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時事觀點

不同屬性的藝文機構如何定位與生存?第22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講座側記

第22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講座側記Matthias MohRhana Devenport ONZM

2024-06-13|撰文者:張家馨

第22屆台新藝術獎甫於6月1日揭曉三大獎項得主,接續於隔日舉行國際決審委員座談會,以「面對藝術─機構經營之道」為題,邀請到德國柏林Radialsystem藝術中心總監馬提亞斯.摩爾(Matthias Mohr)以及澳洲阿德雷德南澳美術館(Art Gallery of South Australia,簡稱AGSA)館長蘿娜.迪芬波特(Rhana Devenport ONZM)介紹他們所主持的場館營運理念、在地特殊性的掌握與運用,與藝術家合作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藝術計畫、跨國、跨領域的合作經驗等。並分別由策展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以及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前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玉玲擔任回應人。

第22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講座「面對藝術─機構經營之道」活動一景。圖 /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獨立空間的營運模式

上半場講座由馬提亞斯.摩爾(Matthias Mohr)開始,馬提亞斯具備音樂、聲音藝術、裝置藝術和表演藝術之專才,有多年戲劇構作及節目製作經歷,也為眾多劇場作品擔任音樂和聲音設計,2018年接任柏林Radialsystem藝術中心總監。

講座初始,馬提亞斯先行介紹了Radialsystem的背景,位於柏林史普雷河旁,於19世紀時建造,最初為泵浦站所用,2006年重新啟用作為當代表演藝術場所的獨立機構,提供藝術家實驗、開創與展現多元豐富的藝術形式。馬提亞斯提到,德國許多劇院仰賴聯邦或各邦政府的資金支持,當代舞蹈和表演藝術等大型藝術活動也多由政府補助。然而,Radialsystem自創立以來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民間,這在依賴公共資金的德國環境中相當罕見。為了累積資源並推動更多元的藝術節目,他們將部分時段的空間出租以作商業用途。

德國柏林Radialsystem藝術中心總監馬提亞斯.摩爾(Matthias Mohr)。圖 /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不過在馬提亞斯2018年加入後,Radialsystem開始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以確保機構的永續發展,向柏林邦政府申請資金補助,目前三分之一的財務由政府支持,以維持基本運營。現階段,Radialsystem的經營模式分為兩個方向:首先,每年有五個月對外出租空間以獲取營運資金;再利用政府補助和商業租金收入,集中於其餘七個月舉辦各類活動,包含與藝術家合作以及策展,以支持更多元的藝術展演形式,回歸場域創辦的初衷。

像Radialsystem這樣的空間,有別於柏林其他藝文機構的不同,他們將重點著重在獨立創作者上,盡可能達到協同作用以開發更多觀眾,使藝術像泡泡一樣具有滲透性,讓一般大眾都有機會成為目標族群。馬提亞斯也提及了Radialsystem他們在策辦活動時所思考的目標,除了將藝術的觸角向外擴及,也希望能夠傳遞藝文知識與藝術實踐之方法,特別是在非傳統的藝術形式,看見更多藝術的流動性在當中。
馬提亞斯介紹Radialsystem內部空間,有不同的使用屬性和大小提供給藝術家使用,創作者在裡面能夠將空間發揮到最大化;讓空間去因應藝術家的需要而做變造。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資金補助的邊陲對象如何生存?

緊接著馬提亞斯說到,德國政府其實挹注了許多資源在文化產業上,不過可以關注到柏林的表演藝術主要有三種機構形式在推廣,如:(一)機構:州劇院、歌劇院、音樂廳、芭蕾舞劇等;(二)製作公司:較小型的劇院或藝術機構,專注於當代表演藝術的製作和展示,並也有制度化的資金資助 ;(三)民間計劃:大多是無資金支持的空間,專注於展示獨立藝術家的作品。

然而,德國文化資源的分配中,絕大多數的資源挹注以歷史悠久的文化展演為主(如:歌劇、芭蕾、古典音樂等),僅有少數的補助流向獨立藝文機構或製作單位。對此,馬提亞斯在講座中也提到「那麼究竟什麼是文化?」他認為「文化」不是一個固定名詞,而是不斷演進、隨著時代推進的路程。而Radialsystem作為資源補助的邊陲對象,則是試圖梳理與舖陳柏林當代藝術的文化脈絡,在五個月商業租賃之外,利用其餘七個月時間(非連續月份),透過邀請年輕的藝術家或編舞家合作,探索包括酷兒藝術和女性主義等多元藝術形式。

馬提亞斯分享他的策展方法,他說,幾乎每一天都在和藝術家討論,從主題、製作成本和基礎設施等,並於Radialsystem策劃藝術節或主題活動來申請資金。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在音樂藝術的發展方面,Radialsystem致力於挑戰傳統框架與概念。馬提亞斯舉例說明了他們曾與葡萄牙編舞家合作所帶來的作品,一個以音樂劇形式呈現的表演,然而,整個表演中沒有任何音樂出現;相反地,該作品透過編舞和燈光的結合,以視覺節奏來傳達音樂感知。在這樣的表演形式中,突破觀眾對音樂的傳統認知,探索在僅有視覺呈現的情境下如何感受音樂性。Radialsystem作為一個獨立、多元、包容的場域,思考的是如何在保留文化的同時,促進不同音樂向度與表演藝術之間的交流。

馬提亞斯介紹,在Radialsystem有一個半戶外室的場域,曾用作來舉行音樂會,觀眾可以很輕鬆自在地聆聽音樂。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在講座的最後,策展人耿一偉針對講座內容分享了他的想法,也進一步提出問題。主要關注到Radialsystem 跟眾多藝術家合作需要包容不同背景的聲音和觀點,從而成為一種優勢,「合作」和「策展」也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但是在柏林這樣的城市中,Radialsystem如何在眾多擁有強大資源的市立劇院中定位自己的文化特色?

馬提亞斯則回應到,Radialsystem的節目朝向運用「編舞」作為一種策展方式,將大眾帶到一段彈性且靈活的時空裡,這與一般高雅文化作出顯著的區隔。然而,由於資金有限,他們在節目安排的時間性上受到限制,通常需要提前半年至一年確定經費並進行節目規劃。這種局限性使得他們難以提供長期的節目規劃,對表演者的藝術持續性構成挑戰。與此同時,Radialsystem也因為不受政治限制,使其在藝術發展方面擁有更多的創新空間和可能性。
(左起)德國柏林Radialsystem藝術中心總監馬提亞斯.摩爾(Matthias Mohr)以及策展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圖 /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美術館它可以成為什麼?

在講座的下半場,決審委員蘿娜·迪芬波特(Rhana Devenport ONZM)分享了她的見解。蘿娜是紐澳地區備受尊敬的藝術專業人士,擁有超過30年的策展、寫作和文化藝術製作經驗。她的專業領域涵蓋美術館、藝術節、雙年展以及文化機構的經營管理,現任南澳美術館館長。

蘿娜將此次內容分為幾個部分,包括美術館的營運方向、策展實踐,以及跨領域等的路徑。首先,她引用了2022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批准的博物館定義,介紹了博物館的基本條件:非營利、永久存在的機構,服務於社會,從事研究、收藏、保存、闡釋和展示有形和無形遺產。蘿娜指出,無論是黑盒子、白盒子、石盒子還是玻璃盒子的空間形式,美術館應該是安全但思想不保守的地方。因此可以將美術館的價值分為三個層面:工具性價值(經濟影響和旅遊業價值)、內在價值(創造歸屬感和福祉)和機構價值(提供共享的文化空間)。

澳洲阿德雷德南澳美術館(Art Gallery of South Australia,簡稱AGSA)館長蘿娜.迪芬波特(Rhana Devenport ONZM)。圖 /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蘿娜強調了這些價值觀在她管理美術館時的重要性。南澳美術館是澳洲少數的州立美術館之一,面積最小且獲得的資金最少,僅為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的十分之一,然而,南澳美術館擁有澳洲第三大收藏,價值一億澳元,約四萬件典藏。這些收藏包括查普曼兄弟(Jake & Dinos Chapman)、托馬斯·赫希霍恩(Thomas Hirschhorn)和草間彌生(Kusama Yayoi)的作品,以及南半球最大的羅丹收藏。蘿娜上任後,致力於提高女性藝術家作品的收藏比例,目前已達50%。儘管受限於場地規模,美術館僅能向公眾展示2.8%的藏品,但仍然是澳洲人均參觀率最高的美術館。

然而,自2018年始南澳美術館致力於建立多樣化、真實且親近人心的身份,特別是在展示館藏作品的方法上,基於三個原則:

  1. 跨國性:展示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主題;
  2. 多媒材性:在展示藝術品時,強調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平等展示,而不偏重於某一種形式;
  3. 歷時性:跨越時間限制,解開歷史約束,揭示藝術作品之間意想不到且具啟示性的連結。

蘿娜透過數據指出,參觀人潮的熱絡或許可歸功於南澳美術館以展示澳洲當代藝術項目聞名,固定舉辦三大重要活動,如藝術獎Ramsay Art Prize、阿德萊德雙年展(Adelaide Biennial)、曙光原住民當代藝術節(Tarnanthi Festival)等。

蘿娜將去2022至2023年美術館的藏品數量、展覽數量、參觀人數、花費等統計成數字予觀眾參考。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在一個擁有130萬人口的城市中,去年他們接待了約180萬的參觀人次,並成功募集到慈善機構和企業的支持。且過去六年內的時間,他們收到約11筆總額達五千萬美元的捐贈,但是其中有99%的捐贈是用於收購藝術品。因此雖然擁有大量資產,但在現金流方面依然非常緊張。

蘿娜·迪芬波特認為,美術館的組成不僅僅依賴於收藏品,展覽規劃也同樣重要。她將展覽規劃分為兩大方向:館內策展和跨領域合作。首先,在館內策展方面,蘿娜提到她負責亞太培訓計畫期間,前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玉玲(當時任職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引介了本地藝術家李明維。在熟悉李明維的作品後,蘿娜於2018年任職奧克蘭美術館時,與藝術家合作了五個藝術計畫。

蘿娜在擔任奧克蘭美術館館長期間,曾與李明維合作過多項藝術計畫,其中包含藝術家廣為人知的《睡寢計畫》。圖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在跨領域合作方面,蘿娜提及南澳美術館舉辦的阿德雷德雙年展(Adelaide Biennial of Australian Art),串聯了世界上最古老藝術節之一的阿德雷藝術節(Adelaide Festival,創立於1960年)共同舉辦。此外,南澳美術館還舉辦了藝術博覽會「Tarnanthi Art Fair」。對此蘿娜表示,通常美術館不參與藝術品銷售,但是該藝術博覽會邀請到50個來自澳洲各地區藝術中心,這些中心是當地藝術領域的經濟和文化核心,並由美術館資助所有費用,且不收取任何買賣佣金。

南澳美術館曾舉辦了藝術博覽會「Tarnanthi Art Fair」,不收取任何傭金並提供參旅費與畫廊及藝術中心。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2023年曙光原住民當代藝術節(Tarnanthi Festival)在 AGSA 以及阿德萊德和南澳大利亞各地的數十個合作場館舉辦展覽,展示了來自澳洲各地的數百名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藝術家的最新當代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蘿娜在奧克蘭美術館任職期間,也推出了不少跨領域合作項目。例如,與印度藝術家N.S. Harsha合作的《Nations》計畫,從一本書中錯誤繪製的世界地圖和國旗重新製作成紡織品,並邀請社區成員將老式縫紉機帶到美術館,三週內收集了350台縫紉機。每週日,社區成員分享縫紉機在家庭中的故事,達到了與社區的緊密連結。另一個範例是與紐西蘭藝術家Lisa Reihana合作的《Institute of Venus Infected》,該項目運用了1500個數位圖層來敘述70個關於南太平洋原住民的歷史片段故事。直指了美術館在展覽呈現上的多元性。

在講座最後, 李玉玲總結了國內外美術館與藝文機構普遍面臨的共同挑戰,即經費不足的問題。結合她過去擔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的經驗以及蘿娜的分享,她指出,充分發揮館藏特色和舉辦雙年展或大型國際展會,不僅能增加參觀人次,還能促進各層文化領域的聲音交流。她另舉這兩年國內舉辦馬祖國際藝術島計畫為例,成功地將臺灣鮮少關注的歷史演進再次展現,同時推動藝術與文化的多元發展。對此,她也好奇提問南澳美術館是如何從19世紀的「聖殿式」定位轉變成功吸引大量民眾參觀?

(左起)南澳美術館(Art Gallery of South Australia,簡稱AGSA)館長蘿娜.迪芬波特(Rhana Devenport ONZM)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前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玉玲。圖 /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蘿娜回應到,南澳美術館每三年舉辦一次雙年展,雖然政府經費僅佔總經費的30%,但透過雙年展的募款活動,全球資源使雙年展經費達到100萬美元。這些資金不僅用於展覽,還為澳洲策展人提供了發揮的平台。在參觀人數方面,除了大型活動之外,依照展覽曲度選擇開幕活動是否開放公眾參與,是吸引觀眾的重要方式,另外更嘗試於美術館外有更多的活動與表演發生,以增加民眾對美術館的認識和興趣。得益於南澳美術館擁有豐富的收藏品,因此能夠舉辦多次國際巡迴展覽。例如,原住民島嶼藝術家和女性藝術家的巡迴展覽,不僅提升了澳洲藝術的國際能見度,還獲得了政府的資助,吸引了大量訪客。

第22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講座「面對藝術─機構經營之道」活動一景。圖 /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最後的綜合座談由基金會鄭雅麗執行長主持,多名觀眾踴躍發問,座談會上觀眾提出了很多有關觀眾拓展、節目定價、民眾參與度等的問題,兩位決審委員分享了他們的經驗和解決資金短缺的方法,皆強調了資金籌措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這些資金「再利用」以促進藝術發展和創新。關於場館展演的行銷和定價策略,蘿娜提到,他們目標是一年舉辦兩場收費展覽,並且定價會在美術館之間比較,以確保展覽有收費但不過高。馬提亞斯則說,與藝術家合作的展演收入全由藝術家獲得,並且定價不會超過20歐元,以確保能觸及更多族群。

而美術館與藝術空間如何維持觀眾固定關注,馬提亞斯表示,他們的營運計畫包括商業租賃和小型表演,會注意其他機構錯開時間安排活動,以保持觀眾的參與熱情。蘿娜則強調「找到平衡點」,在商業模式和文化活動之間進行調整,如他們舉辦巡迴展與藝術博覽會,前者吸引觀眾後者為其他藝文機構帶來收益等的相關活動。

第22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講座「面對藝術─機構經營之道」活動一景。圖 /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相關閱讀

▐ 第22屆台新藝術獎專頁: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news/2023
▐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SHINART/
▐ 【第22屆台新藝術獎】三大獎得主揭曉,《感謝公主》奪年度大獎 《宿舍Ký Túc Xá》與《國姓之鬼》分獲視覺與表演獎

第22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講座側記Matthias MohRhana Devenport ONZM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訪談現代藝術時事觀點

【第22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香蕉幣》|李奎壁

2024-05-11|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許祐綸1089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第21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講座:當代藝術與城市發展

2023-04-25|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