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請問這是…藝術嗎?」──認識新銳藝術家詹詠幀
2018-07-09|撰文者:詔藝
德國路人丁(德語問):”Was machts du hier? Kunst??”
(妳在這裡做什麼?這是藝術嗎??)
蹲在路邊的小姐詹(英語答):”Oh……(processing)……maybe?! ”
(呃……(腦中快速打轉,這問題實在不容易說清楚啊)……也許?!)
於德國路邊翻模時的照片。圖/詹詠幀提供。
詹詠幀(Chan, Yung-Jen),1991年生,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赫爾辛基藝術大學芬蘭美術學院(Taideyliopiston Kuvataideakatemia/Academy of Fine Arts, Helsinki)交換學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畢業,是參與「2018 Bluerider OPEN 台灣青年藝術家發光計畫」的藝術家之一。
藝術家照片。圖/詹詠幀提供。
從小喜歡畫畫的詹詠幀,很自然地進入美術班,但她對於藝術創作本質比較深入的理解,則是在進入大學之後才開始。「我想,我可以這麼說,對於藝術在心理層面的理解,是進入北藝大以後的事。」
藝術家創作紀錄影像。圖/詹詠幀提供。
2017年,詹詠幀去了赫爾辛基藝術大學的芬蘭美術學院雕塑系參與交換課程,回台前還陸續參與了德國杜賓根(Tübingen)和西班牙羅塔鎮(Rota)的駐村計畫。她表示,對她自己而言,交換課程和駐村的經驗,可能不像多數人得到新觀念或技術上的學習,更多是一種重啟學習心態的養成以及心情上的放鬆。 就她的觀察,相較於歐洲藝術家,在台灣的藝術友人似乎長期都處在一種創作的焦慮感中,這或許和國內文化或是生存環境有關。因為台灣藝術家當中很大部分,在創作上多少都會不斷思考到「身份認同」、「邊緣化」等這些積存已久,大概也不容易會有解方的社會性問題。但待在芬蘭與在其他歐洲國家的經驗,那邊整體來說比較著重在「生活」,而這對她來說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環境氛圍。
《Bar Playa,2017》,藝術家作品手稿。圖/詹詠幀提供。
本次參與活動的作品,為藝術家自2014年起稱為《闕漏好朋友:路的皺紋》(Dear Cracks: Wrinkles of the Road)一項長期計畫中的作品。從創作的形式上看來,藝術家是運用「開模」與「翻製」去複製她生活周遭馬路上的現實狀態。她在作品論述中表示:「複製凹陷空間的內模也沾取了原有坑洞的灰塵與瀝青,看不見的空間再現成為一座座像是小山或是島嶼的水泥方塊,我並為他們插上旗幟,成為象徵阻礙與闕漏的、受收藏的水泥微型地景。」前述創作手法,得以透過這樣一個儀式性的方式,抽象地為這些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做出形式上的標本,象徵性地留存下某種受到擷取後的時空狀態。
《闕漏好朋友:路的皺紋》水泥、瀝青、樹脂,2016。圖/詹詠幀提供。
整體來說,藝術家創作的核心主軸大部分和社會、生活痕跡與人的自身存在感有關。這種「開模」與「翻製」的手法,是她認為得以將這樣的痕跡與感覺「具象化」與「再現化」比較好的方式。
待在德國的兩週與在西班牙的一個月間,她延續著一貫的創作風格與脈絡,運用當地比較容易找得到的材料,如蠟或修補用的矽膠,在各處捕捉人為活動的足跡,並予以紀錄下來。
藝術家勘景並用蠟製作模具。圖/詹詠幀提供。
REACTIONS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馬克實驗館 Marck’s Playground」:將創作場域化為生活的遊樂場
2023-11-16|撰文者:李竺恩9402
續寫「藍騎士」精神:Bluerider ART十年一刻,品牌里程碑插旗於倫敦梅費爾
2023-09-08|撰文者:張家馨4422
當藝術產業成為廉價採購 北藝大藝管所論壇齊發聲
2018-12-21|撰文者:譚竣鴻9374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迎接2025,聚焦「語言」探索文化,首推「眾聲喧嘩—講述表演集」及「焱山之城」
2025-01-02|撰文者: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494
2024年『世安美學獎』評審結果揭曉!
2024-12-31|撰文者:世安文教基金會2427
淬煉形體與時序:王尋在數位動畫縫隙中所孕育的雕塑哲思
2024-12-31|撰文者:張家馨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