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不只是追憶 在老場館踏查過去歷史

台北當代藝術館破碎的神聖賴依欣歷史黃思農

2017-05-10|撰文者:陳乃慈

喜愛逛展覽的朋友,對台北當代藝術館應該不陌生。走進當代館紅磚建築,是否曾對它的歷史產生好奇?當代館展覽「破碎的神聖」橫跨本館、空總創新基地、萬華等地,不僅展出場館歷史,也邀請10組藝術家一起挖掘過去,構築另一種觀看歷史的方式。
觀看「建成小學校」灣生採訪記錄。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覽策展人賴依欣集結近年對於空間、記憶、文本與個人之間關係的思考,對展場進行歷史的踏查和梳理,並邀請藝術家從個人、集體歷史的角度衍生創作。
小學校變美術館 採訪灣生兒時記憶
台北當代藝術館建築擁有96年歷史,最初是日治時期的「建成小學校」,供日本小學生就讀。策展團隊採訪三位校友和他們的後代,將訪談製作成影片;也蒐集當代館的文件和歷史照片,在館外搭建的小木屋展出。 
藝術家克里斯·沈(Chris Shen)在長廊設置監視器與一排螢幕,觀眾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和走廊窗戶,畫面隨著螢幕排列逐漸模糊,比喻空間的歷史隨著時間慢慢消逝、改變。
克里斯·沈《Rastrum》。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翻開祖母相簿  訪查日治時期集體歷史
另一處展場--空總創新基地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原本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推動一系列農、工業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空軍總司令部,近年則在文化部主導下轉型成文化園區。空總創新基地從過去國家主導的研究單位,逐漸轉變為民眾能夠走訪的空間,藝術家扣合展場背景,從家族史、個人生命出發,探討前者和集體歷史的關聯。
空總創新基地展間模擬戰情室,記錄過去的歷史演變。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陳飛豪《太平洋戰爭、建功神社與家族史翻譯文件》從祖母的相簿出發:「家族相簿不只記錄了她的人生,也記錄了台灣從日治時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歷史。」他邀請同樣出生在1985年的朋友閱讀家族的相片與文件,猜想過去的歷史。
這些家族歷史被翻譯成日文,陳飛豪刻意留下漢字並書寫成文章,從日治時期的官方語言日語,轉換成後來的官方語言中文,增加閱讀的困難度,就像後世的人解讀歷史時,會產生落差與難以判讀的窘境。
陳飛豪《太平洋戰爭、建功神社與家族史翻譯文件》。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陳飛豪《太平洋戰爭、建功神社與家族史翻譯文件》。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他也從相簿裡出現的建築物延伸:台灣總督府博物館(目前是國立台灣博物館)、台灣教育會館(目前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與台灣護國神社(目前的國民革命忠烈祠),將相關的檔案置於展場裡,和家族翻譯文價互相對照。
互動式戲劇 邀觀眾踏查90年代兒童失蹤案
展覽結束前兩周內,將開放觀眾參與戲劇《其境/他方》演出。演出時只開放一位觀眾進入,戴上耳機,從捷運中山站出發,經過萬華地區的圖書館、龍山寺等地點,追蹤一起發生在90年代的兒童失蹤案。
《其境/他方》共同創作者黃思農。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除了佩戴耳機,觀眾也將帶著偵探筆記本,根據不同地點聽到的錄音、密碼等線索,循線找到故事的結局。
《其境/他方》由聲音藝術家黃思農、再拒劇團攜手合作,撰寫故事並演繹聲音。
黃思農表示:「這是關於小孩被換取的故事,比喻人們的記憶隨著時代替換。經過時代演變,許多城市的歷史感都被移除了。萬華保留了90年代的景觀,新舊產業同時並存,觀眾可以聆聽演出,一邊觀察它和地景的關聯。」
張立人《戰鬥之城》。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曾伯豪《日日新》
。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覽將在6月10日結束,《其境/他方》參與名額有限,歡迎有興趣的觀眾上網報名:http://www.accupass.com/event/register/1705080908103149440200

台北當代藝術館破碎的神聖賴依欣歷史黃思農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

臺中市立美術館正式啟動營運!中市藝術發展邁入新紀元

2024-03-06|撰文者:臺中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