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LIGHTWELL

【a picture of a picture】

  • 展期

    日期:2022-06-10 ~ 2022-07-31

  • 地點

    LIGHTWELL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20巷6-1號)

  • 參展藝術家

    齊簡、鄭帛囪、曾采翎、鍾嘉駿、楊立

  • ▐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a picture of a picture
    藝術家:齊簡、鄭帛囪、曾采翎、鍾嘉駿、楊立
    日期:2022年06月10日- 07月31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2:00 - 20:00(每週一公休)
    地點:LIGHTWELL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20巷6-1號)
    開幕:2022年6月10日下午 5 時至 8 時

    近年來,我們常常是從一張 jpeg 開始認識一幅畫。
    複製技術的普及讓繪畫從寫實中解放,人類對繪畫的期待從此改變,在當今影像世界中,我們再也難以自外於大眾文化的景觀。bisut的首檔展覽「a picture of a picture」聚焦於當代繪畫的圖像觀看,呈現五位臺灣藝術家齊簡、鄭帛囪、曾采翎、鍾嘉駿、楊立的繪畫創作。既然我們沒辦法脫離圖像文化的思維,那麼我們如何從圖像中尋找繪畫的訊息 — 當我們看到一張畫時,它透過畫筆被生產的意義是什麼?

    ▐ 三個問題&五個關鍵字
    展覽題目「a picture of a picture」來自於美國藝術家、詩人Jesse Murry 1984年的文章The Three Level of Content: An Intui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How Paintings Mean,文中他提及在大學藝術系所指導繪畫的經驗—「繪畫的意義」該怎麼體現?技法訓練之外,一張畫作可能溝通什麼訊息?他於是設計了一系列遊戲,讓學生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對繪畫圖像的思考:


    「這是一個圖像」(This is a picture.)

    「這是一個關於___的圖像」(This is a picture of ______.)

    「這是一個圖像,它說明著一個內容關於___的圖像」(This is a picture of a picture.)

    這三個彼此獨立的問題,牽引出觀看的不同層次,並揭示「繪畫」作為人造圖像,如何承載著創作者的表達慾望。在三個問題的引導下,或許,我們可以嘗試透過下述五個關鍵字切入對繪畫創作的理解:

    # 空間
    齊簡此次的作品《後花園》,便是從繪畫在公共關係中的觀看展開,對創作者而言,「畫」是私密的內在領地,然而畫作完成後的「被看」卻也如同創作的先決設定,他者終究會顯現並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擺盪在公與私之間的向內探索與對外表演,讓畫布的空間形成了齊簡的提問,當他以台灣傳統市集購入的花布作為繪畫物件覆以大片顏料、並讓戰機以拼貼方式介入平面時,觀者能否判斷哪些是「畫」、哪些是「印」?當畫布空間凌駕於內容成為作品的主體時,一件作品中的訊息,真的能被觀看者接收嗎?又,一張繪畫是否能宣稱其自主性—花布只是花布、顏料只是顏料、小飛機只是小飛機?

    # 製圖
    刻意以黑灰白人物肖像作為其標誌的鍾嘉駿,稱自己的創作是「製圖」的過程。有別於強調自動書寫的創作者,鍾嘉駿畫畫的過程非常理性,他大量使用紙膠佈局,以壓克力顏料建構縝密、充滿符號的畫面,並刻意以平滑的筆觸避開感性訊息,試著在刻意為之的勞動中觸及現代社會的身體經驗。「畫畫」往往被認定為極具個人體感的表達手段,但鍾嘉駿反之以大量的創作框架掌控作品,並讓自己的作品圖像化,藉以表現個體如何被鑲嵌在社會龐大的體制裡,依賴規則而存在,成為繽紛世界下扁平的表面。

    # 表演
    出生於台灣,長時間居住、創作於紐約的曾采翎,透過繪畫探索自身與他人、社會的連結。身為在西方受教育、工作的創作者,身份認同一直是不可迴避的課題,在嘗試多元媒材後,曾采翎回到油畫,一個擁有悠長西方傳統、也最直接連結心手腦的媒材,試圖從中建立自己與世界溝通的語彙。她以鮮豔、對比的色彩作為語言,透過大量螢光黃與紅所交會的光,建構出身為亞裔女性的現實,畫布是舞台,顏料是表演,這些繪畫遊走在肖像與想像之間,成為了藝術家自身在他處的再現。生命有其衝突矛盾,她並不消極應對,而是以繪畫重返當下,在顏料的堆疊中來回凝視,進而描繪出自我存在的面貌。

    # 行動

    對楊立而言,繪畫不僅為表達的手段之一,它同時是創作的命題。秉持這個信念,楊立著手推動「繪畫獨立運動」,主張繪畫應擺脫自身於「藝術」中的附庸地位,回返更自主的討論場域。楊立以繪畫作為思考載體,大量嘗試不同的繪畫方法、題材、風格,其作品中看似明快鬆散的筆法,都是思考後的堆疊與佈局。為避免自己進入機械生產的模式中,他寫生、也畫幻象、更編造故事,此次展出的「大確幸」系列,即是楊立擷取自日常生活中美好片刻的圖像,他以噴槍、平刷等不同技法創作,以視覺召喚感官知覺,對他而言,繪畫是無時無刻的事,畫家的眼睛每一刻都在捕捉、想像並再現世界之於藝術家最真實的樣貌。

    # 無效
    長時間以來,鄭帛囪維持著畫畫的習慣,時常帶著畫袋與便條紙出門,在平日習慣的咖啡廳隨筆畫畫,以極其簡單的裝備隨興所至畫下日常所見與觀察。他的繪畫有如個人的日記速寫,沒有主題,遊走在抽象與具象之間,脈絡自筆觸中長出,透露著存在的境況。他不為創作說明,畫在便條紙上的作品全數命名《無題》,這樣的尺寸與無所指涉,象徵著創作者對藝術無目的性的堅持以及對詮釋空間的開放。他的畫面中偶爾有隨手記下的風景、偶爾有難以辨識的人物,這些人事物自然而然地共構了一個整體,揭示藝術家如何寄望其手足心靈於繪畫的平面中,讓圖像成為純粹的境地,紀錄著覺知發生的片刻。

    這五個關鍵字,並不企圖定義作品,而是試著作為索引,將五位藝術家的作品置入上述三個問題,提示一種觀看路徑:當我們看到一個圖像時,除了畫面的美感表現,我們是否能從個體的視角與經驗中,想像一個藝術家「如何」走到他們的位置,在抽象、具體、再現、指涉、自我指涉、不具指涉性等種種思維中,做出各自的繪畫選擇?我們能否透過想像這些問題,進而對繪畫產生不同的覺知?

    此次展覽的五位藝術家創作脈絡、背景關注各自不同,他們唯一的連結僅僅是「繪畫」此一廣泛命題,然而這樣的無相關性,恰恰是此展覽期待的對話空間 — 五個創作者被放在一起,有如圖像在大眾媒體中被隨機推送,在這樣的場域中我們可以如何觀看?我們觀看的是畫作、還是展覽?一張畫象徵著創作者想像與現實的集合,然而它也是圖像,其最終的意義由觀者共同參與完成,此展覽期望觀者看見五位藝術家相異的創作觀點之餘,也對繪畫有更一步的感官探索,而這也許會為繪畫開啟不同的起點。

LIGHTWELL齊簡鄭帛囪曾采翎鍾嘉駿

推薦展覽

view all

Hiro Hiro Art space

【鍾嘉駿個展 : 士兵】

日期:2023-09-16 ~ 2023-10-22|台灣,台北市

誠品畫廊

【鄭帛囪 劉文豪 聯展】

日期:2022-07-02 ~ 2022-07-30|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