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TKG+

【曹良賓想像之所】

  • 展期

    日期:2018-03-03 ~ 2018-04-29

  • 地點

    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

  • 參展藝術家

    曹良賓

  • 文/魏榮達

    台灣作為被治理的地方,歷經了三百多年外來政權的統治,所有的統治者皆曾藉各種戰爭或外交手段取得這塊土地上的治權,以達到經濟、文化政治或甚至民族上的占有和掠取,台灣在歷史上往往也存在著海洋彼端的殖民母國。這樣的歷史脈絡造就台灣混雜而多元的文化與族群景觀,然而儘管在90年代解嚴後解放了自由思想,至今卻仍無法回應台灣該如何以一個地方之外的意識狀態獨立存在,若台灣可被視為一個共同體,我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想像,方能取回詮釋的主體性?而若當代藝術能以另類姿態進行社會雕塑,它應以何種方式趨近議題現實?

    本次個展是曹良賓近年針對台灣各地的忠烈祠採集、拍攝的影像蒐集計劃,透過影像光體的形式並置神社/忠烈祠的影像與文獻,藉此提供一個在歷史脈絡上的思考:目前存在於台灣的忠烈祠遺跡,都是沿用日本神社建築群改建、或就地重建,而此二曾經衝突的政治實體在神社/忠烈祠之間的繼承關係,見證台灣百年來因被殖民歷史而分斷的認同狀態。當促進轉型正義的議題開始運轉時,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擺脫傳統文化治理的窠臼,客觀審視忠烈祠的存廢與轉型,在保留其對歷史脈絡、社會事件的紀念與教育責任外,也應積極去除威權時期用作煽動國族情緒的工具性。

    展覽的中英文標題個別代表了在議題上不同的切入角度,中文的「想像之所」(imaginarium),直截地回應這次個展希望提問的台灣主體想像與認同議題,「想像」二字源於《想像的共同體》一書,對於民族主義的定義並非如其它方法學那般能夠被清楚論述,而是出於一種族群集體的共識,並逕自區分可供辨識的認同對象。以此,藉「想像之所」命名神社/忠烈祠,不只見證國家權力曾以文化治理的手段框架人民想像的歷史,也因神聖空間的遺址承載的文化景觀,提供了多元開放的想像養份。而英文標題「Becoming/Taiwanese」則是曹良賓對這系列計劃所下的標題,Becoming 與 Taiwanese 兩個獨立並置的字,是他對於「何謂台灣人」的思考,反映了台灣三百多年來不斷置換主權的歷史,是一種對於台灣與台灣人的定義、想像不斷變遷與流動的狀態。在「何謂台灣人」的命題下,反思自身與多數人曾經歷的黨國教育,在解嚴後受客觀歷史啟蒙所遭遇的頓挫與恥辱,他該如何重新與歷史互動?而那些遺緒至今仍無時無刻地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運作,影響著我們「台灣人」形塑自我,以及我們與他者的區辨關係。

    曹良賓,台灣新竹出生,現居新店,從事影像創作。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曾獲選文化部紐約駐村創作計畫、普拉特藝術學院獎學金、美國紐約甘柏馨藝術獎等。作品於國際間展出,創作方向主要關注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與張力關係,追索其中的社會和文化意涵。創作之外,亦致力於藝文推廣。曾受邀至台北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國際藝術村等機構進行策展、導覽、工作坊等活動。2015年,出版首本攝影集《中途》,並與友人共同發起「PHOTO TALKS」,促進台灣當代攝影的討論。2016年,成立「Lightbox 攝影圖書室」,致力於匯集整理台灣的攝影出版物,並提供大眾自由閱讀,獲文化部與國藝會支持贊助。期望以社會參與的方式,共構和共享台灣攝影,逐步邁向文化自主、知識自由的正向循環。
    文/取自 TKG+ (http://www.tinakenggallery.com/plus/index.php?REQUEST_ID=bW9kPWV4#top)

TKG+曹良賓

推薦展覽

view all

TKG+

【湮沒之間-張致中個展】

日期:2024-08-17 ~ 2024-10-26|台灣,台北市

TKG+

【蘇育賢插畫展】

日期:2024-08-17 ~ 2024-10-26|台灣,台北市

TKG+

【城市及其之間的線 — 阿莫.帕特爾個展】

日期:2023-10-21 ~ 2024-01-27|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