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看到藝術

【同學會 】 Cohort Reunion

  • 展期

    日期:2018-01-03 ~ 2018-02-07

  • 地點

    106 台北市大安區泰順街60巷22號 (週二-六 1200-1900)

  • 參展藝術家

    蘇孟鴻、游孟書、陳曉朋、涂維政、李明學

  • 同學會|cohort reunion
    策展人|簡麗庭

      藝術研究的方法論有百百種:從古代的藝術軼事、16世紀興起的傳記史、19世紀的文化史、風格史、圖像學,到20世紀70年代在其他學科交互影響之下的新藝術史運動,社會學、人類學、精神分析等學科都和藝術研究的方式產生了交互作用,賦予我們多樣化的視野來看待藝術。

      「同學會」這個展覽計畫則傾向從社會學的視角來觀察台灣藝術家,邀請了陳曉朋、游孟書、涂維政、蘇孟鴻、李明學等五位藝術家展出。他們都是活躍的當代術家,且風格各異。他們並非真正的「同學」,而是元智大學前任或現任的教師,彼此任教的時期也未必重疊。這種人際關係和「畫會」不同,它既非特定地區的團體,也不是基於某些藝術理念的組合,更不是基於相近的藝術風格或創作手法,它之所以能串聯,其實是基於藝術家的「工作」。

      儘管我們在看待藝術家這個職業時,往往會有一種「全職創作」的美好幻想,然而事實上在台灣,教職的薪水反而經常是藝術家最主要且最穩定的收入。它背後的因素是錯綜複雜的:
      首先是藝術市場的規模和品味。台灣的藝術市場相對較小,作品單價較低已是不爭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品味的差異,使藝術市場更熱衷於投資「具體的物件」(例如繪畫或雕塑),相對而言,某些當代藝術的形式便難以涉足於市場,藝術家不得不另謀生路(比如公部門補助或教職)。

      其次,隨著當代藝術專業化與知識化的趨勢,此外藝術家學歷的普遍提高,也意味著他們投注大量的學習時間,最後驀然回首,除了藝術百無一用,也就順勢進入教職。

      然而,就算成為了大學教師,在台灣的制度中,兼任與專任的薪水與福利有著巨大的差異,私立和公立大學亦有不同的聘任門檻。這似乎成為一個自然的人生路徑:從兼任教師成為專任教師,從私立大學流動到公立大學,公立大學退休後再轉赴私立大學尋求「第二春」…。

      所幸,藝術家兼教師並不像上述現象描述的那麼悲慘。一方面,藝術創作是一種延續性的、可累積的事業,而不致於隨著技術升級而淘汰。另一方面,正如1960年代的前衛藝術家所面臨的處境,藝術以外的收入,有時反而保障了藝術家創作的自主性。在這個意義上,「同學會」也就不只是來自於同一學校的聚會,也標示了在創作自由的志同道合。


    展覽藝術家:蘇孟鴻、游孟書、陳曉朋、涂維政、李明學
    展覽時間:1/3-2/7
    展覽開幕暨座談會:1/6 (六) 下午1400-1700
    展覽地點:看到藝術 (台北市大安區泰順街60巷22號)

看到藝術涂維政李明學陳曉朋蘇孟鴻

推薦展覽

view all

嘉義市立美術館

【好鹿圖 : 無所藝術】陳曉朋個展

日期:2023-04-18 ~ 2023-06-25|台灣,嘉義市

耿畫廊

【方舟博物館: 涂維政 個展】

日期:2022-05-28 ~ 2022-08-06|台灣,台北市

台北國際藝術村

【大鹿圖】陳曉朋個展

日期:2021-10-02 ~ 2021-10-17|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