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在文化實驗機構下的媒體、藝術與未來:專訪2021「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策展人吳達坤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吳達坤蔡宏賢

2021-10-29|撰文者:張家馨│編輯整理:陳晞

我們如何想像未來、又如何從技術與文本中推測未來,是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下簡稱C-LAB)的年度大展─2021「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以新媒體藝術及科技藝術作為方法與視角,回看科技快速發展之下的未來如何被想像、被實踐,而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和距離又會是甚麼?
〈幻境副本〉,陳湘馥,2021。圖 / C-LAB提供。攝影 / 呂國瑋。
《戰鬥之城三部曲》,張立人,錄像,電子書,模型物件,2010-2021。圖 / C-LAB提供。攝影 / 呂國瑋。

C-LAB不僅僅是作為保存其區域內的歷史建物,更是包容著所有實驗性質的文化藝術活動。文化部委託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執行與管理所有場內的展演及活動計畫,並提供軟硬體設備支持文化藝術工作者,包含CREATORS計畫、臺灣聲響實驗室、FUTURE VISION 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等。本次的未來媒體藝術節,幾乎可說是結合上述機構計畫實踐的里程碑。所有的種種皆存在著彈性與包容的實驗性質,期待在此基地激盪出新的可能。
未來媒體藝術節與一般的藝術節不同,它除了展示作品之外,亦存在著研究性質。在策展過程中,身為機構策展人的吳達坤思考著一種以中心或機構的體制,進一步將未來媒體藝術節可以更立體地架構出一座探討「未來、媒體與藝術」三者交織的議題平臺。而在臺灣尚未有類似的機制出現,藝術節本身它將如何延續,並非止於本次藝術節的展演中,亦是策展人在展覽策劃上著重的重點之一。

一場神秘的「未來展」

藤子・F・不二雄經典的科幻連載漫畫《哆啦A夢》,屬於大家童年的回憶。作者在這當中大膽預測22世紀的發展與容貌,看似不可能的神秘道具,如今彷彿正一件件實現,在科技的進步下,還有什麼是不可能呢?
「若說COVID-19為全球迎來真正屬於二十一世紀的第一起事件,或許人類也正迎向新的科技奇點(Singularity)爆炸轉變。」策展人吳達坤說,我們現在無時刻不是被手機控制著,一台小小的裝置卻容納電話接聽、上網、社交、購物、查資料,包含隱私,所有生活上的種種大小事,而AI人工智慧的進步,則是漸漸地入侵藝術創作的稀缺性; NFT的興起,挑戰著傳統藝術創作媒材的價值與定位——我們是否正瀕臨著臨界點?
「未來」這個詞彙不斷地在本次的藝術節中回應與碰撞,而策展團隊即以此作為展覽的總體概念,藉著參展藝術家的創作,能夠看見過去科技在藝術展演上的應用、以未來議題論述的作品,或者現下熱門的新媒體技術等。科技的進步即是未來22世紀、23世紀的容貌象徵,那麼未來的科技又將會是如何?未來媒體藝術節在未來又將會如何發展?富滿小叮噹式的劇情,都將在本次的未來媒體藝術節中一一發生。
在藤子・F・不二雄經典的科幻連載漫畫《哆啦A夢》中曾出現攜帶型電視,動畫中的人物可以隨處上課,有如現在的遠距教學。圖/取自網路。

更立體的藝術節

由客座策展人蔡宏賢與C-LAB資深策展人吳達坤共同策劃的2021「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共分為三個區塊去探討:線上、線下、實體。線上與線下共乘的形式,因著疫情的侵入,而儼然成為一種新型態的展覽方式。吳達坤表示,作品與空間場域在展覽中的對應關係,一向是創作及佈展上的重點考量。然而這次藝術節的參展藝術家們,不僅需要克服作品在場域與軟硬體的考驗,「更需要思考的是當作品或表演脫離展覽場域外之後,在無形又虛擬的網際網路上,該如何重新建構作品的展呈形式,並將資訊清楚明瞭地傳達給觀眾。」
「一個藝術節不該只有展覽本身,所以我們策劃了很多講座和工作坊。這樣一來不只是藝術家單方面告訴你我的作品在做什麼。」吳達坤說,策展團隊在展期間精心規劃不間斷的工作坊及講座。這些提供給公眾參與的活動內容,像是以一種對臺灣過去至近年在科技藝術與技術發展的累進式梳理。這是臺灣各大藝術節中較少見的策劃方向。沒有前例可供參考,同樣具有實驗的意味,並且做為一種朝向研究中心的建構與扎根。
回到命題本身,「未來媒體藝術節」當中的未來,不僅是回應科技與新媒體的蓬勃發展,更有著探測未來、預知未來、理解未來等,並且以未來視為一種學科(註1)做為探討。換而言之,在這諾大的未來世界中,它擁有一百種、一千種的可能,除了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的探究,講座探討的議題和工作坊的活動,有如一種補充說明其展覽命題背後可能的內容,或者是在未來世界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以一種更立體的方式勾勒展覽命題。
未來媒體藝術節 展場入口。圖 / C-LAB提供。攝影 / 呂國瑋。
FUTURE VISION LAB放映現場。圖 / C-LAB提供。攝影 / 呂國瑋。

科技做為共通語言

在本次的展覽中,囊括國內外23組藝術團隊。有趣的是,在不同文化底蘊下,科技彷彿做為一種共通語言,在不同地域之間平行串流著。藝術家共同探討著科技在人類世界的更迭與發展,並以不同的容貌入侵著我們的生活。像是近年來受到熱門關注的深偽技術(Deep fake)、AI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與數位霸權的探討運用等。
舉例來說,美國藝術家Bill POSTERS和Daniel HOWE作品〈太數據:名人臉〉,以大家耳熟能詳的公眾人物,像是Facebook創辦人馬克·佐伯格、美國名媛金·卡戴珊、知名電影演員摩根·費里曼、美國前總統唐納·川普等多位名人的影像,以AI人工智慧生成其人物影像及深度偽造的獨白,使觀眾及媒體混淆在真與假之間,以回應現今社會中假消息的氾濫;俄羅斯藝術團體AES+F的錄像作品〈顛倒世界〉,透過影像合成將動物混種混種、並反轉警察成為小偷、乞丐變富人等之間的相異身份打造一個虛幻荒誕的矛盾場景,推測一種未來世界的景況。
〈太數據:名人臉〉,比爾.波斯特 、丹尼爾.豪/2020。圖 / C-LAB提供。攝影 / 呂國瑋。
〈顛倒世界Inverso Mundus〉,AES+F,2015。圖 / C-LAB提供。攝影 / 呂國瑋。
科幻敘事也是展覽中多位藝術家的呈現手法,諸如張立人的〈戰鬥之城三部曲〉、陸明龍的〈愛道〉、〈中華未來主義(公元1839-2046年)〉、黃裕雄的〈編碼/ 解碼〉皆以AI機器學習後的社會樣貌來預示人類未來的生活,以平行時空的敘事提出科技倫理的哲學思辨。
數位訊息的傳遞方式,讓人類可以透過電子螢幕與移動載具與他人相互溝通,由台灣藝術家蘇郁心與澳洲編舞家安琪拉・戈歐共同合作的〈潮汐演變〉,想像雪梨歌劇院成為漂浮水面的數據中心,匯集眾多海底電纜,把圖像、身體、數據與思想輸出成潮汐與光纖,重新定義疫情下的世界。倍帝愛波的〈讓未來衝撞,讓數據狂舞吧!〉由三段彼此連貫的影像作品組成。以網路社群媒體中的素人,重組扮演未來人的經歷,AI人魚穿梭迷因與數據的噪訊時空,共構成賽博龐克的科幻語境。河床劇團帶來〈事物的重量〉將人類對於飛行與太空探索的未知渴望轉譯為影像空間裝置,重新勾勒出未來科幻場景。
〈中華未來主義(公元1839年—2046年)〉,陸明龍,2016。圖 / C-LAB提供。攝影 / 呂國瑋。
《編碼/解碼》,黃裕雄,2019-2021。圖 / C-LAB提供。攝影 / 呂國瑋。
〈潮汐演變〉,蘇郁心,2021。圖 / C-LAB提供。攝影 / 呂國瑋。
《事物的重量》,河床劇團、郭文泰、江克文,2021。圖 / C-LAB提供。攝影 / 呂國瑋。

而近年來在台灣新媒體藝術中的佼佼者:許家維、張碩尹、鄭先喻等人共同製作回望歷史的作品〈等晶播種〉(2021),則以臺灣蔗糖為題引,延伸布袋戲、實驗音樂、糖晶3D列印科技與機械手臂等,在這複雜又彼此關聯的網格中,梳理虎尾糖廠──這個至今仍在運轉的糖廠,與日本門司港在糖業中折射出的百年歷史。
除此之外,去年C-LAB成立的科技媒體實驗平台展演計畫「FUTURE VISION LAB」,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合作,打造直徑12公尺的戶外穹頂構築 (DOME) 展演空間,在本次的藝術節首次以徵件、邀請並行的方式,徵選出國內外新銳數位媒體創作者,將不同面向的創作議題、視域形式的開拓,共同在這個沉浸式影音空間中發生。
〈等晶播種〉,許家維、張碩尹、鄭先喻,2021。圖 / C-LAB提供。攝影 / 呂國瑋。
FUTURE VISION LAB「DOME」外觀照。圖/C-LAB提供。
蔡奇宏、柯智豪自製節目《Re-Generative:: update() 》。圖/C-LAB 提供

想像一種科技藝術方法學

倘若未來學能夠做為一門學科,探討未知且不斷遷移的世界,科技藝術是否同樣能做為一種方法學?
科技的進步雖然帶來便利的生活,但它的副作用有目共睹。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樣挑戰著當代藝術家在創作上的技巧應用,以及人類社會如何內化「快科技」在世界中的蔓延與擴張。
「整場展覽是否能夠成為一門方法學?」吳達坤藉由策展進一步提問,他說這次的藝術節包含C-LAB的所有計畫都存在著某種實驗性質,策展團隊嘗試將整個展覽視為一種方法學,他們預設未來若有團隊想要舉辦類似的展覽,或許這次的未來媒體藝術節能夠提供他們一個很好的範例;又再者,在C-LAB機構下承辦的科技藝術活動及實驗平台,漸漸地形成一個專門的研究中心,科技藝術方法學的提問或許便逐漸成形。

「如果科技藝術真的能以一個方法學、一個學科來實踐,或許能夠有更多實驗的可能去打開科技與藝術創作的交互平台。」

在臺灣無太多前例參考的情況下,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成功的囊括學術性、實驗性、民眾體驗的工作坊以及周邊相關講座,組織一個更深入探討新媒體與科技藝術的臨時性開放平臺。縱觀本次的展覽命題、探討議題、實驗性質等,策展團隊以一種有趣卻又縝密的方式想像一場結合新媒體、科技與藝術的展覽,提供觀者更加彈性和包容的觀看形式。
我們或許可將未來媒體藝術節對軟硬體設備的研究發展,以及新媒體藝術的策展方法,視為一個探索科技應用藝術、藝術進入科技的試金石。若將一參考數據與研究資料成為一門學科,並從中規範科技在藝術上的應用,其臨界點是否將往後一些?它作為一種「推測未來」的試問,正奠定一個令人期待的基礎。
《讓未來衝撞,讓數據狂舞吧!》,倍帝愛波,2020-2021。圖 / C-LAB提供。
《蜜糖足》,Battles,2020。圖 / C-LAB提供。

註1: 1943年,德國學者奧伊普・弗萊西泰姆(Ossip K. FLECHTHEIM)提出未來學(Futurology)作為一門學科,綜合性地探討人們的未來趨勢、可能圖景、面臨的挑戰、應當採取的對策等內容。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 展覽資訊

展期|2021.10.08(五)— 2021.11.28(日)
時間|11:00-18: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參展藝術家 |許家維&張碩尹&鄭先喻、AES+F、河床劇團 & Craig QUINTERO & Carl JOHNSON、鄭宜蘋、Battles、Lawrence LEK、陳湘馥、蘇郁心 & Angela GOH、張立人、文敬媛 & 全濬晧、黃裕雄、onformative、鍾緯正、Michael BURK & Ann-Katrin KRENZ、Ralf BAECKER、Kiel D. MUTSCHELKNAUS、Tactical Tech、Bill POSTERS & Daniel HOWE、施懿珊、田子平 & 麥藍提亞Mailantia舞團、NANONANO、張碩尹、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 C-LAB 未來媒體藝術節
策展人|蔡宏賢、吳達坤
FUTURE VISION LAB計畫主持人|蔡奇宏
欲知展訊詳情請至官方網站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合作單位 |
AND臺灣藝術與科技中心
Dimension Plus
香港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文化部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
上銀科技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
贊助單位|
義丞有限公司
奧圖碼科技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年度大展「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主視覺。圖 / C-LAB提供。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吳達坤蔡宏賢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1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

一年一度的CREATORS開放工作室首次轉戰線上平台 推出復古科幻風格的CREATORS太空站

2021-08-20|撰文者: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