非加以「征服」,而是像塞尚一樣極盡所能的打開感官與精神「傾聽內在的氣息與節律」、「聆聽山風震顫林間的交響」、「陶醉在土地的濕潤與芬芳」,甚至是透過「深深的呼吸,吐納著大自然」,可說已臻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這也就是吳冠德何以將展覽命名為「吐納間」的原因。不過吳冠德如何將在大自然中的體悟,以及與其共吐納的靈性經驗轉化為繪畫,仍須進一步的分析與說明。

吳冠德_翔雲_97x163cm _油彩麻布_2020。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藝術家吳冠德_回望_300x900cm _油彩麻布_2017-2018。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吳冠德的創作或許仍能稱為「風景畫」,因為他的畫作中呈現出的是一些如樹木、枝葉、雲霧、星空、陽光、瀑布、水面等風景畫的元素。細察他的繪畫創作,可知他非常知道如何植基於前人已經開拓出來的道路,除了如同塞尚般尋求置身於風景之中的意識表現之外,還深受莫內1890年代之後的驚人發明,也就是他的《睡蓮》系列的影響。如眾所周知,莫內晚年隱居於吉維尼(Giverny)的花園,不斷以近景俯角特寫的視角描繪睡蓮池。而他從早年即對水景有某種程度的癡迷:需知水一直是風景畫中極具挑戰性的部分,因為其表現牽涉到光與影、動與靜、虛與實、固著與流動等極端衝突卻又相輔相生的概念。1890年代以後莫內對水面的表現已達到了一種驚人的自由度,變化多端的筆觸成功營造了色彩繽紛、燦爛斑駁的顫動氛圍,也充分的強調了顏料的材質特性。其實莫內一直以來即擅長以顏料和筆觸標記大自然中的種種肌理:葉片、水波、煙霧、草叢、雪花、地土或岩石的紋路。莫內最後為橘園所繪製的裝飾繪畫於1927年揭幕,標示了一種真正的轉向,一種觀看物象方式的全然轉變。事實上,莫內似乎越來越在意觀眾應該怎麼觀看他的畫,橘園的《睡蓮》明顯的超越了架上繪畫的範圍,也因此開啟了更多新的議題,不僅喚起十九世紀相當流行的公眾娛樂設施「環形畫」 (Panorama),更邀請觀眾進入某種介於於水面之上與水面之下的「繁花錦簇的水族館」(un aquarium fleuri)。而以其畫幅的巨大,《睡蓮》近看是一幅不折不扣的抽象畫,遠觀則呈現出既精確又細微的景色。無怪乎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宣稱只有晚期的莫內能挑戰繪畫的成規,因為他最後的這些巨幅畫作具有均質(all-over)、去中心(décentré)和複調(polyphonique)的特質,整個畫面由相等的或相近的元素綿密織造而成,並且一再重複,成為二戰後紐約抽象表現主義新繪畫的起點,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羅斯柯(Mark Rothko)等,都只不過是莫內的尾隨者。[5]

吳冠德_吐納間 2_200x200cm_油彩麻布、旋轉裝置_2023。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吳冠德_吐納間 2(局部)_200x200cm_油彩麻布、旋轉裝置_2023。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吳冠德_吐納間 4_150x150cm_油彩麻布、旋轉裝置_2023。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吳冠德_吐納間_180x180cm_油彩麻布、旋轉裝置_2023。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吳冠德_吐納間(局部)_180x180cm_油彩麻布、旋轉裝置_2023。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吳冠德長期浸淫於自然,自然的精髓也滲入他的內裡,但他並非只是透過寫生繪製單純的風景畫,而是從塞尚、莫內乃至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示出發,加上他自己的繪畫理念、人格氣度,以及東方哲學的涵養,混融後發展而出的一種獨到的創作方式,並首先展現於他對繪畫的物質材料與創作方法之思考。如同塞尚與莫內一樣,他越來越思及「物與靈性」之間的辯證關係,但與其像莫內一樣以筆觸來模擬大自然的肌理,或像塞尚一樣以色面來類比大自然的組成結構,他更趨近於以整個繪畫來模擬或「再製」大自然創生與再生的過程。因此,他畫作中密密麻麻、互相簇擁的樹叢或草皮,並非來自於任何寫生或攝影的圖稿,甚至並沒有前置構圖,卻是猶如超現實主義的自動性技法一樣,從一張空白的畫布開始,然後就像宇宙的創生一般,在一片空無或是渾沌不明之中,在造物者的呼吸與吐納之間,形象源源不絕的湧出直至佈滿畫面。而不同於一般風景畫家採取的視角,吳冠德一方面偏好高空鳥瞰的俯角,堪稱「上帝視角」,另一方面則採取抬頭仰望的「人的視角」,俯仰之間迅即點出人與自然的位階。此外,吳冠德不用畫筆作畫,而是在塗敷精心安排的色料層之後,以撿拾自大自然的樹枝、石頭、種子等刮除上層顏料露出底層的色彩,運用大自然之物的軟硬與切面造形,加上藝術家自己的力道,「刻劃」出類似枝葉的紋理,喚起東方山水畫的皴法,展現了藝術家造形的高超技巧之外,更以「減法」(刮除)取代傳統油畫的「加法」(疊層)。至於構圖與色彩,也無不模擬自然生態的豐美、動靜量能之消長、今昔時間的綿延,以及虛實空間的交錯,並且以巧妙的構圖以及金色、藍色、紅色等與宇宙元素(如風火土水金木等)相關,且具象徵性的色彩加以表現。然而這一切不只是繪畫的方法,吳冠德將繪畫的行為視為與自然接觸的方式。

吳冠德_澄光_80x116.5cm _油彩麻布_2021。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吳冠德_松風_97x163cm _油彩麻布_2023(局部)。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爾後吳冠德發展出一系列的圓形畫作,須知圓形本就是意義獨具的形狀,只需思及達文西(Da Vinci, 1452-1519)的〈維特魯維人〉(The Vitruvian Man)如何以圓與方揭示人體比例的奧秘,便能明白上帝創造天地人的法則。吳冠德2002年的行為作品〈至圓〉,是在白天以身體延伸的極限用淡墨畫圓,夜晚則蹲在地上旋轉身體,以手臂長度的極限畫圓,「每日不斷重複此行為,沒有起點,沒有終點,直到身體進入這至大的完滿」[6]。爾後使用圓形畫布,更是利用其無始無終無方向的特性,打破畫家創作時的慣習,自由地從任何起頭以任何方向進行,而無須受限於傳統創作方式中畫布與身體之間既定的時空關係。近來,他更在圓形作品背後加上機械動力裝置,在緩慢旋轉著的畫布上作畫,以至於畫家的手、眼與畫布之間的接觸方式不斷變換輪轉。然而這一切並非只是為了脫離繪畫的窠臼,更是為了模擬大自然四時循環更迭、道體無窮運行的動態與量能,並在創作時達到與繪畫/自然一起呼吸吐納、物我兩忘的境界。此外,圓形畫布利於均質構圖,以及表現發散與收聚的力場,增添了畫作的浩瀚感與永恆性,既收斂於蘊藏一切的微觀宇宙(microcosm),又發散向無邊無際的巨觀宇宙(macrocosm)。而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也有一些橢圓形的畫作,描寫風景以及如鏡像般的水面倒影,除了重拾風景畫中最困難的母題之外,更以鏡像來展開真實與其倒影之間究竟誰更真實的辯證,因為這些畫作可以被以上下翻轉的方式懸掛。吳冠德透過畫布的形狀、色彩、構圖、機械動力裝置與藝術家身體的介入與行動,將東方藝術中師法自然、生生不息,和光同春,天地人合一的哲學概念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吳冠德_氣魄 4_100x100cm_油彩麻布_2022。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吳冠德_光蘊5_100x100cm_油彩麻布_2022。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最後,尚須提及他針對觀者的觀看所進行的縝密思考:他在2012至2014年間,繪製了三幅足以與莫內的橘園繪畫媲美的巨幅畫作〈同在〉〈共生〉與〈遨遊〉,分別都是2公尺乘以6公尺。此後更在2017-2018年間,閉關於庶民美術館,創作了壯觀的〈無垠〉(3m x 11m)與〈回望〉(3m x 9m),以及這次展出的5公尺乘以3公尺的長軸巨碑式畫作〈大覺醒〉。這些巨幅繪畫與其說是繪畫,不如說是「環境」,以包覆、沉浸甚至壓倒的方式將觀眾吸納於其間,改變了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主客關係,更新了觀者觀畫時的心理感知與身體經驗,為他們提供了在塵囂中沉思冥想,體驗大自然的浩翰與偉大的獨特空間。此外,若干圓形畫布在展示時因背後的機械驅動,而產生極緩慢的旋轉動態,不但提供了新的觀畫方式,也在在考驗著觀眾的察覺能力。


吳冠德出身於藝術世家,來自於父執輩的教誨,促使他懷抱回歸自然的信念,並身體力行的實踐著生命與藝術互為主體的理想,他那與世無爭的誠懇與熱切態度,令觀者無不動容。而他模擬大自然本體的創作過程,大大超越了風景畫的定義與框架,我願意大膽的稱之為「翻轉風景畫」,既指出其畫作在製作與觀賞上可翻可轉,也一語雙關地隱喻了他對風景畫的革命性「翻轉」。

吳冠德_明境_120x120cm_油彩麻布_2021。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吳冠德_明境_120x120cm_油彩麻布_2021(局部) 。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吳冠德_光蘊_120x120cm_油彩麻布_2022。圖/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1] 摘自莫內於1900年接受Thiébault-Sisson訪問的內容,刊載於, Le Temps, 27 novembre 1900,全文詳見http://giverny.org/monet/biograph/monet.htm 2011/2/11

[2] 本段落關於布丹的引文引自G. Jean-Aubry, Eugène Boudin, Paris, 1922, p. 181, 184, 194.

[3] Merleau Ponty, Le doute de Cezannes, Paris: Petites Allées, 2016.

[4] Merleau Ponty, L’oeil et l’esprit, Paris: Gallimard, 1964, p. 83.

[5] Clément Greenberg, « La crise du tableau de chevalet », Art et Culture, Paris, Macula, 1988, pp.171-175.

[6] 吳冠德,《吳冠德的藝術之道》,新北市,吳冠德,2012,頁12。

吐納間—吳冠德創作個展Between Exhalation and Inhalation - Solo Exhibition by Wu Kuan-Te

展    期|2023.10.07 (六) - 2023.11.05 (日) 
開    幕|2023.10.07 (六)14:00 p.m.
座    談|2023.10.07 (六)15:00 p.m. 
主    題|吳冠德的「翻轉風景畫」
與談 人|陳貺怡 ( 巴黎第十大學當代藝術史博士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
地    點|日升月鴻畫廊(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115號1樓)
時    間|11:00 -19:00(每週一休館)
講座參加表單登記|https://forms.gle/CNrA2Yar3y4Xqjvx5

ART TAIPEI 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展    位|F02
公眾展覽|2023.10.20 (五) - 10.23 (ㄧ)
展覽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 世貿一館(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相關連結

日升月鴻畫廊官網:https://www.everharvestart.com.tw/
日升月鴻畫廊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rHarvestArtGallery/
日升月鴻畫廊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ver.harvest.gallery/
藝術家吳冠德專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7T4tzbWL28

日升月鴻畫廊吳冠德繪畫吐納間陳貺怡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1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人物

吳冠德:意念山水 悠遊於實境之外

2013-11-15|撰文者:精銳藝術館AAM4128

焦點新聞

抒情又魔幻 迷中謎正式開展

2013-10-06|撰文者:王士源10661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個展美術館

嘉美館推出《起始的地方─謝牧岐個展》,對話藝術史的創作與延續

2024-11-13|撰文者:嘉義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