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乘載木工藝之夢前進-打開台灣自行車的生活工藝藍圖

工藝自行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AOI.CYCLECraftsmanship Bicycle Project

2021-03-03|撰文者: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在世界各地看似日常的自行車,背後所需要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超乎一般人想像,而近年來更因工藝的加入,讓自行車除了是兼具美學與實用性的交通工具,也逐漸成為讓人意欲收藏的工藝作品。台灣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世界自行車的主要供應端,即使在中國低價市場崛起後,仍能憑藉過往根基迅速調整市場定位並積極增進自行車製作技術,而台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稱工藝中心)」更自2017年起,注入自然材料推進、工業科技應用等跨域資源,期待能透過工藝為台灣自行車尋找更多可能性。
《Craftsmanship Bicycle Project》。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Craftsmanship Bicycle Project》,尋找工藝與設計間的平衡

「我想打造一台『歷久彌堅』的工藝自行車,讓使用者可以騎十年以上,甚至傳承五十年!」創辦人暨設計總監Ken表示。由四十年歷史的機械設計與金屬加工工廠轉型,Ken 十年前開始打造自行車的孵育基地——AOI.CYCLE。主打純手工打造的「工藝自行車」,更取得歐盟EN14764自行車安全檢測認證,讓AOI. CYCLE一路挺進東京、倫敦、米蘭各地商展,近五年又推出「電動自行車」,備受國際讚譽。他對品質毫不妥協的堅持,或許正是AOI在歐洲擄獲一批批死忠擁護者的關鍵原因。直到現在,AOI依舊每年限量一百台,一斧一鑿地雕琢出那一台台自行車界的夢幻逸品。
AOI自行車製作過程。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Craftsmanship Bicycle Project》是這次工藝中心委託的專案作品,原型來自AOI產品,無論在造型、質感、技術或行銷上,就已配合的天衣無縫。新作同時也是Ken充分掌握當地法規、文化和習慣後,持續優化產品的結果。為了呈現成品精緻的金屬質感,每個步驟都得小心呵護不鏽鋼材,同時,沿用既有航太等級焊接技術,進一步強化車體結構、捨棄成型後再烤漆收尾的常見作法,因而烙印下整齊排列的魚鱗狀焊接痕跡,成為AOI最傲人的安全印記。最後,再畫龍點睛地在人體直接接觸的把手、坐墊、配件等細節處,體貼地採納植鞣皮革工藝,裹上一層手感的溫暖。歷經千辛萬苦,一台頂真的工藝AOI自行車,才終於誕生。
AOI自行車製作過程。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Craftsmanship Bicycle Project》成品。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兼顧「美觀耐看」和「功能耐久」的工藝自行車

談到初衷,Ken強調他希望打造具有工藝價值的單車,讓AOI融入木工藝元素,這也正與工藝中心另一項重點計畫:「木竹工藝結構性技術轉化於自行車車體應用試驗」的工藝創作們理念不謀而合。
在王立揚(Steven Wang)老師指導的「木竹工藝結構性技術轉化於自行車車體應用試驗」計畫中,同樣以自行車為主要創作載體,目標在轉化傳統榫卯家工技法,以及竹管家具與木結構等相關結構性天然纖維材料之工藝技術。計畫中的其中三位工藝創作者:朱國華、許宸豪和許展維,與Ken皆不約而同對「生活工藝腳踏車」的定位有共識,也認為「觸感」的保留相當重要,讓工藝不被科技凌駕。
《Craftsmanship Bicycle Project》細節。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許宸豪和許展維認為,科技是加速、省工的工具,但是細節或銜接還是必須靠手整合,才能具有手感。像許宸豪所經營的品牌「柴屋」,經典首作《家凳》就選擇天然植鞣製牛皮覆蓋於木製椅面,展現質感更不排斥留下使用痕跡。至於許展維的品牌「少的:生活器物」,除了傳遞「少,但是更好」的理念,也重視「選擇適合的材料,保留有溫度的痕跡」。朱國華則目標兩者兼具的可行性,透過建築師本業的思考脈絡與實戰經驗,於創作過程中將科技與手感保留,目前也已成功將此思維體現,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工藝自行車。而基於同樣對質地的追求,Ken和三位創作者都相當有默契地選擇了天然護木油,確保不會過度塗裝而喪失木料原始質感。
「柴屋」創辦人許宸豪。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少的:生活器物」創辦人許展維。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建築師朱國華
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但除此之外,在造形、其他材料和工序的選擇上,似乎還需要更多溝通協調。Ken在符合「歐規標準」和「售後服務」的必要前提下,提出ㄇ型木「鑲嵌飾版」的設計雛形,以螺絲取代膠合或榫接,便於維修替換也避免行車中脫落。為了滿足「耐候性」和「可塑性」,輾轉覓得常用於日本神社中的日本櫸木的供應商和加工廠,在材質應用上以實用性為主要考量。另一方面,三位工藝創作者們過去以製作家具、家飾甚至裝置為主,在木料選擇上較不受傳統印象之限,自由度較高,如朱國華選用偏愛的胡桃木或黑檀、許展維則依照顏色深淺選擇白橡木或胡桃木。而目前木單車的初步構想,也傾向採用全木支架,甚至設計不對稱的外觀,儘管不容易,三位創作者們還是帶著喜愛工藝且期待挑戰的精神持續嘗試。
如何調和工業與工藝,同時拉近彼此的期待和想像,或將是下個階段的重要工作。不過,正如Ken在計畫中提出「自行車乘載著的是人們的夢想」一樣,或許由工藝中心開啟的跨域分工,能透過業界實際經驗與工藝家的創作思維,也將有機會乘載著臺灣工藝的夢,邁向國際。
謝青葑
畢業於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現為AOI.CYCLE創辦人暨設計總監。高雄岡山的家族事業長期配合漢翔航空開發航太相關設備,從小接觸製圖設計與機械加工。2010年大學畢業後,即返回故鄉著手創立AOI.CYCLE,將「生活工藝腳踏車」的概念付諸實行,十年來陸續透過東京、倫敦、米蘭等國際商展成功進軍國際自行車市場。
AOI.CYCLE創辦人暨設計總監 謝青葑。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朱國華
二十年建築師經歷,921地震後於南投成立事務所,從事農村聚落重建及都市集合住宅更新重建等規劃設計。2005年開始重拾木工興趣,並師事國家級木工藝家黃俊傑。代表作品有《恆-凳》、《甘樂》、《In-between》等。
建築師朱國華。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許宸豪
「柴屋」創辦人。擅長結合「皮革」與「木作」工藝,大膽將皮革手工縫入木材之中,透過皮革襯托木材堅硬、藉由木材凸顯皮革韌性,藉此重新定義工藝家具的樣貌。代表作品《家凳》,曾於2016年連續獲得金點設計獎、聯合文創設計獎概念設計組金獎肯定。今年更發表《弧》等作品,導入參數式設計。
「柴屋」創辦人 許宸豪。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許展維
「少的」創辦人,以木材製作器皿和餐具為主,用天然生漆和自製蜂蠟做為表面的塗裝,不做多餘的裝飾,呈現材料最真實的味道,不再著重於創造了什麼,而是選擇保留了什麼。代表作品有《Zero燈》、《Gray》等。
「少的:生活器物」創辦人 許展維。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線上展間Digital Showroom

工藝自行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AOI.CYCLECraftsmanship Bicycle Project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綻放榮光─全城動起來‧藝起來應援》藝術計畫盛大啟動

2024-11-05|撰文者: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