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不斷自我「調校」的夢想者──陶藝家施宣宇

施宣宇調校

2010-10-01|撰文者:莊秀玲

或許你已經在作品中發現,施宣宇是一位追求精確、講求平衡的陶藝家,凡事都會詳細規劃與準備;再仔細觀察,他亦是心思細膩、觀察敏銳的人,會時時自我反省、自我調整;再多看幾眼更會發現,他總是有明確而遠大的夢想,而且會是將夢想實現的人。

【確認志向,不斷前進】
父親是油畫家施並致、母親是陶藝家郭雅眉,施宣宇從小就耳濡目染藝術家的一生。國中一年級的他隨著母親到李亮一開設的「天母陶藝工作室」學習陶藝,在國中未畢業之前已是工作室的小助理,此機緣開啟他與陶藝相依至今的緣份。
1974年出生的施宣宇,求學過程不甚順利,經歷小學、國中不甚愉快的校園生活,高中選擇就讀泰北高中夜間部美工科,白天繼續在天母陶藝工作室學習。這段時間他嘗試參與各項陶藝競賽,很幸運地作品獲得第6屆南瀛美展佳作、邱和成文教基金會第1屆陶藝金陶獎學生組銀牌獎,使他慢慢從創作中找回自信心。18歲時為了準備大學聯考,過度耗盡身心的他,在大考前得了猛爆性C型肝炎,當時在病床上想了許久,立下了專注於創作領域的志願。
沒有傲人學歷的他,積極努力勝於他人。1994年,才20歲的施宣宇即在臺北敦煌藝術中心舉辦了他的第一次個展「調和波長」,據說是該藝廊成交量最大、成交金額最低的一次展出,但已促使這位年輕人以「成為一位優秀陶藝家」為一輩子的志向。

【決心在積極之後】
為了展現實現夢想的決心,施宣宇在1996年離開父母,獨居於桃園龍潭,在一間20坪大的工作室兼居家的公寓中,開啟完全自主的創作生涯。自己打理生活的一切,必要時也打零工賺生活費,除了努力自學陶瓷製作技術外,在李亮一的建議下1998年前往美國聖塔安納藝術學院陶藝工作室,參加陶藝研習課程,同時也大量閱讀,吸取大師的經驗,加強成為一位優秀藝術家應該具備的技巧與態度。
直到2007年結束龍潭工作室,這段時間他完成了1998年第二次個展「蒼穹脊索」、1999年第三次個展「御風瀚羽」,以及2004年第四次「制器規圜」個展;期間作品也獲得1998年陶瓷金鶯獎銀牌獎、2000年澳洲黃金海岸國際陶藝展大英聯合王國特別獎及第8屆國際陶藝雙年展第二名、2002年第16屆南瀛美展首獎、2003年第3屆臺北陶藝獎首獎的肯定。與他同輩的年輕陶藝家相比,目前尚無人有出其右的成績。
但是1990年代後期到2000年代,臺灣經濟環境大不如前,國際經濟情況也不甚樂觀,對藝術圈的衝擊很大,年輕藝術家的出路在哪裡,沒有人知道。施宣宇也曾徬徨過,在2000年與其他藝術家合作,運用影像技術來創作,希望在陶瓷媒材之外,試探新的可能性。幸運地,他在2001年獲得文建會贊助前往美國安德森藝術中心駐村,開啟他陶藝創作新的視野。

【遊走於現實與永恆之間的思辯者】
筆者曾在2004年為文提及,施宣宇猶如「遊走於現實與永恆之間的思辯者」,「閱讀之後,陷入沉思,是看過施宣宇陶藝作品必然引起的行為反應。因為,一方面,他透過獨特的造形、繁複且意含深刻的裝飾細節,傳遞一種嚴肅、神秘、形而上學似的旨意,宛若哲思者殷殷切切的叨絮,散發若隱若現的智慧微光;另一方面,他對土與火純熟與精確的掌握,與幾近完美的形式美學要求,全然顯露於作品的外在形貌中,著實令人驚嘆。正是深刻的主題和完美的造形之特點,與兩者之間相互牽眷、相互激盪之關係,施宣宇的陶藝作品引人反覆咀嚼卻又意猶未盡。」
這位思辯者,早期的創作是以描述他所觀察的社會現象為主,主題多半圍繞在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與形式上,包括被機械約制的時間觀、標籤化與條碼化的社會新秩序、被消費的宗教狂熱現象、文字符號運用的世代差異等。表現形式上多結合現成物,如玻璃試管、鏈條、秤錘、鐵線、木材、時鐘等,並在作品表面刻印上如文字、數字、條碼等符號,傳達他叨叨絮絮的話語。但他並不是直接使用這些符號,而是重新演譯,如一個英文單字或句子轉換成數字後,再轉換為條碼;彷如天書的古祈禱文,只是一段自創的保育詩篇,而非古文本。一方面借用條碼、古祈禱文等自身散發的意涵,讓作品具有陳述性,另一方面又解構他們本身原有的意義,企圖打破人們因習慣而產生的直接反應。如此造作、故作神秘或莞爾的做法,讓人驚覺有輕忽、漠視、錯視、誤植、曲解之錯覺,不得不自省對現象的判斷是否有過於草率之咎。
自2001年之後,他嘗試從經典中找到思維的依據,對所提的社會現象的疑惑提供他個人建議的答案,這些表現在作品「獨特的造形」上,如「西塔琴系列」與「御風瀚羽系列」作品。「西塔琴」是印度傳統絃樂器,之所以獨特在於它的誕生形式。每一位西塔琴樂師需要以自己製作的琴來演奏,琴的外形上沒有幾個音箱、幾條弦的限制,也沒有固定的音調與旋律,全憑琴師決定如何演奏而定。如此不以章法而以演奏者之心性為發出的樂章,是更能撼動人心的創作,彷彿說明了世間的規矩、法度並非永恆,如西塔琴師用自己的樂器演奏著自己豐沛的感情般,尊重事物自然的天性,給予展現活潑生命力的機會,就是最好的規章。而「御風瀚羽系列」,則以一雙大羽翼與明眸為主要造形,彷彿世界的各種規準一概不重要了,鼓起羽翼、張大雙眼,等待風起時,展翅高飛,海闊天空。
施宣宇的創作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是他選擇以嚴謹的態度表現土和火之間精確且完美的組合,同時以對立或對等之二分形式,展現對稱平穩、莊嚴肅穆的古典特質,但也同時將陳述的內容簡化為二元的思維形式,然而就在看似均衡穩定的表象下,作品「繁複且意含深刻的裝飾細節」隱藏了一股騷動的氛圍,讓作品充滿許多爆發性的張力,更加耐人尋味。

【夢想起飛】
2006年施宣宇再度踏上國際駐村的旅程,在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與英國三角藝術信託中心贊助下,前往巴基斯坦VASL藝術中心,2007年獲邀前往日本崎阜縣MINONOKUNI藝術中心。這兩段旅程,一在戰火瀰漫、陶瓷材料設備皆缺乏的環境中創作,一在冰天雪地中和泥土搏鬥,加上異地不同文化風俗的生活體驗,讓施宣宇有了不同的轉變。第一個重要轉變是他在2007年搬回三芝與父母同住,分別樓上、樓下,成為兩戶獨立的藝術小聚落;第二是他在2009年結婚、2010年成為父親。新的家庭生活,讓他無須再處理生活瑣事,更專注於創作。
這幾年施宣宇雖然沒有新的個展發表,但屢聽到他傳來的佳績,如2008年作品受邀成為中國北京嘉德拍賣公司「現當代陶瓷藝術」臺灣首拍藝術家;2009年獲得義大利法恩札國際陶藝雙年展「眾議院議長特別獎」,是繼兩位首獎之後,與其他6位特別獎並列第三順位,是目前為止臺灣陶藝家在該競賽上所獲得的最高榮耀;2010年完成臺北縣政府委託之「三鶯之心」公共藝術作品《王者之杖──1804系列》。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成就。
他想著有朝一日在羅浮宮舉辦個展,我一派傻笑,有夢最美,有夢就能前進。施宣宇和許多藝術家一樣,希望能夠獲得更多人的肯定。在成為藝術家的路上,施宣宇比起其他人幸運的是,父母親知道藝術家養成過程中會有哪些困難、會遇到哪些難關,總是給予比較多的體諒與支持。然而,家學淵源並非是他成為陶藝家的主要原因,雖然他的藝術細胞來自天生的基因,但成就高底則是個人志向的大小與努力程度的結果。他是因為持續不斷地調校著自己的藝術夢想,所以更趨近於「藝術家」。

施宣宇調校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