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2020 當代館跨年大展「災難的靈視」 災難後,看見藝術的力量 動盪不安的年代,以藝術刻劃災難的毀滅與救贖
2019-11-22|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館長、策展人與展出藝術家們合影。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二十一世紀至今已近二十年,各式層出不窮的災難席捲全球各地,包括2001年的911事件、2011年日本311強震引發的海嘯及福島核災;而在台灣,史無前例的災害莫拉克風災、花蓮強震、普悠瑪事件等接踵而至,人們內心如何拒絕被災難吞噬?在邁向2020之際,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出年度跨年大展「災難的靈視」,由潘小雪與黃建宏共同擔綱策展,展覽所關注的並非這些悲劇事件的陳述,而是反思災難衝擊之後,藝術如何以超感官的靈視潛能,投以相應的創造力度作為回應,支持人們的意識與勇氣,進而強化生命力。展覽將自2019年11月23日至2020年2月9日展出,期待在充滿不安的年代中,透過本展的議題探討,讓大家看見藝術的力量!
潘小雪、黃建宏兩位策展人於開幕現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這次展覽的命題源於策展人潘小雪長期對於台灣花東區域原住民藝術發展的關注,潘小雪表示:「今年正值台灣921地震屆滿二十年、八八水災屆滿十年、普悠瑪事件一週年,許多部落面臨重創,人民長期壟罩於不安陰霾下,在災後重建過程中,一直思考是否能透過藝術的力量,撫慰災難後的人心,展現對生命及未來生存希望。」潘小雪從最貼近在地的視角出發,以花東藝術家的作品為樣本,透過藝術再現或想像面對災難的直接或間接經驗,發揮破壞後的創造能量,緩緩治癒傷痛的過程。而另一位策展人黃建宏則透過對國際視野的體察,從地理性、歷史性、政治性、時代性等層面觀點,提出展覽論述的另一種切入視角,剖析現今我們面對各種災難混雜狀態與混沌的處境,如何透過藝術的介入獲得理解與想像的出口。
二位策展人及展出作品的交互對話,映射出現代所謂的「災難」已不僅限於自然和科學的框架,甚至無可避免地,災難與美學密不可分。藝術家面對不同事件與災難時,拉長了定義事件的時間跨度,兩者間交互衍生三項值得省思與探討的層面:一是現今單一事件或災難的影響尺度已經是全球性的聯動,無論是自然界或人為引發的浩劫,藉由自然生態系統、科技網絡等媒介無遠弗屆地散佈,你我皆身在其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二是即使災難會改變許多生命與物的存續,但它並不進行任何終結,相對地會催化藝術的修復與創造力;三是災後重生的過程中,藝術發揮出將悲痛昇華的能量,誘發人性關懷的覺醒,賦予展望生命的希望。因此,本次展出的作品中,除了記錄當代世界現況,也能窺見對此概念的詮釋和呼應。
311東日本大地震舢舨漁船。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本次展覽共邀請16位(組)國內外藝術家參與展出:艾未未Ai Weiwei、陳瀅如Chen Yin-Ju、Chim↑Pom+周防貴之Takashi Suo、安聖惠(峨冷‧魯魯安)Eleng Luluan、王茹霖Ikong Hacii、洪子健James T. Hong、羅詩蘋Lo Shih-Pin、巴卡芙萊Pakavulay (黃錦城Huang Jin-Cheng +瑪籟Malay.Makazuwan)、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風間幸子Sachiko Kazama、加藤翼Tsubasa Kato、阮英俊Tuan Mami、吳繼濤Wu Ji-Tao、曾湘淇Zeng Xiang-Chi、周滔Zhou Tao、北藝反送中關注組TNUA Concern Group for HK anti-extradition Bill。
這次在當代館廣場分別矗立了兩艘引人注目的船型裝置作品,一艘是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被捲入海中的舢舨漁船,漂流三年後擱淺在臺灣東海岸,另一艘是由台北藝術大學反送中關注組製作的「自由號」連儂船,敘述香港民主抗爭事件與舢舨漁船的對應,呈顯一個自然災害與人為災禍的隱喻。藉著「船」和「水」的流動意象,揭露任何的天災與人禍並非為單一地區內部的災難,它的擴散振幅與每個地方都有著生命共同體的連動性。
皮耶.雨格《印地安死寂之丘》。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Pierre Huyghe
展場入口作品為皮耶.雨格《印地安死寂之丘》於全世界最乾燥的沙漠─阿塔卡馬沙漠拍攝,畫面中躺了一副人體枯骨於荒原死寂的地表上,畫面經由鏡面空間的延伸投射,開啟了一個自然與死亡交相層疊的末世景象。
Chim↑Pom 作品。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被稱為「日本藝術世界的頑童」Chim↑Pom 藝術團隊,與周防貴之持續進行的「拆廢和起厝」計畫,首度移師至臺北。這項計畫延續在福島輻射區的藝術實踐,再到東京奧運的城市變貌,透過拆廢與再建造的藝術手法,進入到即將被拆除的建築物裡進行創作展出。此次,結合臺北因都更計畫而拆卸的建物殘體,作為空間裝置的場域結構並延展至建成國中,試圖探討都市空間中面臨公共性及更新開發的議題。同時現場也展出的裝置物件包括:《有其民必有其城》、《超鼠:拆廢和起厝》、《歌舞伎町再生憲章》、《漢堡厝》以及《藍曬碎片》等,反應出東京新宿歌舞伎町因奧運的舉辦歷經復振和興衰的過程外,其中超鼠作品為似口袋怪物的全能角色¬―「超級老鼠」,因已對毒藥產生免疫力,適應了各種人類壓力的同時積極地生存著,引申人們必須變得更加堅強,從災難的廢墟裡重生。
曾湘淇《台南之晨》。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此外匯集東部藝術家對於災後創生的回應中,曾湘淇展出的六件繪畫作品《普吉之希》、《釜石之鑰》、《青龍之光》、《台南之晨》、《中橫之敬》、《錫安之祈》以現實世界的災難為底,結合真實的災患事件與虛構的神怪形象,勾勒出神話傳說中神人、異獸所象徵的示兆與隱語。羅詩蘋《震後群》錄像作品為2018年花蓮雲門翠堤大樓因強震而倒塌所拍攝的紀錄片,除了紀錄災難的真實面貌外,也從她的鏡頭下,指出災難中現場訊息傳遞、媒體報導及救難人員間矛盾的現象,企圖透過藝術再現或想像,成為破壞後的創造,讓人看見災難後的重生希望。王茹霖《災難 日常―桃芝》以2001年桃芝颱風於東部造成的災難為創作靈感,重現一個遭風災肆虐,土石流破壞而殘損的村落樣貌,地面上滿布沙、石、漂流木等物件,牆面上則懸掛著一幅幅老邁之輩與稚齡孩童的肖像畫,以無奈、疲憊地凝視著眼前一片廢墟景象的家,彷彿在訴說唯有經歷天然災害的磨難,人類才會珍視生命以及懂得如何與自然環境共處。
巴卡芙萊Pakavulay《蝸牛》。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巴卡芙萊Pakavulay由瑪籟(林琳)、黃錦城兩人所組成的創作團隊,《靈魂歸屬地》裝置作品是由紅藜、藤蔓和竹枝拼組而成的心臟與血管的意象,立撐於鷹架上,象徵下賓朗部落族人身後的靈魂歸屬地——賓朗四格山,敘述出穿梭於摩天大樓鷹架上原住民與移工的工作縮影,同時串聯現場〈去來回〉—〈蝸牛〉—〈泉〉三件物件的意涵,形構一個從生命流放到心靈歸處的流動迴圈。安聖惠(峨冷‧魯魯安)《消失前的最後嘆息》裝置作品為藝術家回望霧台魯凱族村落遭受「八八風災」後,面對自然環境巨變、家園傾頹、遷村後新社區重建等災患敘事,以攝影、燈箱片及軟雕塑等物件,多重意象的揉合,在編製創作過程中彷彿尋回重生的療癒儀式。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每個人都是「關係人」:MoCA當代館新展,反思 #Me Too 運動下的社會現象與多層關係
2024-05-31|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965
MoCA Studio「幻殤─提摩特斯.安格萬.庫斯諾個展」 印尼藝術家以傳統入神舞蹈演繹在地歷史
2024-02-23|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534
台北當代藝術館公布2024年創新計畫與展覽-緊扣全球議題,以藝術視角展開創意思維探索
2024-01-05|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4917
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 探究臺灣在地藝術的力量
2018-09-18|撰文者:林侑澂21107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2024-11-22|撰文者:富貴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21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