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31|撰文者:文化部文化交流司及媒體公關組/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許家維介紹新作《黑與白—馬來貘》。圖/文化部提供
藝術家許家維10月30日在美國ISCP國際藝術村發表最新創作《黑與白—馬來貘》,該作品以四頻道錄像裝置呈現,今年7月在臺北市立美術館首度亮相,此次在ISCP是國際首展,並與土耳其藝術機構「5533」於同一機構開幕,吸引百餘人到場參觀。
許家維曾於2010年獲文化部選送至紐約ISCP駐村,此次攜全新創作重返ISCP,別具意義。機構展覽部主任Kari Conte及數位內部資深工作人員對他近年的活耀及成長均表示驚喜;總監Susan Hapgood則以「傑出校友」稱之,並讚賞此次錄像裝置在測試階段時,已不斷吸引訪團及駐村藝術家注意及詢問。
許家維新作裝置於半密閉空間展出,現場民眾觀看一景。圖/文化部提供
許家維在《黑與白—馬來貘》以其最擅長的歷史題材切入,但主角換成了瀕危動物「馬來貘」,背景也切換到東南亞。他說明西方殖民帝國大肆在海外商業開發,同時也快速蒐集建構動植物學與博物館的資料。英國東印度公司派任麻六甲的第一任長官威廉・法夸爾(William Farquhar),便曾雇用中國畫師針對馬來西亞的物種做大規模的繪製與整理。
威廉・法夸爾與同屬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新加坡總督萊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從政治的競爭關係延燒到科學的紛爭,兩人當時的動植物收藏與記載隨著殖民版圖及海權的變化,輾轉成為新加坡國家典藏。許家維說明認識歷史的方式有很多種,之前研究日本殖民史時意外認識「霜毛蝠」,並以此為引線,創作出《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並開啟他從動植物另類視角觀看歷史的興趣。
《黑與白—馬來貘》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跨域讀寫中展出。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黑與白—馬來貘》希望以百科全書的形式處理人與非人、人與自然之間平等而非主從的關係,透過四面拼組成的大螢幕呈現,畫面時而分別敘事,時而合為一體。鏡頭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自然科學博物館和動物園間移動,討論東南亞動物園歷史與殖民時代的政治關係,繼而牽引出科學繪畫、生物學、城市區域劃分與馬來貘在當地的傳說,並探討現代人觀看影像方式的變化。
本展覽由文化部支持,由所屬駐紐約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與ISCP合作,即日起在ISCP展出,為期近三個月,至108年1月25日止。11月1日晚間「亞洲藝術文獻庫」美國分部也將邀許家維演講,並放映其錄像作品《回莫村》及《廢墟情報局》,由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前資深策展人Christopher Phillips與許家維對談。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詮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之視域,中國嘉德2022春季拍賣會以「5+5+5:中國當代藝術特展」特別專題,隆重呈現!
(影音)眾神、信仰、地獄、幽魂—臺南市美術館夏季迎接法國大展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挑戰你的膽量!
桃源國際藝術獎入圍名單今揭曉,來自8國橫跨歐亞、美洲15位藝術家,明年3月齊聚桃園盛大展出
【第20屆台新藝術獎】牯嶺街小劇場節目橫掃二獎項 人力飛行劇團《感傷旅行》、《王子.哈姆雷特》兩作品獲獎豐收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以遊戲引擎動畫創作獲視覺藝術獎
「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音像藝術節集結國內外近20位電子音樂家與藝術家,7月1日C-LAB登場!
ACC 台灣2022年獎助計畫受獎人名單出爐,共8位/組藝術家及團體獲獎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7/2週六下午2點 獎項揭曉線上直播
藝術家張恩滿登德國卡塞爾文件展,從「非洲大蝸牛」探討臺灣原住民面對入侵物種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 楊登棋
ART TAICHUNG 2022 台中藝術博覽會7月15日盛大開展!10年深耕中台灣藝術市場,首度進駐台中林酒店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藝文跨界深化科技藝術與表演藝術的多元實驗 「2022-2024臺澳舞蹈創作交流計畫」獲選名單出爐!
2022-05-25|撰文者: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