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美術館特展現代藝術策展

集結百年失落傑作與珍貴史料:「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10/17-01/17 盛大展開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重建臺灣藝術史少女現代美術

2020-10-17|撰文者:北師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人類要能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精神上的不朽,如孔子、釋迦、基督、但丁、米開蘭基羅、拉斐爾等人,他們在肉體已消失千百年後的今天,卻能保持精神上的不死……創作的快樂實非外人所能理解……請一起踏上藝術之道,到此法喜之境來吧!」─〈出生在臺灣〉,黃土水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場。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宏錡攝影
百年前,臺灣現代美術的潮流蓬勃發展,參與創作、鑑賞美術被年輕世代視為追求現代化的一環,也是實現新時代文明社會的象徵。黃土水、陳植棋、陳澄波⋯⋯等藝術家前仆後繼,遠赴海外留學。他們燃燒生命致力創作,除了揭開臺灣現代美術的序幕外,他們竭盡心力創作的結晶,也超越時代的政治紛爭,成為臺灣的文化記憶寶庫。
然而在時光洪流的刷洗下,許多作品早已消失,甚至也因為臺灣多雨潮濕的氣候陷入保存危機。而在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的全力支持下,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顏娟英教授為首,聯合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相關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四處奔走,費心考掘這些年代久遠且散落在藝術家後代、民間、非美術館的公立機關、甚至海外的作品,並由北師美術館邀請專業修復師進行作品修復整理,使大眾有機會「再發現」臺灣美術。
以臺灣現代美術為核心出發的展覽「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於10月17日開展!展覽以六個子題分別帶出47名臺籍、日籍藝術家共74件作品,在16日的開幕式中,也特別邀請了眾多藝術家家屬、公私立收藏單位與藝文界前輩共聚一堂。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場。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宏錡攝影
1920年代,臺灣現代藝術開始蓬勃發展,然而隨著時局變遷,經過紛紛擾擾,許多藝術家一度受到限制,卻也不畏限制地持續開創出時代的樣貌。而藝術史學者們始終兢兢業業,努力地進行臺灣藝術史的研究計畫,文化部近年發展的「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則是一個重要的後援,蕭宗煌政務次長也在該日前來,特別向展覽致意。
而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的張純明董事長秉持著對於臺灣文化的關懷,更是全力支持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教授顏娟英帶領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相關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使其得以發展「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研究計畫,展覽便是奠基在如此充沛的研究能量上,方才得以開花結果。
顏娟英教授提到,研究的起始是由年輕學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蔡家丘與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邱函妮發起,他們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庫房為起點,探詢留存在公立美術館之外的藝術作品,而後研究團隊遍及各處的步伐,也成功地挖掘出許多散落民間、珍貴的文化資產。
西郷孤月《臺湾風景》1912年 膠彩、絹 42.0 x 118.0cm 松本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場。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宏錡攝影
然而,若沒有藝術家家屬與私人藏家的用心,後人也無法有機會看到如此動人的作品。展覽總策劃、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強調,美術館的工作就是和時間賽跑,不管是研究、典藏,還是修復。美術館努力地將展覽帶至眾人面前,將百年前藝術家們透過作品保留下來的不朽精神,透過藝術品傳達給時人知悉。
開幕式也特別安排藝心弦樂四重奏於黃土水《少女》胸像旁演奏與藝術家們同樣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友的鄧雨賢所創作的歌曲:〈大稻埕進行曲〉、〈滿面春風〉和〈跳舞時代〉。在悠揚的樂聲中,我們看見許多藝術家家屬面對著故人作品露出欣喜的神情。作品一絲一毫的筆觸,將藝術家當時躊躇或是喜悅種種心情封存下來,親面作品時、仿佛將當時的情緒全數召喚,引領著我們回到那個對時代滿懷熱忱,期待能以藝術改變社會的時代。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名取自黃土水1922年〈出生在臺灣〉一文,企圖展現百年來這輩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追求「精神不朽」的時代精神。「再發現」不僅指涉曾被認為佚失作品的新出土,同時也意味著對已知作品新史料的「再挖掘、再認識」,期許透過展覽讓我們能與過去對望並對話,讓文化的邊界擴展至最大程度的開放性。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場。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宏錡攝影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透過六大子題: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傳統的變革、歲月的憶念以及旅人之眼,共展出47位臺籍及日籍藝術家,74件作品。
其中也不乏許多藝術史學者一度認為已經消失,卻在因緣際會下重現的作品,如鹽月桃甫的《萌芽》。鹽月桃甫與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三人致力臺灣現代美術文化運動發展,他們推動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創立,《萌芽》即為鹽月桃甫擔任首屆臺展審查員期間,為臺展所繪製的作品。
長久以來,學者僅能藉由史料臆想,也將重現世人面前。本次展覽中,也將展出同為首屆臺展作品,曾於北師美術館「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展覽時「再發現」的石川欽一郎《河畔》。
陳進《三地門社之女》1936年 147.7X199.1cm 絹本 膠彩 福岡亞洲美術館典藏。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場。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宏錡攝影
仿佛藝術之神的眷顧,研究進行期間,團隊也意外發現了呂鐵州的巨作《鹿圖》,此件作品是擅長花鳥畫的呂鐵州罕見以鹿為主題的創作;《好日》為林之助贏得了最後一屆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總督賞的殊榮,其後甚少現世,僅以參考圖片出現於畫冊中。而臺北市太平國小也大方出借黃土水的《少女》胸像,《少女》是黃土水於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時的畢業製作,同年捐贈予母校太平國小,並在百年之後走出校門。
此外,北師美術館也特別從日本迎來三件珍貴的作品:總督上山滿之進委由陳澄波製作的《東臺灣臨海道路》,本次是睽違九十年後,首次返臺;而西鄉孤月在1912年繪製的 《臺灣風景》,是現存可知第一幅以臺灣為主題的日本畫;另外,陳進以排灣族族人為主題,入選1932年新文展的大作《三地門社之女》,也在本次展出中回到臺灣與眾人見面。
陳澄波《東臺灣臨海通路》1930年 69.5 x 130.5cm 油彩、畫布 山口縣防府市收藏。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為了更全面地呈現研究過程,北師美術館更邀請曾榮獲金鐘獎的公視「藝術很有事」團隊,經過一年多的悉心跟拍,將藝術家後代珍重保存的心路歷程和研究團隊挖掘、整理藝術史等難與外人言說的過程,以鏡頭一一紀錄下來。另外,本展也與「木漏類比」團隊合作,以復古的八釐米攝影機紀錄日本修復師森純一修復《少女》胸像的過程,透過細膩的影像及聲音處理,放大修復過程中每一個微小動作和細節,讓觀者更能親臨其境。
黃土水《少女》胸像 1920 28.0x35.0xH50.0cm 臺北市太平國小典藏。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林之助《好日》1943年 膠彩、紙 165.0x135.0cm 私人收藏。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展覽日期│2020年10月17日至2021年1月17日
展覽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展覽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藝術家|丸山晚霞、河合新藏、藤島武二、呂璧松、石川欽一郎、西鄉孤月、富田溪仙、那須雅城、小澤秋成、川島理一郎、鹽月桃甫、鄉原古統、木下靜涯、梅原龍三郎、小原整、陳澄波、黃土水、山崎省三、鮫島台器、呂鐵州、林克恭、郭柏川、廖繼春、李梅樹、顏水龍、藍蔭鼎、何德來、立石鐵臣、陳植棋、陳進、楊三郎、李澤藩、林玉山、郭雪湖、李石樵、張萬傳、陳德旺、劉啟祥、陳清汾、陳敬輝、洪瑞麟、張義雄、呂基正、鄭世璠、林之助、廖德政、蕭如松(依出生年排序)
特別邀請|藝術很有事、木漏類比
總策畫|林曼麗 
策展研究團隊|顏娟英、蔡家丘、邱函妮、黃琪惠、楊淳嫻、張閔俞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
協辦單位|山口縣立美術館、臺陽畫廊、 臺灣50美術館、學偉建築事務所 / 呂雲麟紀念美術館、李石樵美術館、 李梅樹紀念館、李澤藩美術館、防府市、 松本市美術館 、河上洲美術文物、 林之助紀念館、長流美術館 、阿波羅畫廊、南畫廊、屏東縣政府、秋惠文庫、財團法人陳進紀念文化藝術基金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寄暢園、郭雪湖基金會、福岡亞洲美術館、臺北市立太平國民小學、臺北市立太平國小校友會、臺北市立美術館(依單位首字筆畫順序排列)
合作單位|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 北投文物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贊助單位|美術館之友聯誼會
設備支援|SENNHEISER 森海塞爾
媒體協力|TAAZE讀冊生活、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典藏 ARTouch.com 、非池中藝術網、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活動協力|或者書店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及國定例假日休館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官網請點擊此處
展覽主視覺。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重建臺灣藝術史少女現代美術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13

1

2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