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7|撰文者:林侑澂
Filip Hodas,《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列-俄羅斯方塊》。圖/取自藝術家官方FACEBOOK ©Hoodass
Filip Hodas,《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列-GAME BOY》。圖/取自藝術家官方FACEBOOK ©Hoodass
Filip Hodas:「創作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列的初始目標,只是想提高我的電繪技巧,並且練習如何用虛擬的繪畫工具,創造出實體繪畫的肌理與質感。」
近現代乃至當代的文明,演變的速度已經從十年一個世代,加快成為一到二年即為一個世代。如今,存在十年的大眾符號已經具有懷舊感,而存在二十年者則是具備了進入歷史殿堂的資格。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藝文創作者們陸續提出了許多關於時空轉換的創作。
來自捷克的攝影家兼數位藝術家Filip Hodas(Hoodass)擅長以細膩的3D數位軟體作畫,視覺上擬真而真實的場景以及有趣的劇情設定,在各大社群媒體都累積了相當的人氣。Filip Hodas最初從自由的純粹超現實構圖開始,近年轉向進入了更聚焦特定主題討論。擷取了當代文化中經典的物件或虛擬角色,藉由它們極高的辨識度打造出了有趣的《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列Pop Culture Dystopia series》。
Filip Hodas,《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列- Minions》。圖/取自藝術家官方FACEBOOK ©Hoodass
Filip Hodas,《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列- 米奇老鼠》。圖/取自藝術家官方FACEBOOK ©Hoodass
在《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裡,Filip Hodas透過寫實的超現實手法,表達了藝術家對於「當代烏托邦的虛妄性」及「未來末日的設想」的反思反諷。畫面中繽紛的色相與蕭條的氣氛形成了反差,讓觀者迅速理解卻又有些意外。組構了一個杳無人煙、環境力量再現,大自然將人造物逐步分解的世界觀。藉由日常熟悉的虛擬角色及符號,呈現給了大眾一種又荒誕又合理的視覺印象。有趣的是,除了樂高積木、可口可樂罐之外,絕大多數被大自然消化的都是虛擬、不存在現實之中的形象。無論是生物或是非生物,都是過去一世紀所產生的人造產物。
那麼,既然是虛擬物件,被大自然侵蝕又象徵著什麼呢?
Filip Hodas,《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列-可口可樂》。圖/取自藝術家官方FACEBOOK ©Hoodass
Filip Hodas,《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列-太空侵略者》。圖/取自藝術家官方FACEBOOK ©Hoodass
即便是迅速汰換的流行文化,當物件/角色成為了大眾的共同記憶,自然也就說明了當中具備了吸引人之處。無論是飲料、電玩、電玩人物或是電影角色,這些形象對於不同的群體而言,有可能具備了各式各樣的意義以及價值。若是它們被實體化、出現在生活場景中,對於大眾而言似乎是完全不意外的事。這些虛擬物件很大程度上,反向地成為了共識化的群體縮影。
當《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出現在眼前,彷彿在向觀眾們提問:「當人類不再存在於這個世界後,這些物件的消逝,是否也象徵著人類意志的存在證明也同時消逝了呢?」
Filip Hodas,《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列-蘑菇族》。圖/取自藝術家官方FACEBOOK ©Hoodass
Filip Hodas,《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列-HELLO KITTY》。圖/取自藝術家官方FACEBOOK ©Hoodass
人類消逝後的世界又會是怎麼樣的呢?Filip Hodas提供了他的幻想給觀眾。略帶哀傷的氛圍讓人有點痛觸,細緻的畫風形成了幽默卻也具有啟發性的視覺經驗。
《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列》將時間軸定位在「人類消逝後的遙遠未來」,設想彼時地球重新誕生了文明(甚至遇見了外星文明)。並以未知文明作為視點出發,觀看當代人的流行文化。作品藉由考古的方式,設想著陌生他者會如何思索/看待當代人。或許會有許多的誤會,也或許會從遺跡中找到有趣的證據,甚至可能學習到某些知識。就如同今日的考古學家們看待千年前的文物一樣。
Filip Hodas官方:Facebook / instagram / behance
Filip Hodas,《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列- 海綿寶寶》。圖/取自藝術家官方FACEBOOK ©Hoodass
Filip Hodas,《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列- 無臉男》。圖/取自藝術家官方FACEBOOK ©Hoodass
Filip Hodas,《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列-LOGO》。圖/取自藝術家官方FACEBOOK ©Hoodass
Filip Hodas,《流行文化反烏托邦系列-PLAYSTATION》。圖/取自藝術家官方FACEBOOK ©Hoodass。
REACTIONS
4
1
0
3
1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8月新展「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 看見荷蘭國際攝影大師的美學視野
國藝會創立以來最具突破性的獎助:「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第一期獲選藝術家分享會
Damien Hirst《The Currency》:「請問您要保留NFT或換成實體作品?」側寫兩者之間的競合關係
盧昉《異教徒的詩歌》個展:探詢人文精神在當代的多元性,入古出今系列最終章
桃美館引動多方對接的策展力:2022書藝策展工作坊紀實
全球首創NFT廢棄路燈公共藝術 ! Web3永續發展智慧城市
「2022橫山獎:書藝研究與評論雙年獎」徵件開跑!東亞書學評審陣容,開拓書藝思考的當代向度
北美館「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以近年典藏作品為主要範疇,其中40餘件作品首次展出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轉接器」展一睹11位藝術家驅動跨域性的當代藝術新視野
高美館攜手臺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日本設計大師皆川明,2022雙特展10月精彩呈現 !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特展藝文跨界漫漫秋日,一場盛大的透明慶典!「2022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透明大百科GLASSPEDIA」今公布展會主視覺
2022-08-17|撰文者:新竹市文化局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