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撰文者: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 王玉善 編輯整理
過去我們對於典型建築類展覽的認知,大多是以新穎、美麗的空間為文本,進而探討人類、環境、社會等相關有機要素,彼此互動下的各種可能性與時代精神。然而當我們反思建築載體的創造者-人類,並將其作為討論對象的主體時,其所延伸出來的問題之時間軸線與範疇,則更顯得複雜且寬廣,小至被捨棄的廢墟,大至城市及整個社會體制中政治因素、消費結構、資本主義、全球化、戰爭等相關因素,進而造成的城市變遷問題。
因此,忠泰美術館作為台灣首座聚焦「未來」與「城市」議題的美術館,在2019年推出年底大展《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Paradise Lost–Gazing at Contemporary Urban Civilization and its Metaphor),展期由2019年12月21日至2020年4月5日。此次展覽藉由另外一個反面角度,探討城市光景背後,那些被廢棄、遺置的空間,所承載的現世寓意及未來反思性,提出有別以往我們對於建築本體在美學思索上的價值觀,建構不同的觀看機制。
入口展覽空間照。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本次邀請了五位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藝術家,以敏銳的視角及不同的形式、媒材,詮釋對於城市景象變化中的批判性思考,這五位藝術家分別為荷蘭藝術家瑪里安‧特文(Marjan Teeuwen)、美國的詹姆斯‧卡斯貝爾(James Casebere)、日本的岩崎貴宏(Takahiro Iwasaki)與臺灣的姚瑞中、涂維政。他們的作品的共同性不僅討論過去時間中的歷史記憶,同時也連結現代,甚至是延伸至未來,而此次展覽共分為五大展區,透過影像、裝置,共譜「失樂園」在國際社會議題中的多重面貌。
忠泰美術館新展12月21日開展,五位藝術家親臨開幕現場(由左至右:黃姍姍主任、岩崎貴宏、涂維政、姚瑞中、James Casebere、Marjan Teeuwen、李彥良執行長)。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之所以將展覽名稱命名為「失樂園」,主要是希冀將展覽作為一個有機體,可以自主性的觸發觀者對於社會面貌的關注,以及積極的正向的實踐及改變。針對這一點,忠泰美術館黃姍姍主任於記者會特別與我們分享,本次展覽的名稱源自於十七世紀英國詩人約翰·米爾頓(John Milton)創作的史詩-《失樂園》,並將其中部分的意象延伸到展覽的文本當中,如人性自由意志中的慾望擴張,是如何打造出虛假的樂園,同時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環境。
忠泰美術館黃姍姍主任。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故藉由這個故事延伸到當代城市中的我們,就如同站在樂園邊界的人一樣,已經再也回不到原本充滿歡愉的場域,只能不停地向前,特別是那些在人類欲望行為之下所改變的地景,再也難以恢復。黃姍姍也指出,透過這個展覽帶來的反思,目的是希冀邀請觀者共同思索城市的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忠泰美術館(Jut Art Museum)成立於2016年,至今已經達三年,除了建築展以外,也籌備過許多當代藝術與城市之間對話的展覽,並和藝術跨界相結合,落實藝術的社會功能性,如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李彥良執行長指出,過去美術館曾舉辦過《不存在的地方》、《逆旅之域》等相關展覽,並於2019年嘗試走出美術館這個場域,和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共同策畫了以聲音藝術的大型裝置展覽《無重力星空》。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李彥良執行長。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而本次《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同樣也是一個由藝術創作為核心,進而延伸出來的和人類城市文明對話的展覽,如同李彥良在記者會時與我們的分享「選在今年末推出這檔展,是希望跳脫出思考城市發展時從建築去形塑文化的框架,透過廢墟、殘餘物等,用更深層的角度去剖析文明發展脈絡,反思人類行為所造就的城市文明,進而迎向下一個未來。」
有趣的是,當我們走過美術館走道時,會在牆上發現六個關鍵字,還有六本書。而這個細心的安排為策展團隊,特別挑選出來,和這一次題目相關的著作,並從著作內選出六個關鍵字,讓觀眾可以觀賞及閱讀,這個區域的目的,是希望觀眾在賞析藝術作品之外,其實也可以思索當代藝術中的哲學及社會理論之內容,激發展覽在思維上的多元性。
美術館細心安排六本書籍,並從內容提取六個關鍵字,扣合本次展覽主題,羈絆展場思維延伸。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展出作品介紹(文/忠泰美術館)
文明發展的一體兩面:破壞與重生
人類的文明更迭不息,而消逝的文明殘餘物-「廢墟」變成一座座僅存輪廓的失能建築,在功能性喪失中產生質變,成為連結過去、現在甚至是未來的中介點。本次展覽中,荷蘭藝術家瑪里安‧特文 (Marjan Teeuwen)與臺灣藝術家姚瑞中皆以廢墟為媒材,創作出專屬於他們的失樂園印象。
荷蘭藝術家瑪里安‧特文 (Marjan Teeuwen)展場空間照。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荷蘭藝術家瑪里安‧特文(Marjan Teeuwen)。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Marjan Teeuwen,毀壞的屋宅,北阿姆斯特丹 5。圖/ Marjan Teeuwen提供
首次來臺展出的荷蘭藝術家瑪里安‧特文 (Marjan Teeuwen),針對廢墟提出「創造和破壞並非背道而馳,而是脣齒相依的關係」的概念。本次展覽中展出《毀壞的屋宅》(Destroyed House),為其在荷蘭、法國、俄羅斯、南非及加薩走廊等地,以建物為雕塑,所創作的建築裝置影像作品和紀錄片。她以身體介入因為都市更新、戰爭而毀棄的廢墟中,利用其中的殘骸改造重組,創造場域限定的藝術作品與屬於該空間軋然而止的記憶,打造出用新的秩序、結構、連結、關係建構的全新建築雕塑,也觸動記憶的整理與建檔功能。
曾多次代表臺灣參加國際藝術大展的姚瑞中,長期踏查臺灣廢墟進行攝影創作,以黑白色調的影像呈現臺灣在全球化潮流、資本主義發展與政經體系嬗變中,所隱藏的意識形態黑洞。本展呈現他早期的經典創作《廢墟迷走》系列,主題包括三芝的飛碟屋、水湳洞十三層遺址、屏東舊好茶聚落、澎湖望安花宅等,意圖探討臺灣經濟起飛的黃金年代裡,利益帶來的礦業發展、土地炒作與城市快速拓展,當一切冷卻、人口與資本撤離,遺留的只剩荒蕪與殘骸。
臺灣藝術家姚瑞中展場空間照。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臺灣藝術家姚瑞中。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姚瑞中,廢墟迷走Ⅳ,神偶遶境(飛碟屋猴子)。圖/姚瑞中
虛擬與真實之間:城市文明的寓意
根據人類意志及欲望而被打造出來的城市樣貌,看似美好和平,但背後又隱含多少犧牲與危機?我們又該如何去解讀自己身處的世界。何為真實?何為虛構?本次展覽的三位藝術家,美國的詹姆斯‧卡斯貝爾(James Casebere)、日本的岩崎貴宏 (Takahiro Iwasaki)與臺灣的涂維政,都以超脫於現實的手法,再現屬於他們所關注的文化脈絡。
美國藝術家詹姆斯‧卡斯貝爾(James Casebere)展場空間照。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美國藝術家詹姆斯‧卡斯貝爾(James Casebere)。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詹姆斯‧卡斯貝爾(James Casebere),有房屋的景色(達奇斯郡,紐約)#1。圖/James Casebere;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ean Kelly, New York
來自美國的詹姆斯‧卡斯貝爾(James Casebere)以建構式攝影聞名國際,利用自製的建築模型結構與戲劇化的打光手法進行作品創作。藉由理性、冷靜又疏離的視線以及空無一人的畫面,邀請觀眾融入作品之中。看似色彩繽紛的住宅群,實際是呈現了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爆發以前的美好時光;利用水在不同歷史建物模型中的介入,召喚東西德合併後地下廢棄隧道積水和奴隸販售海路的聯想,哀悼歷史記憶的遺失。本次展出的作品橫跨其多年來不同的創作脈絡,同時也首次於臺灣展出其拍攝模型。
出身於日本廣島的岩崎貴宏 (Takahiro Iwasaki),創作脈絡深受戰火核爆中重生的廣島歷史影響,他擅長使用日常生活物品,如毛巾、牙刷、牙籤等物件,轉化成細緻又迷你的地景雕塑。本次展出的新作《混沌之外(崩塌)》,以311大地震中福島核災為題,透過全黑的傾倒電塔和崩壞的自然地景訴說著支撐當代社會的能源結構是如何脆弱地不堪一擊,而作品的漆黑更抹滅了生機,象徵著那支撐工業發展至今的煤礦、石油等能源。
日本藝術家岩崎貴宏 (Takahiro Iwasaki)展場空間照。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日本藝術家岩崎貴宏 (Takahiro Iwasaki)。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岩崎貴宏,混沌之外(崩塌)。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擅長模擬考古知識系統,將歷史、傳說與社會議題進行結合的臺灣藝術家-涂維政,於本次展覽中展出全新作品《遺跡化石博物館》系列創作。臺灣曾因政經變化,造成大量工廠倒閉,藝術家採集廢棄工廠中的機械零件、建築殘塊和周遭植物,透過壓印於陶土之後翻模成人造石,呈現類似植物和動物等不明生物的形象,反思物競天擇下的人類行為和文明歷史的過去風華、現在衰敗和未來。
涂維政,遺跡化石 TF 02。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臺灣藝術家涂維政。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臺灣藝術家涂維政展場空間照。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展覽主視覺。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展覽資訊
主辦單位:忠泰美術館
展覽名稱: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
日期:2019年12月21日至2020年4月5日
地點:106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REACTIONS
2
0
0
3
0
熱門新聞
1
【專題企劃】浪漫主義「光之畫家」透納冥誕 250 週年:從傳統風景畫到抽象化表現的演進
2025香港巴塞爾展會專題報導 :新生力量在數位化轉型與經濟趨緩交織下引領藝術市場新局
亞洲年度藝術盛事!編輯部直擊 2025 Art Basel 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精選現場15件作品
編輯直擊香港藝術月:專題首發報導- Art Central 2025 VIP預展現場十大精選作品
ART TAINAN 2025 台南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藝術與日常的模糊邊際 收藏延伸的生活品味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揭牌,迎接「福爾摩沙時代」的百年藝術風華
專題企劃-「美術館的幕後推手」(下):策展作為機構歷史的建構方法,臺北市立美術館跨度多面的策展與研究
2025台北雙年展公布展覽主題「地平線上的低吟」,邀請54位藝術家以及33件全新創作 探究「思慕」的多重意義
臺南市美術館迎來新氣象!由策展人龔卓軍任館長,游文玫接棒董事長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得獎名單揭曉— 以藝術作為對「真實」的探問,展露具時代觀點的創作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個展美術館忠泰美術館再推跨域實驗性展覽《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 姚仲涵》邀姚仲涵與吳季娟共創,顛覆跨界合作定義
2025-03-05|撰文者:忠泰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