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4|撰文者:臺大藝文中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臺大學生創作展「白日夢百科全書Vol.2:突崩」,由人嶼總監劉辰岫擔任顧問指導、臺大學生組成創作團隊,以多樣的媒材、形式呈現他們自生活、社會、乃至於網路世界中所發現的突崩現象。
白日夢百科全書 Vol.2 突崩——臺大學生徵件成果發表
【展覽】
日期:2021.12.26~2022.1.12 (12.31~1.2休展)
時間:11:00~18:00
【演出】
日期:2022.1.15(六) ~2022.1.16(日)
時間:1/15(六)19:00,1/16(日) 14:00
主辦單位/臺大藝文中心
地點/雅頌坊 (臺灣大學校總區內)
Google Map:https://goo.gl/maps/ZZf2Zz8CSoe3W3Ta6
藝文中心網站:https://reurl.cc/gzVa57
展覽為自由入場,演出則須事先線上報名,詳見藝文中心網站
運用藝術開放、寬廣的特質,邀請學生嘗試一件從未想過的事
2020年開始,負責統籌、規劃校園藝文活動的臺大藝文中心(以下簡稱藝文中心),嘗試將合作對象,從校外藝術家、演出者,擴及至校內喜愛藝術的學生們,以主題徵件的方式,不限創作媒材,邀請學生提創作計畫,並運用半年的時間,由藝文中心製作團隊與創作者共同完成。對學生而言,能從無到有體驗作品的誕生;對藝文中心來說,則是運用藝術開放、寬廣的特質,鼓勵學生在大學期間嘗試一件從未想過的事。專案名為「白日夢百科全書」,每年訂定一個學術名詞,讓學生在一定的知識線索上發展出作品。
2021年末,我們翻開白日夢百科全書第二章:突崩 Avalanche。藝文中心邀請人嶼總監劉辰岫擔任顧問,指導學生以多樣的媒材、形式呈現他們自生活、社會、乃至於網路世界中所發現的突崩現象。本次的主題發想自物理學中著名的「沙堆模型」(sandpile model),以落沙形象說明:極微觀的改變在長期積累下,足以突破既有秩序的平衡,形成「突崩」。不過,崩解亦代表該系統將重整為新的狀態,一切在崩解之後仍會迎來新的平衡,直至下一個臨界點。突崩現象不僅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更能擴及世界的運轉機制。
【展覽 作品介紹】
創作者:外文系 連亞珏
作品:/atYourAltar/
媒材:數位程式生成影像、網路互動介面與裝置
受到一系列網路上的類宗教神話世界觀所啟發:從以「平衡宗教影響力並保障世俗權利」為教條的「飛天義大利麵神教」(Pastafarianism)、以「共享數據」為最高美德的「kopimism」(copy-me-ism) 、到以「一天其實是單獨四天在同時出現」為基礎概念所衍伸而成的現實模型「時間立方」 (Time Cube) 等。在足夠的網路集體意志與迷因 (meme) 滾雪球效應般的推動力之下,網民們透過改寫、拼貼與戲仿神話元素構成了獨特的新興宗教敘事體。
連亞珏建構出三位線上虛擬大神,在雪花般飛舞的留言串中,重現網路論/祭壇所提供的「造神」/「毀神」機制。觀眾亦可以即時透過手機留言,向大神們祈禱,體驗全新的網路信仰供奉型態。
連亞珏作品 《/atYourAltar/》動畫局部
創作者:戲劇系 張芷瑜
作品:To Be Born
媒材:報紙、塑形劑、沙、錄像裝置
因為姐姐結婚生子,張芷瑜看見姐姐生活的巨大轉變,近距離觀察養育過程的身心消耗,以及個人追求與母職責任之間的拉扯。對照我們身處的社會,也常見伴隨養育而來的人際衝突、經濟上所面臨的困境等壓力堆積,在失衡後崩塌後釀成母職悲劇。
女兒重蹈母親之路,經歷疼痛、成為母親,如同俄羅斯娃娃層層疊套般,命運不斷重複,張芷瑜以影像與裝置為媒材,融合虛構與真實的家族書寫,想對女性共同歷史提問: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我們又將走向何方?
張芷瑜作品 《To Be Born》動畫局部
【演出 作品介紹】
創作者:戲劇系 柯采瑜(服裝)、經濟系 黃絃詠(舞蹈)
作品:白日夢百科全書 Vol.2: 突崩同名舞作
在藝文中心的媒合之下,柯采瑜和黃絃詠展開了《突崩》的共同創作,試圖透過服裝與即興舞蹈的呈現,揭露隱晦、難言的寂寞感。由突崩的形式觀念出發,崩塌作為寂寞堆滿心靈的一種可能結果,寂寞也只是整個循環中的一種可能途徑。《突崩》將帶來的不會是對寂寞感的完整分析,而是經過滿佈生活各處的採集,捕捉寂寞的可能樣貌,也探索寂寞的可能出口,才描繪出的一小段切片。期待能以有限的經驗召喚多樣的共鳴。同時,也希望整個製作與演出的過程對於參與的舞者、設計師、觀眾們,都能是一段自我療癒的過程。
柯采瑜、黃絃詠作品《突崩》排練及服裝製作側拍
REACTIONS
0
0
3
1
4
熱門新聞
1
帝圖2023十周年夏拍0924盛大登場,溥心畬山水六聯屏及張大千潑彩蜀中四天下重量領銜,古董珍玩聚焦盛唐八世紀三彩立馬
橫山書法藝術館2023書藝策展工作坊:從策展發掘多面向的書法
從繁複中見「眾生」之貌:吳士偉的墨韻筆意
凝聚全球原民文化,首屆「南島藝術三年展」公佈展覽主題、主視覺及策展人藝術家名單
超人類主義的狂歡還是禁錮 — 杜達.派耶瓦劇團《布魯斯瑪莉》
文化部「MIT新人推薦特區」暨原民會「原住民族藝術特區」 新銳藝術家十月份登臺北藝博舞台!
「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歷屆最多臺灣作品參加 一展文化科技軟實力
PTT SPACE新展「釘孤枝」:探詢是什麼驅使風格成形?
反映變動中的藝術界線-「書畫/CROSS -集保結算所當代藝術賞: 2022年獲獎藝術家作品精選展」 詮釋創作路徑上的實驗精神
化約之外的圖庫:戴明德實踐於日常當下的藝術之景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城市密碼‧台北賦格」,9位攝影師帶你發掘赤峰街區白日到夜晚的巷弄風情
2023-09-26|撰文者:MoCA TAIPEI 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1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詮釋光與影在畫布空間中的觀看層次 月臨畫廊推出「光井 Lightwell」鄭君殿個展 體現日常中的可見與不可見
2023-09-26|撰文者:月臨畫廊/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761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個展吐納間—吳冠德的「翻轉風景畫」Between Exhalation and Inhalation - Solo Exhibition by Wu Kuan-Te
2023-09-25|撰文者:陳貺怡 (巴黎第十大學當代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