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

神秘思潮.歷史.當代軍事: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英國藝術家鄧肯・蒙特弗個展《秘術之所》

台北當代藝術館秘術之所The Office of Arcana鄧肯・蒙特弗Duncan Mountford

2022-03-04|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英國藝術家鄧肯・蒙特弗(Duncan Mountford)。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台北當代藝術館今(4)日,於MoCA studio發表了展覽《秘術之所》。展覽聚焦於一則回憶,也或許是一則預言,它屬於一個擁有更多迴廊、更多房間的地方,此局部僅包含六間房。每道迴廊的盡頭都有扇禁閉的門,門上有窗戶能窺見更遠的空間。
這座裝置是由一系列無先後之分的概念發想和圖像所鋪陳而來。秘術之所作為一個可供探索的空間,容納著得以從各方面解讀的圖像和碎片,其中無指定意涵。如引言:一切取決於觀看視角。
《秘術之所》展場照。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裝置始自探究英國神秘思潮的來龍去脈,結合歷史和當代軍事發展延展開來,以兩迥異的知識領域進而反思那群時常深陷於己知的角色們(包含藝術家)。隨想法的推演,產生的連結揭示以歷史事件作為基礎,這或許說明一個不變的事實:即總能通過一系列零散的事實建立起聯繫。接著主題和概念浮現,鎖定在人們逐漸意識到世界正在發生變化,以往似乎對全球化至關重要的工業和金融哲學,竟同時包含了自我毀滅的種子。
《秘術之所》展場照。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發想過程中,英國幽靈市景的印象對應臺灣相似的場所,廢墟般的結構標示著不明確的未來。相比那些指出我們已來到歷史終結的聲明(縱然某方面來說確實如此),以往被作嘲諷對象的科幻小說如今似乎更能夠清晰地捕捉現狀。這塊土地受它過往的可能性所牽絆著。 
迴廊的概念始自一段探勘利物浦廢墟的記憶,其中有政府單位、面談室、能從半開的門縫外窺視入內的空間。無止盡的迴廊,象徵審訊和官僚的慣性。裝置的內容和意象除了閒置空間的親身體驗,也受英國六、七〇年代(藝術家成形年代)的電視節目和電影所影響。在這些虛構中,夾板和模型召喚出的替代現實用以想像力來完成場景,誕生了不一樣的世界。 
《秘術之所》展場照。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除此之外,所受影響也來自臺灣一些被閒置的工業或軍用建築,這樣的空間作為思辨敘事開端施展著其獨特魅力。此裝置帶有自傳成分,交織英國的記憶以及現今居住於臺灣的生活經驗。
裝置部分借鑒了博物館實景模擬、木偶劇、電影佈景的視覺語彙,用以複雜化來避免對空間和觀看視角輕鬆解讀,同時也運用歐洲神聖空間常見的敘事雕塑。觀眾與微縮模型的關係,以及其中那憑藉想像力使空間倒縮的跳躍,或許類似於敘事裝置和戲劇佈景的核心——一種不可置信的懸浮。觀眾成為作品的參與者,且為積極的存在。 

一切取決於觀看視角。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鄭喻文副執行長、藝術家鄧肯・蒙特弗(Duncan Mountford)、駱麗真館長。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藝術家簡歷
鄧肯・蒙特弗出生英國利物浦,1972至1976年先後於利物浦和考文垂就讀美術,考文垂時期他為社群藝術家,而1984年返回利物浦後加入了Arena Studios藝術工作室。他在1993至1994年於溫徹斯特藝術學院主修雕塑碩士,並在1998年獲獎學金於諾丁漢特倫特大學進修博士,2004年取得學位。蒙特弗身具豐富英國內外展覽經驗,2013年起任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客座教授。
《秘術之所》展覽主視覺。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台北當代藝術館秘術之所The Office of Arcana鄧肯・蒙特弗Duncan Mountford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