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術史的刻鑿 : 憶起-百歲誕辰藝術家
2021-02-24|撰文者:張家馨
「百歲誕辰藝術家」回憶的源起
乘著當代藝術的脈絡及發展,藝術作品的媒材及議題不斷地變化,隨著時間推移,前輩藝術家的作品一層層地被掩埋在當代藝術的興盛中。然而回過頭來看,許多前輩藝術家的作品不單是所謂的「藝術作品」、「油畫」、「雕塑」…等,簡單詞彙或單一語句就足以陳述取替,而今我們觀看的、理解的不只是所謂的藝術品,更能藉由作品闡明了當時的時代語彙,這些前輩藝術家們對後續當代藝術的發展,有著功不可沒的影響。
台灣藝術發展至今,有一群偉大的藝術家懷抱著台灣這塊島嶼,透過自身的藝術語言詮釋這片瑰寶,他們對台灣藝術帶來的貢獻,不僅透過藝術在國際上發揚台灣的藝術文化,更讓後輩的我們作為學習的榜樣。
1921年出生的藝術家,他們承襲的是同個時代,身負時代壓力及政治紛擾,若這幾位藝術家仍在世上繼續為藝術貢獻,今年2021年,年滿百歲。以此篇文章回憶五位(李永沱、陳錫樞、蔡瑞月、郭英男、何明績)正值百歲誕辰的台灣藝術家,替我們在台灣藝術史烙印下美好。
一、李永沱(1921年-2005年)
李永沱:「每個日子都有一個黃昏,每個人的一生也都有一個日落的時候。我希望我的畫筆能夠畫出我人生光彩燦爛的黃昏。」
以家鄉為出發點,感懷淡水美景
李永沱出身於淡水望族,淡水中學畢業後就赴日留學。由於大學念的是機械工學科,所以較無機會接觸與本科不同的產業。直到50歲,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才開始真正接觸到繪畫創作,並且開啟了他的繪畫生涯。
比起同時期真正經過科班教育的藝術家,李永沱可為典型的素人畫家。他以幾乎自學的方式完成了200多幅淡水70-80年代景色。他生活在淡水,因為家鄉美麗的景色,每天都帶給他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日夜端詳著淡水河、淡水老街、觀音山,作品充滿歷史文化和紀錄價值。
古厝與紅磚,是李永沱作品中時常出現的物件,大部份的作品都是淡水的磚、淡水的河、淡水的樹和淡水的人。出生於淡水的他,從小到大生活的範圍幾乎圍繞著淡水。
你可曾看過荷蘭的油輪出現在淡水港口? 你可曾看過一望無際全是紅磚矮房的淡水城鎮? 許多藝術家畫過淡水的景色,但唯有李永沱能以「在地人視角」描繪更多不同細節的淡水,並且在他的作品中留存了各個時期的淡水。
李永沱老師作品《淡水河出海口》, 圖/李永沱老師家人提供。©李魁炯。
李永沱老師作品《南窗外的淡水風景》, 圖/李永沱老師家人提供。©李魁炯。
李永沱老師作品《忠寮武舉人的老厝》, 圖/李永沱老師家人提供。©李魁炯。
《山水 古厝 洋樓》——李永沱畫作展2019於雲門劇場藝廊。圖/雲門基金會提供。攝影/王弼正。
初見李永沱作品,即被藝術家獨特的筆觸吸引。畫中顏色交融堆疊,呈現出自由不羈的強烈風格,沒有傳統科班的束縛,畫布對李永沱來說,就像一面巨大的白牆,恣意揮灑。作品《忠寮武舉人的老厝》,線條的呈現,仿若天空、木樹、草地,都隨風飄逸擺動。此件作品對於天空的描繪,有別其他畫作,藝術家藉由畫筆勾勒出一道道細緻的線條,在淡雅的鵝黃色及淺藍色中,使得暖陽、雲朵、天空的形體一一浮現。
二、陳錫樞(1921-1999)
生於苗栗縣通霄鎮,從小就常跟著哥哥到處寫生。故鄉通宵的山水風貌,是影響他初期繪畫生涯的重要環境。國小及國中期間成績優異,在繪畫上也有著亮眼的表現,但由於1941年民風保守,家人反對習畫之事,在父母的建議下,選擇赴日就讀名古屋藥科大學,專攻藥學,但他心中清楚知道自己喜歡的還是藝術創作。
集結藝術同好,牽起與多位藝術家的緣分
直至1946年返台自營大安藥局,並且受聘於大同高中擔任化學老師,與張萬傳、吳棟材同事,再次開啟了他的繪畫之路,也因此結識了許多藝術家好友。
1955年,與幾位藝術同好成立「星期日畫家會」,其成立宗旨希望利用工作之餘,可以在假日期間相聚一起,共同寫生、切磋畫藝,互相以及交換想法和意見,並且每年聯合發表作品一次,於1955年至1992年,共三十六場的展覽,期間從無間斷。
不畏阻礙,將生命奉獻給繪畫
在1970年時,陳錫樞退休後全心投入藝術創作,並赴歐洲、日本、東南亞、美國…等各地寫生,但就在創作能量達於顛峰之時,突然罹患中風,右手及右腳都失去行動能力。身體上的不便並沒有影響陳錫樞對藝術的喜愛,他積極復健,改用左手畫畫,並未因此減少他的創作,反而在這個時期有更多豐富的作品。
陳錫樞對藝術的熱情,不因身體的不適而澆熄,順從限有的條件,創作出更多別有以往的作品。在他心中不論是用左手或是右手創作,想要畫出的是內心的靈魂,以及源源不絕的感受,心中懷抱大自然,眼裡看見大自然的美,是別人眼裡看不見的光與景。
三、蔡瑞月(1921-2005)
「我不拒絕任何演出邀約……,累了我還是演,只因為在高中時聽過日本人譏笑在清朝封建影響下的台灣是一片舞蹈荒漠,我就下決心一定要把現代舞的種子散播到台灣,讓它生根、茁壯!」
蔡瑞月,台灣現代舞之母。出生於台南市,台南第二高等女校(今中山國中)畢業後,即前往日本學習現代舞,1945年畢業於日本石井綠舞蹈研究所。
隨著二次大戰結束,蔡瑞月搭乘載滿留學生的「大久丸號」返台,她不畏懼他人眼光,在甲板上編舞、跳舞,不放棄任何可以練習及跳舞的機會,只因在日本留學時受到日本人譏笑台灣是一片舞蹈荒漠,更加深了她想要將現代舞的種子散播到台灣。蔡瑞月回台後在台南太平境教會,有了台灣史上第一場現代舞的演出,果不其然地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 圖/取自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白色恐怖受難者
1947年與蔡瑞月詩人雷石榆結婚,卻在同年遇上228事件,以及1949年為期四十年的白色恐怖時期,當時台灣的氣氛陷入不安及緊張。1949年時,雷石榆被因政治因素被捕,不久後蔡瑞月也以「通匪」的罪名被囚禁於綠島。在獄中教獄友跳舞,在生命遇到困境之時,蔡瑞月也不忘對舞蹈的熱情。
創辦玫瑰古蹟,用舞蹈寫下台灣歷史
1953年蔡瑞月不顧情治單位的騷擾及干涉,創立了中華舞蹈社(現玫瑰古蹟), 提供年輕學子一個研習現代舞的地方。1994年,政府因為要建造捷運淡水線,強迫蔡瑞月舞蹈社拆遷。舞蹈社負責人蕭渥廷及蕭靜文兩姊妹共同發起「1994台北藝術運動」,三名舞者在颱風當天24小時高掛在15層樓高的吊車上,透過「我家在空中」的作品宣示;同一時間,四十個藝文團體、兩百位的文化工作者,共同集結於舞蹈社,展開24小時的藝術運動,以此儀式作為請願,並希望台北市政府能將坐落在這裡五十年歷史的舞蹈社,以此地擴充,成為台北藝文特區。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圖/取自 台灣藝術教育網。
有人說蔡瑞月就像「活的歷史」,在政治因素下無故被捕,每月必須到警局報到、出國表演時被限制出境、日常生活中被惡意跟蹤、在演出前夕被強行取消演出。正是因為如此,蔡瑞月的舞蹈比別人多了一份故事,透過肢體的姿態和線條,擺動一生走過的惆悵。她的舞蹈不僅講的是表演,更有著所謂的心情呢喃、悲傷、痛苦、失望以及對自由的渴望。
1994台北藝術運動,3名舞者高掛於15層樓高的吊車上, 圖/取自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四、郭英男(1921-2002)
郭英男出生於台東馬蘭部落,是一名阿美族歌手,有著渾厚的嗓音以及對於音樂的旋律特別敏感,受到民族樂家的注目。也因為他的歌聲,讓大家開始注意到原住民音樂。生活在台東的他,每天映入眼簾的都是遼闊的田間,與都市相比,少了高聳的建築大廈,成為了他練歌的好地方。郭英男在部落中擔任領唱,這時期的他開始期望能夠靠自己的歌聲,帶著阿美族的音樂走出部落,讓大家都能聽見。
郭英男&馬蘭吟唱隊Difang專輯-生命之環。圖/取自滾石唱片。
天籟歌聲翱翔國際
1989年在許常惠教授的協助下,郭英男首次代表台灣前往歐洲演唱,並與他的妻子共同領唱《老人飲酒歌》(又稱飲酒歡樂歌),獲得極佳的聲譽。
郭英男的歌聲就像大地的血流一樣,彷彿能穿透整個台灣島嶼,渾厚的聲響,吶喊著從自身流露出來的旋律。在國於國之間封閉的年代,以及歐洲國對亞洲人的歧見,卻能用歌聲站上國際,讓全世界聽見台灣。有台灣國寶歌手之稱的郭英男,他的音樂仍舊繚繞著後代世人。最近,他的歌聲也被中國藝術家劉窗使用在新作《鋰礦湖與複音孤島》中,並於2020台北雙年展中展示。
五、何明績 ( 1921-2002 )
出生於中國江蘇省江寧,1942年因中日戰爭爆發而遷往四川的國立杭州藝專就讀,專攻雕塑,接受完整的學院式訓練。1995年應黃君璧之邀,任教於台灣省立師範學院美術系(縣國立師範大學),其後在台灣各美術院校任職,協助鄭月波教授建立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雕塑組(即現今國立台灣藝術學院雕塑系前身)、繼受聘文化大學美術系、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成立,應聘擔任雕塑講師,嘉惠莘莘學子。
戰後來台藝術家,台灣雕塑藝術重要里程碑
何明績隨著戰後來台,卻將一生奉獻給台灣的雕塑藝術教育,在中國時學習傳統雕塑寫實技巧,教育下一代雕塑創作者。何明績在執教期間,總希望學生認真看待學習美術這件事。他認為,藝術家不能只是畫匠,應更加吸收文學史哲的知識,保持藝術家本身的氣質,且並非蓬頭垢面。
直到1994年,何明績辭去教職,專職創作。其作品風格講究傳統寫實的基礎,擁有扎實的雕刻技巧。其創作題材豐富,主要以中國傳統歷史或人物塑形為題材,故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人物服裝上,有較多中國服飾的細節置入。
何明積, 歸寧, 28.5x56x68cm, 雕塑、石膏。圖/取自 高雄市立美術館。
何明積, 1971, 40x32x53cm, 女孩像, 雕塑、石膏。圖/取自 高雄市立美術館。
參考資料: 雲門基金會, 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蔡瑞月維基百科, 淡水維基館, 文化部國家資料庫, 高雄市立美術館, 郭英男維基百科, 原住民族委員會, 南畫廊
REACTIONS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第16屆沙迦雙年展「承載前行」探討遷移、記憶與文化等連結,臺灣藝術家武玉玲、林安琪作品參展
2025-01-09|撰文者:沙迦藝術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22
一生書寫臺灣山川靈韻:臺灣藝術巨擘林惺嶽辭世
2025-01-08|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737
2024年國際藝術拍賣市場回顧:總體市場成績下降,卻有更多買家進場?
2025-01-08|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483
臺博館「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發表偶戲叢書揭偶戲文化面貌
2025-01-07|撰文者:文化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80
2025全球藝術展覽看些什麼?從大型個展、藝術祭到地方雙年展,推介十檔精選好展
2025-01-0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竺恩、李亦涵編輯整理1251
框內到框外的自我博弈
2025-01-07|撰文者: 楊北辰(四川美術學院專任副教授、雕塑系第四教學研究室主任)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