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9|撰文者:詔藝
德國路人丁(德語問):”Was machts du hier? Kunst??”
(妳在這裡做什麼?這是藝術嗎??)
蹲在路邊的小姐詹(英語答):”Oh……(processing)……maybe?! ”
(呃……(腦中快速打轉,這問題實在不容易說清楚啊)……也許?!)
於德國路邊翻模時的照片。圖/詹詠幀提供。
詹詠幀(Chan, Yung-Jen),1991年生,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赫爾辛基藝術大學芬蘭美術學院(Taideyliopiston Kuvataideakatemia/Academy of Fine Arts, Helsinki)交換學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畢業,是參與「2018 Bluerider OPEN 台灣青年藝術家發光計畫」的藝術家之一。
藝術家照片。圖/詹詠幀提供。
從小喜歡畫畫的詹詠幀,很自然地進入美術班,但她對於藝術創作本質比較深入的理解,則是在進入大學之後才開始。「我想,我可以這麼說,對於藝術在心理層面的理解,是進入北藝大以後的事。」
藝術家創作紀錄影像。圖/詹詠幀提供。
2017年,詹詠幀去了赫爾辛基藝術大學的芬蘭美術學院雕塑系參與交換課程,回台前還陸續參與了德國杜賓根(Tübingen)和西班牙羅塔鎮(Rota)的駐村計畫。她表示,對她自己而言,交換課程和駐村的經驗,可能不像多數人得到新觀念或技術上的學習,更多是一種重啟學習心態的養成以及心情上的放鬆。 就她的觀察,相較於歐洲藝術家,在台灣的藝術友人似乎長期都處在一種創作的焦慮感中,這或許和國內文化或是生存環境有關。因為台灣藝術家當中很大部分,在創作上多少都會不斷思考到「身份認同」、「邊緣化」等這些積存已久,大概也不容易會有解方的社會性問題。但待在芬蘭與在其他歐洲國家的經驗,那邊整體來說比較著重在「生活」,而這對她來說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環境氛圍。
《Bar Playa,2017》,藝術家作品手稿。圖/詹詠幀提供。
本次參與活動的作品,為藝術家自2014年起稱為《闕漏好朋友:路的皺紋》(Dear Cracks: Wrinkles of the Road)一項長期計畫中的作品。從創作的形式上看來,藝術家是運用「開模」與「翻製」去複製她生活周遭馬路上的現實狀態。她在作品論述中表示:「複製凹陷空間的內模也沾取了原有坑洞的灰塵與瀝青,看不見的空間再現成為一座座像是小山或是島嶼的水泥方塊,我並為他們插上旗幟,成為象徵阻礙與闕漏的、受收藏的水泥微型地景。」前述創作手法,得以透過這樣一個儀式性的方式,抽象地為這些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做出形式上的標本,象徵性地留存下某種受到擷取後的時空狀態。
《闕漏好朋友:路的皺紋》水泥、瀝青、樹脂,2016。圖/詹詠幀提供。
整體來說,藝術家創作的核心主軸大部分和社會、生活痕跡與人的自身存在感有關。這種「開模」與「翻製」的手法,是她認為得以將這樣的痕跡與感覺「具象化」與「再現化」比較好的方式。
待在德國的兩週與在西班牙的一個月間,她延續著一貫的創作風格與脈絡,運用當地比較容易找得到的材料,如蠟或修補用的矽膠,在各處捕捉人為活動的足跡,並予以紀錄下來。
藝術家勘景並用蠟製作模具。圖/詹詠幀提供。
REACTIONS
1
0
0
2
3
熱門新聞
1
吳剛毅.彌雅的新立體解構主義 於鍾鼎藝術發表《城市漫遊系列》個展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2022年最新得獎作品首站展出在臺灣!
2022第3屆「WHATZ」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於台北喜來登展現重生藝術多元面貌
「2022桃源美展」6月17日起徵件開跑!聚焦「繪畫與書寫類」,催發在地當代視野
霹靂卡霹靂拉拉,在楊宗嘉作品中的變身與材質嫁接
「畫都」與「畫伯」,論繪畫,也話當年,關於「人.間-陳澄波與畫都」一展在嘉美館中的當代轉向與感性經驗
南美館「蔡草如:神話、戲臺與逆光赤城」,走入臺灣在地文化的日常
劉舒律個展《初夏圓舞曲》夏日抹清新,搭樂曲「沉浸式體驗」化情感為真實!
2022 TAIPEI DANGDAI 台北當代:觀察跨國藝術活動在台灣的縮影
鏟出生命莊嚴的躍動 國美館推出「做工的人:洪瑞麟與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時事觀點電腦演算法生成圖像中的偶發與隨機:Bluerider ART年末大展《DÉJÀ VU》Pascal Dombis帕斯卡爾·多比斯個展
2021-11-25|撰文者:張家馨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