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8|撰文者:陳晞
諾柏•瓦根布萊特,《出發 Aufbruch》,1990,布面油畫,181.0 x 132.0 cm。圖/取自VG圖片藝術
年輕的男女被淹沒在乾枯、碎裂的地面下。只有他們的手跟臉是可見的;他們似乎正試著讓自己逃離這裡。
這幅由藝術家諾柏•瓦根布萊特(Norbert Wagenbrett, 1954.7-)繪製於1990年的作品《Aufbruch》(出發 ),是萊比錫美術館紀念柏林圍牆倒塌30週年的展覽「臨界點(Point of No Return)」中展出的作品之一。距離美術館僅幾百碼的一座教堂,曾是企圖改變東德(德意志民主黨共和國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GDR)的一群政治運動分子、於1989年開始定期聚會的地點。「臨」展號稱是關於東德藝術的迄今為止最大的藝術展,包括100多位藝術家的300件作品,其中不乏當時反對共產黨政權的異議分子。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出現了許多關於柏林圍牆倒塌的多種觀點。不同於平常伴隨著官方周年慶典的煙火秀和自我祝賀的演講,對於這段歷史的紀念幾乎是沉重而憂鬱的。諸如Wagenbrett的《Aufbruch》的這般作品,都提醒人們東德這段危險、焦慮和動盪的時代。地面上的兩位年輕人並沒有經歷光榮的重生,而是處在危險與痛苦之中。
多利思•齊格勒,《偉大的通道》,1989,布面油畫,195 X 350 cm。圖/取自VG圖片藝術
1989年以後,許多東德國有企業被出售給西德公司並接管(或關閉);許多博物館和藝術機構也從西德獲得了新的領導者。老年東德人對這些被忽視的侮辱感持續不滿 - 這種感覺是,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中,一個國家不只從地圖上消失,它原本的人民甚至也被排除在外。策展人之一的保羅凱撒(Paul Kaiser)說,「在柏林圍牆倒塌30年後,在泛德語境內對東德藝術進行分類的過程仍然存在衝突和不完整」。他補充道,此次展覽是「將東德藝術史融入德國藝術史重要的一步」。
1989年之後,東德藝術經常被西方視為極權主義政權的產物,在這種制度下,藝術自由受到嚴重限制。 1990年,在一場被稱為「聖像破壞運動」或「圖像爭奪」的辯論中,與傑賀.李西特(Gerhard Richter)同樣名列為最暢銷的德國藝術家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在一次雜誌採訪中說,東德(GDR)沒有藝術家,「因為可以畫畫的人都離開了」。
Wasja Götze,《可愛的牆》,1988,油畫於硬質纖維板,92x123cm。圖/取自德國萊比錫現代美術館
展覽標題中的「臨界點」,是1989年11月9日,當時東德人群突破了柏林圍牆。展覽更探討了策展人凱撒所謂的「牆上的裂縫」,這種裂縫始於1980年代初期。 東德政權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拒絕前衛藝術,將抽象或表現主義藝術視為「頹廢」、「形式主義」或「修正主義」的藝術。但從70年代開始,它逐漸放鬆對創意活動的控制。
「柏林圍牆倒塌不是藝術家的瞬間變化; 這是一個過程的象徵性高潮,」凱撒說。「它是一種勢頭,一種贏回藝術自由的過程。」
REACTIONS
1
2
2
1
1
熱門新聞
1
2022 TAIPEI DANGDAI 台北當代:觀察跨國藝術活動在台灣的縮影
「2022桃源美展」6月17日起徵件開跑!聚焦「繪畫與書寫類」,催發在地當代視野
2022第3屆「WHATZ」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於台北喜來登展現重生藝術多元面貌
吳剛毅.彌雅的新立體解構主義 於鍾鼎藝術發表《城市漫遊系列》個展
停辦一年的台北當代並未因此「掉粉」,它為什麼如此吸引人?
「畫都」與「畫伯」,論繪畫,也話當年,關於「人.間-陳澄波與畫都」一展在嘉美館中的當代轉向與感性經驗
桃美館啟動「多方對接」年度書藝策展工作坊 打造跨域講師群陣容 培育未來書藝策展人
臺北啟動北美館擴建案 首座地下美術館,林中蘊藝翻轉美術館的未來想像
劉舒律個展《初夏圓舞曲》夏日抹清新,搭樂曲「沉浸式體驗」化情感為真實!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之「111年全國美術展」 得獎名單揭曉!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藝文跨界深化科技藝術與表演藝術的多元實驗 「2022-2024臺澳舞蹈創作交流計畫」獲選名單出爐!
2022-05-25|撰文者: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9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個展連奈良美智也愛!香港藝術家Kila Cheung章柱基台北個展 「OH MY YOUNG GOD !」六月初開催
2022-05-25|撰文者: INVINCIBLE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