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策展時事觀點

另類空間與地方的聯盟、交往與存在性焦慮 ─ 記「共感未來:藝術在社會中實踐的觀察筆記」

共感未來台灣當代一年展另類空間地方創生聯盟

2021-11-10|撰文者:陳晞

2021「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特別安排2場國際交流座談線上活動,透過「Art On Air藝術放送中」Facebook粉絲專頁直播,邀請不分國籍的觀眾,跨越空間與時間的距離,聆聽國內外藝術機構/團體以「共感未來」為題,在「藝術在社會中實踐的觀察筆記」及「藝術與土地的那些事」兩場不同子題的分享中展開對話。
在「藝術在社會中實踐的觀察筆記」中,來自烏克蘭基輔的另類組織「Open Place」,以跨領域、跨學科的計畫,連結不同的社區與民眾;來自孟加拉達卡的「Britto Arts Trust」,提出各式與社區合作的藝術創作計畫;高雄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則持續實踐促進公民素養、推動跨域之公民論壇;彰化的「instant 42」則以「家」+「藝術空間」為概念,結合在地環境深耕藝術教育。
四個單位透過藝術以各自的方式與社區人民建立關係與群眾互動,而就四個單位的觀察,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或過往的成果,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或變化為何、從何得知?這些事情是否確實幫助藝術進入日常生活,甚至有機會解決社會問題、改變社會對藝術的既定看法?
──「共感未來:藝術在社會中實踐的觀察筆記」線上座談活動介紹

當我們在思考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時,首先就已經認定了藝術與社會之間具有某些隔閡。這些隔閡可能是來自於藝術鑑賞內涵的菁英文化因子,又或者是美術館機制搭建起來的殿堂力場。如果沒有藝術,我們也可以活得很好,那為什麼還需要思考生活中有沒有藝術呢?是以地方包圍中央的策略,擾動既有藝術機制?又或者是某種自我修正的文化反堵 ( Culture Jamming ) ?這可能是許多深具在地認同、為了藝術為了愛的另類空間 ( Alternative space ) 一直面對的存在性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當這個地方其實並不被當前的藝術界需要,也不需要藝術時,又如何讓藝術成為一種「___」(自行填入空格) 的方法,又如何將「___」成為一種藝術方法 ? 
自2018年開始,視盟連續兩年透過「西亞南亞交流計畫」,邀請來自西亞、南亞國際當代藝術空間,將既有國際事務交流合作平台延伸落實至東亞以外的亞洲地區,梳理並逐步建置西亞、南亞當代藝術空間名單,並邀請受邀單位參與「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展出。
今年西亞南亞交流計畫因疫情影響改為線上進行,計畫以「2021亞洲當代藝術共策計畫」為名,受邀參與的4家國際藝術單位,包含Britto Arts Trust(達卡.孟加拉)、Center of Contemporary Art–Tbilisi(提比里斯.喬治亞)、Mahal Art Space(丹吉爾.摩洛哥)以及Open Place(基輔.烏克蘭),將於虛擬展間與11家國內藝術單位聯合呈現其計畫、展出或作品。在上半場的論壇中,Open Place 代表 Yulia Kostereva、Britto Arts Trust 代表 Shimul Saha、新浜碼頭藝術空間代表邱俊達,以及 instant 42 代表葉育君,分別提出了他們各自在當前時代思考、實踐的交往方法。

Open Place │Yulia Kostereva : 為了創造良好的相互影響

坐落於烏克蘭基輔的民間另類組織 Open Place 的駐村合作版圖。圖/取自Open Place網站
如果你總是關心國際時事,那麼相信你一定聽過部份國際媒體將 2010 年烏克蘭總統選舉視為「第二次冷戰」的起始點之一。極其複雜的政治意識形態(政黨政治、宗教政治、左右派與種族政治)分立作為此地的社會日常,使坐落於烏克蘭基輔的民間另類組織 Open Place 思考的社會交往不同於臺灣。他們有著其他與社會交往的問題要面對。
為了建立多元的交往關係,Open Place 針對不同的受眾,規劃了公開與非公開的工作坊與計劃。創辦人 Yulia Kostereva 在線上座談中說,有些非公開活動是為了提供當代藝術家與不同的官方或私人組織交流,而針對不同民眾規劃的公開活動,或是藝術家根據不同地方的文化舉辦的交流活動,都能讓組織可以審視民間機構如何透過非營利的藝術計劃充實藝術發展,而藝術家與在地居民又如何彼此相互影響。
「影響是雙向的,」 Yulia Kostereva 說,在藝術家、當地居民還有 Open Place 之間 ,總是企圖產生多方雙向的影響,對於所有社群與組織的參與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們透過不同的合作緊密連結,才能繼續創造良好的相互影響。」
【延伸閱讀│重新連線中的藝術世界 2021:藝術進駐與行動如何在「全球災難共同體」中找尋新可能?
「共感未來:藝術在社會中實踐的觀察筆記」影像。圖/截自線上座談影像

Britto Arts Trust|Shimul Saha :向村落學習

Britto Arts Trust, Rongbaaz, Contemporary artists in collaboration with Rickshaw and Cinema Banner painters, Britto Space, Dhaka, 2020, Photo: Mohosin Kabir Himalay
Britto Arts Trust 總部設在孟加拉的首都達卡,並在孟加拉各地廣泛設立開展計劃的據點。該機構透過探索缺失的歷史、文化和社區並與不同的合作,進一步從孟加拉動盪的社會政治環境中,保育在地的藝術與文化。Britto Arts Trust 曾在2010年組織了首次的威尼斯雙年展孟加拉國家館,在明年也將參加第十五屆卡瑟爾文件展 ( Documenta 15 )。在他們眾多計劃的目的之一,即是藉由國際藝術家的創作計畫與實驗性作品作為一種替代的學習機制,以因應當地缺乏的教育環境。他們藉由提供教育資源、田調文史建檔,以及協助地方舉辦傳統文化活動,建立社會對他們的認同、需求與信心──向村落學習。 
「每一個村莊都有不同的樣貌,我們主要想要找的是與我們生活文化不太一樣的原住民村落。他們生活型態、服裝與文化都不同,這是我們想要學習的。」Shimul Saha 表示,在諸多的工作坊、駐村、以社群為主的藝術計劃、展覽與出版計劃中,最重要的是機構對於書目的編撰,以及收集傳統藝術文化的相關資料。在社區藝術計劃中,機構會與藝術家共同生活在不同的村落,位藝術家提供生活所需,也嘗試與在地居民一起創作。
有時,藝術創作是從當地的傳統文化節慶中,讓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產生對話。Saha 以一個村莊中的潑水節為例子。Britto 的工作人員與藝術家一同為村莊的潑水節舉辦了一個以當代藝術為形式的活動,結合當地為期七天的潑水節習俗,「這對他們來說有很重要的宗教意涵,在七天的過程中,藝術家也現地製作了環境藝術,在活動結束之後也被保留下來。」
「共感未來:藝術在社會中實踐的觀察筆記」影像。圖/截自線上座談影像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邱俊達:社區的陪伴者聯盟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近期重新出刊的獨立刊物《新浜熱》。圖/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提供
作為一間自90年代延續至今的老牌另類空間,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參與了高雄當代藝術的發展至今,其面對到關於因應環境轉型的挑戰,幾乎可說是所有臺灣另類空間在一定階段時的縮影。特別是有著在資源上強幹弱枝、有著獨特藝文環境現況的高雄,另類空間必須要有更具聯盟思維的交往狀態。
邱俊達表示,新浜在今年五月時也曾因為疫情停擺。當他注意到那個時候同樣位在鹽埕區的國立中山大學展開對於在地受疫情影響狀況的調查時,便看到了一種陪伴的方法。從以前的組織者以自身對於藝術的認識論,試圖藉著藝術空間牽引地方的藝文環境發展。如今則為了作為一個社區的陪伴者,再從陪伴者的角度思考藝術,是新浜之所以需要擴展合作聯盟的動機之一。今年4-5月由中山大學主辦、由新浜碼頭藝術空間、貓手日文二手藝術書店、廢墟Bar協辦的「再社區—過渡.聚合.創生」,即是近期一個重要的案例與里程碑。
「到底當代藝術在交往關係的建立跟陪伴等事情上,扮演的角色是甚麼?」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檢討當下的生活狀態。 「剛好這也遇上了這幾年間高等教育的系統在轉變,使得CSR ( 企業社會責任 )、USR ( 大學社會責任 ) 有更多與藝術行動、文化行動連結再一起的可能。」邱俊達說,藝術團體勢單力薄、無法做到的,可以運用這樣的趨勢去開展資源。「在這個趨勢裡面,大學是重要的助力。」 
「共感未來:藝術在社會中實踐的觀察筆記」影像。圖/截自線上座談影像

instant 42│葉育君:打造使藝術可以移居的環境

instant 42 主辦的「2021卦山力藝術祭」今年也提出以彰化故事為文本的繪本募資計劃,並且在募資網站中成功達標。圖/取自2021卦山力藝術祭粉專
「本來以為在兩年就待不下去了,但四年來,每一年都開啟更積極的想像!」葉育君細數四年前 instant 42 從大台北地區搬移到彰化市至今的藝文環境變化。從本來只有一個藝文空間,沒有任何藝術節發生,到現在已經增加到五間藝術空間、三個民間辦理的藝術季,並且首次出現官方舉辦的「藝遊卦山-2021彰化國際藝術節」。短短四年,明顯可以看見由民間影響官方的藝文能量正在持續發酵。
與返鄉青年與文化職人合作,幫助彼此,是 instant 42 在彰化的日常。除此之外,為了能讓不同地區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有效串接,空間也與地方文史團隊進一步著手進行資料庫的建置。
「為了讓來自各地的人們可以更有系統地了解關於彰化的檔案資料,我們在準備架設數位資料庫,像是民間版的地方記憶資料庫。」「除此之外,還有專案人力資源的培養,希望在未來,彰化可以成為一個能讓跟我一樣的文化分子或藝術人可以移居的地方。」
可以移居,代表著他不只有基本的生活機能,還有娛樂與心靈層面的機能,身在這座外移人口位居臺灣前三名的城市,葉育君希冀藉由藝術創生建立彰化人的自信心,也希望能吸引到更多人進來。「彰化是外移人口前三名的城市,我希望能透過這樣的創生改變現況。」「這幾年其實對這座城市越來越樂觀。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希望大家有機會認識這個城市,並且駐留於此。」
「共感未來:藝術在社會中實踐的觀察筆記」線上座談連結
「共感未來:藝術在社會中實踐的觀察筆記」影像。圖/截自線上座談影像

共感未來台灣當代一年展另類空間地方創生聯盟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