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想來點...來自未來的病毒晚餐─「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與生物科技藝術新浪潮
2020-07-14|撰文者:陳晞
「左手邊第一道菜是叫做『獨一無二流感美乃滋』,它使用的是流感病毒...中間這道菜叫做『炙燒起司PLRV馬鈴薯』, PLRV是一種病毒(馬鈴薯捲葉病毒)的簡稱,這道馬鈴薯則是用病毒活體發酵的馬鈴薯 。最右手邊的則是『浪漫海藻之死』,它也是透過病毒使海藻產生紋路。等一下會帶大家一一品嘗。 最後飲料的部分則是『水克菲爾的複雜調控』,這是使用病毒在調控液體發酵的過程。」
當「晚餐吃甚麼」成為人類在21世紀以來最難解的問題時,你願意來點病毒當作晚餐嗎?在這場《病毒之愛》晚餐表演隔離版當中,藝術家林沛瑩扮演著來自2210年「地球居民政府」的公民,引導幾十位身在2020年參與這場病毒晚宴的人們享用餐點。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的當下,透過這場直播的晚餐,這名未來人以一種博愛到難以思議的態度呼籲人類重視病毒的物種權,儘管病毒晚餐並不會成為參與者最後的晚餐,然而參與者帶著不安與好奇跟著藝術家的引導食用「病毒料理」的同時,未知的介入影響了晚餐作為休息與療癒的隱私性活動,使之成為一種戒慎恐懼的實驗過程。
《病毒之愛》晚餐表演隔離版現場。圖片來源: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林軒朗攝
《病毒之愛》中的食物。圖片來源: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林軒朗攝
虛實整合
上述以參與式表演作為展演形式的生物藝術創作「病毒之愛」,作為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下簡稱「虛幻生命」)線上計畫的序幕,摘要了當前生物科技藝術在展演性與參與性的呈現狀態,以及生物科技藝術回應當前環境的方式。
在美學政治與生命科技倫理的影響之下,生物科技藝術往往難以純粹的實驗理性落實於現實生活環境當中。因此生物科技藝術的實驗往往是透過表演與參與,在虛幻性中探討生物科技影響當代生命政治的可能性。此次由長期研究生物科技藝術與數位藝術的學者邱誌勇擔任策展人在C-LAB策劃的「虛幻生命」之展名,便是以該領域回應生命狀態與生活環境的虛幻性「Fictional Life」作為主軸,延伸到生物結合過程的「混種」、自90年代以降以實驗室操作未來可能性想像的「轉殖」,以及數位科技介入生命科學的跨領域「創生」。
因應疫情對全球在交通與實體交流的影響,實體展覽延後至明年春天的「虛幻生命」,在此次策劃上的虛實整合選擇了以工作坊、線上表演以及論壇,「以時間換取空間」作為生物科技藝術討論的戰線延長策略,策展人邱誌勇表示,這種虛實整合的策展方法一方面再次讓我們意識到以生物科技藝術在當下「全球隔離」境遇的多元可能性,一方面也讓民眾有更長的時間與空間理解生物科技藝術。
保羅‧凡諾斯的作品〈Labor〉(2019-)。©Paul Vanouse
生物科技藝術浪潮在空總
談論到生物科技藝術的發展概況,邱誌勇認為,台灣在生物科技的實驗浪潮中未曾缺席,只是因為種種環境因素而難有脈絡延續,原因除了缺乏場域支持之外,也涉及時事影響大眾對於生物科技的認知與倫理。台灣發展數位藝術的浪潮可以從楊英風等人的雷射藝術算起,但是其追求的美學實踐,與2004年之後邁向互動裝置和跨領域實踐的科技藝術並不相同。這種科技藝術的參與性與表演性,也是當前的生物科技藝術在展演實踐上的方法。
邱誌勇進一步指出,在約莫2013年開始,曾經有一波如「台灣生物藝術社群」這樣的團體,介紹國外生物科技藝術創作到台灣的風潮,「然而生物科技藝術的實驗性趨勢跟傾向,往往帶有一點危險性,所以在台灣尚未有真正的發展。」但近年來許多專攻於生物藝術與推測設計的台灣創作者與設計師在國外屢獲獎項肯定,也將這些國際當前的思潮與實驗帶回台灣。如本次參與「虛幻生命」線上計畫的林沛瑩、宮保睿和顧廣毅等人都是80年代出生,並且均於國外獲得不少獎項肯定。
與早期危險性的生物藝術實驗不同,他們往往以推測設計與虛幻性作為實驗創作方法,擷取生物藝術的實驗室精神,將創作融入到對於當代人文價值的討論當中。也推動了文化機構或是學校機構接受這些前瞻性議題的創作實驗,並與產官推動生物醫學、新創科技和生物科技的產業轉型相互呼應。
圖片來源: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林軒朗攝
探索未知
從此面相來看,空總作為文化實驗場域,是生物科技藝術在台灣能以更具場域性的面相進行研究發展與教育推廣的孵化器。「虛幻生命」的策展目的之一,對大眾而言,是先以相對安全的方式,來了解生物藝術的實驗與實踐網絡與當代全球思潮之間的關係。同時也為專業知識者和有興趣的創作者們,引介國際重要的生物科技藝術創作者與他們的創作方法。而對台灣的當代文化發展而言,空總所提供的場域性也能讓這些具國際水準的台灣創作者們,透過他們的交流與創作實驗,使生物科技藝術在台灣真正發根。
「數位科技藝術,或是生物科技藝術,應該是獨立於既有藝術史框架之外的另外一條脈絡。」邱誌勇說,這些科技藝術背後所操作的語彙、媒材與藝術創作的精神性等面向,都與傳統媒材的藝術實踐脈絡有很大的差別。然而如果真要將其視為當代藝術中的脈絡的話,其表演性與展演性更貼近於表演藝術,而非視覺藝術的脈絡。如同林沛瑩的「病毒之愛」,它的表演性與參與性為的就是感受並且呈現生物科技藝術的實驗性精神。林沛瑩的晚餐實驗不只是我們所看見的那些舌尖上的病毒,從長期對於病毒的考古研究以及養菌、混和等,最後才發展成這樣的晚餐版本,透過儀式性的表演去想像人與病毒在環境中的共生關係。這種實驗性的精神來自於對未知的探索,參與者不知道吃下去之後會有甚麼樣的結果,而創作者也不知道創作的展演過程會有甚麼樣的返響。敢於探索未知,即是生物科技藝術在當代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圖/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線上計畫系列活動列表
【線上即時串流表演】
6/20(六)晚上7:30-9:00 林沛瑩 X C-LAB —《病毒之愛》晚餐表演隔離版
【思潮上線虛擬論壇】
6/23(二)晚上7:30-9:00 林沛瑩 —(總是)與病毒共存(一如往常)的當下
6/30(二)晚上8:30-10:00 保羅 ‧ 凡諾斯 — 保羅 ‧ 凡諾斯(Paul Vanouse):反還原主義
7/05(日)晚上7:30-9:00 阿恩 ‧ 亨德里克斯 (Arne Hendriks)— 八分飽:透過縮減邁向富足
7/16(四)晚上7:30-9:00 x.zip — 《煉人》實驗室表演
7/22(三)晚上7:30-9:00 賴火旺 — 訊息戰的未來模型
7/24(五)晚上7:30-9:00 黃涵榆 — 病毒、防疫與生命政治:尋求一種新的批判思維
【虛實整合的工作坊】
7/04(六)上午10:00-下午5:00 顧廣毅 X 宮保睿 — 身體改造未來想像工作坊
7/18(六)下午3:00-4:30 鄭先喻 X 吳宜曄 X 在地實驗 —身體系譜實驗室:AI文化基因辨識方案
7/26(日)下午1:30-6:30 劉以誠 X 曹存慧 — 釀紫以待工作坊
★主辦單位保有因應疫情狀況調整與變更活動之權利。
REACTIONS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第22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逆斷口》NTT x C-LAB 2023 聲響藝術節|葉于瑄、鄭道元、蕭育禮
2024-05-06|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童詠瑋2301
「2023 第一屆動畫新秀孵育計畫」成果發表會:Animation New Talent 動畫基地IP孵育首部曲
2023-12-21|撰文者: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69
C-LAB「2023玩聚場藝術節——SHOW ME A PLATE!」表演盛宴打造新「台味」,邀觀眾以多重感官吃 buffet
2023-12-05|撰文者: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827
從基因中「混」出來的藝術!生物科技藝術大展「虛幻生命」3/13開幕 重組你我的藝術基因!
2021-03-11|撰文者: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493
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 線上計畫
2020-06-16|撰文者: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060
藝術家作為技術媒介:林沛瑩的「互生」練習
2022-01-28|撰文者:陳晞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