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雋.巴爾達扎(June BALTHAZARD)、皮耶.保茲(Pierre PAUZE),《彌撒》,2020。(錄像截圖)錄像裝置、複合媒材,尺寸視空間而定。由愛馬仕委託創作,2020年4月作於瑞士貝爾。圖/源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第十二屆台北雙年展因應國際疫情影響調整展期,暫訂於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舉行。今日公布首波參展名單,包含來自18國共39位/組創作者及團隊。本屆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題,由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並由林怡華擔任公眾計畫策展人。策展團隊計劃將「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tactics)導入當今充滿不同觀點的環境議題討論之中。
拉圖與圭納表示:『如今看來生態議題的觀點分歧如此巨大,其間之歧見不僅存在於對世界的「願景」或「觀點」,甚至連對人們所談論星球的「物質特性」(material nature)都缺乏共識。生態體系持續企圖「將你我單一化」(unify us all),從而造成集體行動(collective action)。它阻礙了本應採取的政治行動,亦即一個能夠嚴肅看待腳下這片土地所乘載生態意涵的新政治。』
伊山.貝哈達(Hicham BERRADA),《預言》,2017。燒杯、化學物質、影像轉播及投影,影片片長4分50秒。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Le Fresnoy「科學之詩」展場影像,2017。圖/源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奧黑.布耶特拍攝,由藝術家與卡邁爾.門諾畫廊提供
兩位策展人希望就此理念脈絡觸發「外交新碰撞」(new diplomatic encounters)。『「外交」(diplomacy)指的是碰到某個衝突情境的前後所採取的整套技能、程序和思考習慣。外交碰撞的特點在於,並沒有任一仲裁者、裁判或法官可以高坐衝突情境之上,決定在某個議題上誰對誰錯。正因為不存在這樣的裁奪者,外交談判才顯得必要。我們希望在展覽的虛構空間中製造大量的衝擊,模擬真實世界人類與非人類不同的需求,從而讓參觀者為未來的挑戰預作準備。』
本屆台北雙年展先前已在2019年9月正式發布策展命題與概念,兩位策展人於命題發布期間抵臺進行研究考察,並在館方引介下與傅大為、王志弘、雷祥麟、郭文華等多位在地學者進行討論,積極展開橫跨政治學、社會學、地理學、海洋科學、以及相關人文歷史研究的對話,試圖為本屆雙年展累積多元有機的發展基礎。北美館館長林平表示,透過本次策展過程的跨域對話,及外交協商的獨特方法論,面對人類與非人類世界的差異需求,或可延伸成為不同學科領域參考採用的研究機制,將雙年展議題與論述的影響力擴延至展期與展間之外,為教學現場與社會公眾帶來解決問題的嶄新模式。
武玉玲(Aruwai Kaumakan),《綻放在當下》,2018。圖/源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藝術家提供
拉圖與圭納強調將展覽空間轉化為實踐場域;為了提供觀眾在其間攝取訊息、產出不同形式的知識,兩位策展人邀請林怡華加入策展對話、擔任公眾計畫策展人,借重其對於機構內外部及在地社群網絡的豐富經驗。本屆雙年展公眾計畫的一大亮點將是與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Taiw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Association)研究學者師生合作的「協商劇場」。該計畫首先將研究臺灣社會爭議中所牽涉到的各方利害關係者/物,並將此研究基礎帶入雙年展現場,再現各方所代表的爭議立場並進行協商。
此次展覽將被假設為一座「天文館」,展出計畫將描摹各個星球之間相互拉扯的「萬有引力」。藝術家武玉玲(Aruwai Kaumakan)與其創作即是體現拉圖稱之為「實地星球」(terrestrial planet)特質的例子。武玉玲曾是一名珠寶設計師,在2008年風災重創家園之後,她決定將其創作擴大至可由社區群眾共同創作的規模,編織出韌性且具社會性的織品。這個深入土地的創作模式與藝術家安東尼奧.維佳.馬克提拉(Antonio Vega Macotela)作品中體現「全球化星球」(global planet)所展現的無疆界特質空間形成強烈對比。瑪寇帖拉創設了特殊的協作式工坊(Marisol Centeno Studio,瑪利索.繖帖諾工作室),並與在地工匠和駭客一起創作;在大尺幅壁毯的風景畫面中,隱藏運用跨境金流規避稅制的逃稅者資訊。策展團隊採取以星球為單位的策展結構和空間配置,持續發展本屆雙年展。
(2020/07/14 17:54更新)本屆首輪參展名單公佈如下:(依姓氏拼音排列)
參展者與參展團隊:
武玉玲(Aruwai Kaumakan),臺灣
艾利卡.博森(Erika Balsom) 、奎郭利.卡斯特拉(Grégory Castéra) (Council)及丹尼爾.史帝曼.孟加聶(Daniel Steegman Mangrané),英國/法國/西班牙
雋.巴爾達扎(June Balthazard)、皮耶.保茲(Pierre Pauze),法國
伊山.貝哈達(Hicham Berrada),法國
峨塞(Cemelesai Dakivali),臺灣
張永達,臺灣
陳瀅如,臺灣
食事提案(阿隆.夏貝(Alon Schwabe)、丹尼爾.費南多.巴斯克瓦(Daniel Fernández Pascual)) ,西班牙/德國
崔潔,中國大陸
艾姆卡.埃永卡帕(Em’kal Eyongakpa),哥斯大黎加
動態自造實驗室,臺灣
安-夏洛特.芬內(Anne-Charlotte Finel),法國
讓-米歇.弗東(Jean-Michel Frodon) 、拉夏.莎提(Rasha Salti),法國/黎巴嫩
范柯.荷瑞古拉芬(Femke Herregraven),荷蘭
施永德,美國
黃海欣,臺灣
亞梅定.肯內(Hamedine Kane)、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 ,奧莉薇亞.亞娜妮
(Olivia Anani)、莫露(Lou Mo)及納塔莉.姆什瑪(Nathalie Muchamad)協力製作,法國/塞內加爾/加拿大
讓.卡通百伊.姆肯迪(Jean KATAMBAYI MUKENDI) ,剛果民主共和國
納薇恩.康-多叟(Navine G. Khan-Dossos),英國
法蘭克.列布維奇(Franck LEIBOVICI) 、朱利安.塞胡西(Julien Seroussi),法國
安東尼奧.維佳.馬克提拉(Antonio Vega Macotela),墨西哥
瑪利安.莫里(Marianne Morild),挪威
費南多.帕馬.羅迪給茲(Fernando Palma Rodríguez),墨西哥
蜜卡.羅登伯格(Mika Rottenberg),阿根廷
尤拿斯.史塔(Jonas Staal),荷蘭
丹尼爾.史帝曼.孟加聶(Daniel Steegmann Mangrané),西班牙
蘇郁心,臺灣
領土仲介所(約翰.帕爾曼西諾(John Palmesino) 、安-蘇菲.瑢絲克(Ann-Sofi Rönnskog)) ,瑞士/英國
姚瑞中,臺灣
協商劇場:
陳信行,臺灣
洪文玲,臺灣
彭保羅,法國
夏翔柯,印度
林宜平,臺灣
杜文苓,臺灣
吳嘉苓,臺灣
REACTIONS
2
1
4
4
1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開展!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藝術家,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直面傷痛,以瘋狂的派對慶祝疼痛的此生: 巴西寇克舞團《治癒 (Cura)》
「我的博物館只有一個精神:為了大眾而存在」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辭世,享耆壽96歲
杉本博司迄今最大規模回顧展「時光機」,梳理作品中不同的時間維度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馬克實驗館 Marck’s Playground」:將創作場域化為生活的遊樂場
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受邀參加愛丁堡大學「台灣光點大師講座」,分享「夏娃克隆」啟示與警世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2023年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公佈開幕週活動及展覽亮點,展出超過 50 多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和音樂人的作品
2023-10-16|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3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