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北雙年展圓滿閉幕,下屆將於2023年登場
2021-03-16|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2020台北雙年展學校團體導覽,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之第12屆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於上週末閉幕,展覽自2020年11月開展以來吸引將近15萬名訪客入場參與,團體導覽預約踴躍,在全球各大藝文館深受疫情影響的景況下,更顯難能可貴。因應疫情,本屆特別加強數位內容與社群經營,多方提供國內外群眾遠端參與的管道,獲得大量關注,線上互動數亦較往屆大幅成長,如主題網站瀏覽量較上屆提升20%。而延續上屆雙年展以策展觀點帶動廣泛議題關注的動能,本屆展期間藝術、科學、生態、歷史等不同面向的討論持續生發,相關報導陸續在不同專業領域媒體見刊。
參與「儲回大地的藝術」工作坊的藝文機構和藝術工作者共同發表並簽署集體宣言。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回顧第12屆雙年展,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將北美館描摹為「星象廳」,以不同特性的星球象徵人們對地球現況認知的分歧,藉此對當前持續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和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提出詰問。展覽連結不同領域、關注科技爭議的專業人士及藝術家,企圖引領觀者在各種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中做出評判及抉擇之外,更能多向審視不同價值體系如何相連動與抗衡,進一步尋找可行的協商道路,與地球重新建立關係。由臺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策劃的公眾計畫則將展覽核心概念落實為行動方案,藉由「協商劇場」、寫作工作坊、徒步工作營等跨學科活動,將藝術拓延至實驗場域以回應在地情境與知識,不斷激發參與者在日常生活中力行微型革命的動能。
「通往世界的獸徑:潛行工作營」路徑1:「萬物夜談-川流治理術」,鄒族獵人安孝明引路上山。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為策動國內年輕世代的參與,北美館與教育部合作「文化輕旅行」計畫,同時借助展覽主力贊助夥伴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多年來厚植的藝術教育能量,邀請多所偏鄉國中小學子參觀展覽。北美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更是首度推出回應台北雙年展主題的衛星計畫,於12月呈獻「第11號衛星—牠它星球」,培養孩童對環境議題的意識與關心。此外,本屆積極倡議藝文界響應,舉辦「儲回大地的藝術」研討會暨工作坊,邀集台北當代藝術館、視盟福利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等藝術機構、藝術家個人及團隊參與,透過對自身碳足跡進行估算、分析問題,且研擬改善策略和可能方案,共同採取實質行動以期逐步修復地方生態系統。
「通往世界的獸徑:潛行工作營」路徑2:「山居過去未來式」,布農族人胡榮茂(Dahu Takishusungan)描述以前部落所在地的環境與生活。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在瑞士盧瑪基金會(LUMA Foundation)贊助下,本屆雙年展北美館更首次與國際知名藝文媒體E-flux聯合製作中英文線上特刊,這也是該專刊第一次以繁體中文發行。撰稿人包含多國著名學者與研究人員,如比利時科學哲學家伊莎貝爾.斯丹格絲(Isabelle Stengers);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君玫;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許煜(Yuk Hui);巴西人類學家艾督瓦多.維威洛斯.德卡斯特羅(Eduardo Viveiros de Castro)及哲學家黛博拉.達諾夫斯基(Déborah Danowski)等,分別從各研究領域深化展覽的論述與延伸討論。
「通往世界的獸徑:潛行工作營」路徑3:「冰河孓遺生物,翻轉東西流域身世」,海洋生物學家方力行引導參與者觀察溪流裡的微小生物。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以2018與2020連續兩屆台北雙年展,針對當代迫切且公眾關心的生態議題展開深度討論:從處理人與非人的對立與折衝關係,並強化美術館作為生態系的關鍵機制;以至於更進一步實踐藝術機構的進取作為,以協商技術的實際演練、跨領域的知識生產與參與,召喚大眾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可能路徑,積極運作藝術雙年展的社會能動性。館方預告,由於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受疫情影響推延至2022年,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將順延於2023年舉辦。
「通往世界的獸徑:潛行工作營」路徑3:「冰河孓遺生物,翻轉東西流域身世」,海洋生物學家方力行帶領參觀台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特別回顧:
線上展廳以及展覽相關影片 連結
E-flux英文線上特刊 連結
台北雙年展
「協商劇場:治理助孕科技」。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台北雙年展為臺北市立美術館策辦之旗艦展覽,自1998年創辦以來致力推動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並透過多元文化觀點串聯臺北與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的連結網絡,成為促進海內外文化交流的驅動力。台北雙年展藉由多向溝通的展覽平台與對話機制,積極參與國際藝術社群、引領論述,並回應當代議題,涵括全球視野及區域獨特性。
臺北市立美術館
「月亮鹽巴:科幻寫作工作坊」。參與者進行投影影像創作並朗讀分享寫作練習成果。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是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1983年為回應當時方興未艾的現代藝術運動而成立。美術館建築樓層面積超過20,000平方公尺,其中11,741平方公尺為展演空間。自開館以來,即肩負推動臺灣現代藝術的保存、研究、發展與普及之使命,並在全球當代藝術崛起的背景下致力於文化生產。臺北市立美術館自1995年起負責策劃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並於1998年開始策辦台北雙年展,邀請國內外著名策展人及藝術家參與合作。www.tfam.museum
策展人
「協商劇場:核廢的未知數」。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1947年生於法國博訥(Beaune)。現為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 Paris)政治藝術學程(the Program in Political Arts, SPEAP)及媒體實驗室(Médialab)榮譽教授。自2018年1月至今常駐德國卡斯魯爾(Karlsruhe),分別於ZKM媒體藝術中心(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a, ZKM)擔任為期兩年的訪問學者,並於卡斯魯爾藝術設計大學(Karlsruhe University of Arts and Design, HfG)擔任教授。拉圖同時身任多所學術機構學者身分並擁有六個榮譽博士學位,另於2013年榮獲挪威霍爾堡獎(Holberg Prize)。曾撰著主編書籍20餘本、正式出版文章超過150篇。拉圖曾策畫重要國際展覽包含:2002年與彼得.韋伯(Peter Weibel)共同策劃「打破偶像:科學、宗教和藝術的圖像的製造與摧毀」(Iconoclash: Beyond the Image Wars in Science, Religion and Art),2005年獨立策劃「讓物件公共化:民主的氛圍」(Making Things Public: Atmosphere of Democracy),以及2016年「重置現代性!」(Reset Modernity!)。三個展覽的專書由MIT Press出版。日前策劃ZKM中心當期展覽「臨界區:地球政治的觀測站」(Critical Zones, Observatory for Earthly Politics)。
【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
獨立策展人,現居亞爾(Arles)。具視覺藝術與藝術史研究背景,曾多次參與以生態型變(ecological mutation)為題的跨領域計畫。圭納已數度與拉圖合作國際策展,如2016年ZKM中心「重置現代性!」(Reset Modernity!);以及隨後該計畫以工作坊形式於另外兩地的延伸,包含於中國策劃執行「重置現代性!上海站」(Reset Modernity! Shanghai Perspective)作為2016「Shanghai Project | 上海種子」的子計畫;以及與伊朗佩吉曼基金會(Pejman Foundation)的雷札.黑里(Reza Haeri)、德黑蘭大學科技史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History of Science of Tehran University)共同發展的系列計畫「重置現代性!德黑蘭站」(Reset Modernity! Tehran Perspective)。日前協同策劃ZKM中心當期展覽「臨界區:地球政治的觀測站」(Critical Zones, Observatory for Earthly Politics)。
【林怡華】
擅長跳脫常規展域,進行跨文化領域的實驗性操演,關注藝術的在地實踐,延展藝術能動性與作用力。近期策展包含2017年映像節「破壞控制」、2018年「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畫、2019年北埔藝術小鎮「未來的昔日」、2019年「池田亮司個展」(共同策展人蕭淑文)、2020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共同策展人游崴)。現任山冶計畫藝術總監。
「國家所在的遺人遺事」走讀活動。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財團法人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於1996年成立,早年營運表演場館「新舞臺」為城市留下珍貴的文化記憶,締造企業與藝文結合的典範;近年延伸扶植藝文的觸角,帶動國內外藝文交流,更將「藝文公益」加乘「社會關懷」,讓藝術資源跨越城鄉,打造人人可以親近藝文的分享平臺。基金會肯定台北雙年展作為臺灣與國際藝術社群交流之重要盛事,以及其主題與內容對社會之正向影響力,挹注資源大力支持,為本展的主力贊助。
盧瑪基金會(Luma Foundation)
盧瑪基金會由瑪雅•霍夫曼(Maja Hoffmann)於2004年在瑞士成立,其宗旨為支持以視覺和表演藝術、攝影、出版、紀錄片製作等領域為志業的藝術家、行動者及組織。盧瑪基金會製作並支持致力於推廣環境議題、人權、教育與文化且具有挑戰性的藝術計畫。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找到你的路 — 尋往「飛地」的旅程
2024-11-20|撰文者:洪培馨1425
北美館2024TFAM年度個展:倪祥、陳以書、徐瑞憲、蔡咅璟揭示社會與歷史的多重面貌
2024-07-26|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979
納入永續減碳思考,北美館「第12屆X-site計畫」徵件開跑 即日起至9月23日截止
2024-07-22|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999
北美館攜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2020台北雙年展」今年11月於法國展出
2021-09-10|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361
兒藝中心「第11號衛星─牠它星球」穿透人類的慣常視角,探索你我之間的牠它星球
2020-12-30|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421
「小世界」圓滿閉幕,北美館公布第14屆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2024-03-2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