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得獎晉升職業藝術家? 後.美獎追蹤獲獎者近況

後.美獎索卡藝術中心楊子弘張博傑

2016-12-28|撰文者:陳乃慈

臺北美術獎是具有指標性的藝術競賽,許多創作者認為,得到北美獎是莫大的肯定,代表有機會晉升專職藝術家了。但是卻少有人關注,得獎者後來去了哪裡、是否能得到畫廊代理,或者有更多曝光機會呢?
索卡藝術中心在本月舉辦第一屆「後.美獎」,邀請曾入選北美獎的藝術家,還原參展作品,與目前的新作品對照,探討他們在得獎前後的處境變化,展覽將延續到明年1月15日。
張博傑《眾人詩》。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策展人沈耿立表示,他曾聯繫歷年的得獎者,其中有許多人已經不是藝術家,轉職從事其他工作;也有人覺得展覽議題很有趣,欣然答應參展。經過在空間裡的嘗試,決定每年邀請兩位藝術家,展出媒材相似的作品。
楊子弘與張博傑分別入選2012年及2014年的北美獎,都選擇裝置/現成物的展出形式。楊子弘還原2012年入選作品《日常隱憂—小心火燭》,將瓦斯桶置於尋常的辦公室中,播放漏氣的聲音,挑戰觀眾對日常經驗的感知。
楊子弘《日常隱憂—小心火燭》。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今年的新作《拖地》則在索卡藝術中心置放幾張白色木板,外側以牆面包圍,門口有雨鞋、脫把等器具,觀眾需踏過泥濘的通道才能入內。面對著門口的器具,觀眾不約而同地穿起雨鞋、踩踏白色隔板,再使用拖把拖地。在創作者的設計下,觀眾遵循日常的使用習慣,成為創作的共同參與者。
楊子弘《拖地》。圖/索卡藝術提供。
張博傑認為現代人太過依賴科技,常要遵循導航系統才能到達目的地;古人常要冒生命危險,才能跋涉至遠處,現在只要搭乘高鐵,就能在短時間內到達目的地,身體的經驗消失了,一切都那麼理所當然。
入選作品《地圖詩歌》在Google地圖搜尋9個關鍵字,如通俗的「我愛你」、「山上到海邊」、「一刻」…等字詞,遵循地圖建議的路線在台北遊走每個點上都留下註記,像是「一刻」花費24小時行走,經過一個點便貼上一張貼紙,並在每十四分鐘拍下一張街景,記錄行進軌跡。 
張博傑《地圖詩歌》。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張博傑《眾人詩》。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張博傑《眾人詩》。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張博傑每天會騰出一段時間,在Google搜尋打出關鍵詞,搜尋引擎會在下方列出建議的詞彙,將這些字詞重新編輯,成為一首有趣的詩。
他發現,大家最喜歡搜尋感情相關的詞彙,就朝這個方向製作出500多首詩,精選66首,編輯成新作詩集《眾人詩》。
詩文常夾雜歌詞、無厘頭的文句,甚至在結尾有著對社會的批判。張博傑說:「在打出這些關鍵詞前,都不會知道結果。我就像作品的第一個觀眾,也像偵探般在尋找線索。」搜尋結果每天都會不同,透過詩集的排列,能端詳大眾當下的關注焦點。
策展人表示:「很多藝術家迫於生活的無奈,轉而從事其他工作。楊子弘也面臨同樣的狀況,在得獎後發現沒有太多曝光、受畫廊代理的機會,在生活拮据的狀況下,轉往澳洲打工遊學。」、甚至認為「得獎後也不過如此,不如先把生活顧好。」
不過,在澳洲打工的經驗,卻可能促成楊子弘的新作品,生活轉而成為創作的養分。

後.美獎索卡藝術中心楊子弘張博傑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