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am under Representation】
-
展期
日期:2023-06-17 ~ 2023-07-30
-
地點
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128號1樓)
-
參展藝術家
Laís Amaral、Samuel Bassett、Tomo Campbell
-
近代西方哲學的基本觀點認為,表象(Representation)指涉這個經驗的世界,即所有客體的總和。亦即人們活在這世界上,所感知到一切事物所組合而成的形體。[1]表象是人類基於知覺在頭腦內形成的概念和意識,透過轉化與描述賦予外在環境一種具體化的意象。而經由感知能力形成的抽象概念則深具表象之中,和這個具象的客觀世界在不斷轉變與交替之間流動,迴環往復。此次藝術家群展Stream under Representation旨在探討三位藝術家呈現抽象與具象之間流動的創作風格,面對客觀現象物理性的存在以及自身生命經驗,藝術家透過畫布詮釋活躍的心靈活動:在並置、典故、隱喻等繪畫行動中,重置並創造我們對外在世界以及時間空間的認知。
英國藝術家Samuel Bassett(1982- )家族世代生活於康瓦爾郡的聖艾夫斯鎮(St Ives),其創作的客觀對象看似指涉這個濱海小鎮的日常軌跡,其關懷卻直指個人心理與外在世界微妙的共生關係,以及人們對於地方主觀和情感上依附的相互作用。Bassett慣常扭曲、妖魅般的肖像描繪揭示一種人類本質上的憂傷,他將這種破碎的人物置於似夢般煙硝繚繞、暗喻時間流逝的景觀畫面中,有力的狂亂筆觸在具象人物與消逝景觀間擺盪,堆疊出情感的複雜與濃烈。畫面中廣闊的鮮豔色彩似來自周遭自然景觀的觀察,實呼應著藝術家情感消長的視覺現象,自淡然至深沉的海洋藍浪抑鬱複沓,至落日輻射的粉霞迷離。Bassett的繪畫風格亦被描述為「心理立體主義」(psychological cubism)[2],透過分解形象並投射思維活動,並置在同一畫面中打破了客觀世界線性時間的感知,創造出延續並轉化現實世界的心理空間。
Tomo Campbell(1988- )帶有詩意構圖及韻律筆觸的畫作刻畫出藝術家徜徉的夢境世界。Campbell從古老神話裡擷取古典美學人物和動物形象,將具象事物與抽象元素結合,創造出富有動感與流動感的視覺效果。其畫作慣常以高明度低彩度的色調繚繞,營造沉穩細膩、寧靜優雅的氛圍,同時透過互補色的安排調度畫面空間的節奏與活力。Campbell從循環的角度思考事物的思維[3]體現在其藝術創作,每件創作的再現主題相互連結呼應,而畫面構圖提供游移的焦點,驅動觀者流動性的視覺經驗,畫面與畫面之間、圖像與圖像之間的接續與轉化,則揭示了藝術家對外在世界的循環感知,以及幽微地意識轉換與拼湊。
巴西藝術家Laís Amaral(1993- )長期關注巴西當代社會的政經脈絡、性別位置以及環境議題,在近期的創作中,藝術家展示對於巴西土地荒漠化(desertification)與國家政策之間關係的思考與批判,Amaral以荒漠化現象中「水」的意象,來隱喻並抵抗在後殖民脈絡中白化政策(blanqueamiento)之於巴西社會結構的關係,以堆積、刮擦、覆蓋顏料等技法創作,營造幾何、色塊、線條、自然環境景物的構圖,呼應土地與人類工藝的發展,在經驗世界的表象之下,捕捉恆常變動的意識感知,辯證心靈景觀上的家國敘事。
[1]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裡提出,表象是指感性認識在知覺中產生的對象,是指我們對外部事物的感知和理解,是經由感官接受外部事物的形式。而這種感官的形式是受到我們的感官、思維和經驗等因素所影響的。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裡提出,表象是指一切被我們的感官所感知到的現象,包括外部物體和我們的感官、情感、思維等內在現象。他強調表象不僅限於外在的物體,還包括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感受。
[2] Jon Sharples, “Second Homes and Other Pathetic Fallacies.”
[3] Tomo Campbell曾說:「我喜歡以循環的方式來思考事物,一個事物轉變成另一個,再回到原點。」
推薦展覽
view all【Soft Glose-Emma Stone Johnson個展】
日期:2024-03-09 ~ 2024-04-28|台灣,台北市
【Teiji Hayama - Heroes 】
日期:2024-01-06 ~ 2024-03-03|台灣,台北市
【ABEILLE-Hime個展】
日期:2023-08-05 ~ 2023-09-17|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