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3|撰文者:王士源
由策展人鄭慧華策劃的《重見/建社會》主題展,為期1年2個月,共邀請10組國內外藝術家一同參與,討論藝術與社會間的複雜關係。這10組藝術家,從2011年12月起開始接力辦個展,展覽型式橫跨行為、聲音、視覺藝術領域,直到2013年2月落幕。
《重見/建社會》有「見到」的見,也有「建設」的建,意圖重新看見被隱蔽的社會真實關係,並實踐可能正在成形的未來。鄭慧華說,展覽企圖運用主題探討的方式,重新透過藝術創作來思考,藝術創作與社會如何產生關係,並且思考怎麼運用藝術的語言,來呈現人在社會不同面相中的複雜網絡。
鄭慧華表示,《重見/建社會》起源於一個她2009年的研究計畫。這個研究計畫廣泛蒐集資料、研究藝術家創作形式和社會參與和社會實踐間的關係。研究計畫完成後,延續著研究成果與心得,鄭慧華更進一步發想,如果用這個題目來做成展覽,探討「現今生活裡,創作與藝術於社會生態裡扮演的角色」,不知道能做怎樣子的展覽。
於是,她開始發展《重見/建社會》主題展。這個主題展,同時也是2010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策展專案,原本是一個國際性的中型聯展。但鄭慧華表示,恰好那年她所主持的「立方計畫空間」成立,她便想說如果把這個國際聯展,放進這個只有20坪的展覽空間,說不定能有什麼新火花。
實驗的結果,是這檔《重見/建社會》展覽,被切割成十檔個展,展期1年2個月。鄭慧華說,這個展覽形式,與以前她所策劃展覽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她說明,過往可能是10個個展同時開始,同時結束,時間的跨距比較短,與藝術家相處的時間也有限。但這次《重見/建社會》切割成10檔個展,她表示,策畫展覽時與藝術家相處的時間變長,也能有更深度地了解藝術家,並針對每位不同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做更精準地策展呈現。
也正因主題展橫跨1年2個月,來看展的觀眾,每隔1至2個月再到立方計畫空間看展時,便能見到不同藝術家對相同議題的不同關注。鄭慧華說,觀眾在這麼長的時間跨距裡,也不斷來回思考這個議題,挖掘議題多元面向的可能性。
不只如此,鄭慧華也說,因為每個藝術家關注的角度不同,呈現的方式都不一樣,也不斷地刺激策展人去繼續思考「藝術在這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藝術家該扮演什麼角色?」她說,這個展覽計畫對她最大的意義,就是透過計畫的媒合,把不同領域的視野再打開,彼此重新認識彼此,重新認識一個議題。
《重見/建社會》主題展,邀請饒加恩、張乾琦、達里奧.阿列里尼(Dario Azzellini,德國)+奧立佛.雷斯樂(Oliver Ressler,奧地利)、Superflex(丹麥)、葉.芭塔那(Yael Bartana,以色列)、澎葉生(Yannick Dauby,法國)+蔡宛璇+許雁婷、王虹凱、王墨林與姚立群、陳界仁和古那拉.卡斯馬里法+慕拉特貝克.朱馬里佛(Gulnara Kasmalieva + Muratbek Djumaliev,吉爾吉斯),共十組國內外藝術家參與。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開展!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藝術家,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直面傷痛,以瘋狂的派對慶祝疼痛的此生: 巴西寇克舞團《治癒 (Cura)》
「我的博物館只有一個精神:為了大眾而存在」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辭世,享耆壽96歲
杉本博司迄今最大規模回顧展「時光機」,梳理作品中不同的時間維度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馬克實驗館 Marck’s Playground」:將創作場域化為生活的遊樂場
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受邀參加愛丁堡大學「台灣光點大師講座」,分享「夏娃克隆」啟示與警世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策展「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國際聯展PART II—從「物」探索人們的集體記憶與情感
2023-07-06|撰文者:財團法人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立方計劃空間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