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個展藝文跨界時事觀點徵件

痕跡的語彙-線索中探索《谷線—蔡宗勳個展》 ( 2021絕對放送「短篇特別獎」獲獎文章)

盧澤霆谷線蔡宗勳絕對放送藝評

2022-03-22|撰文者:盧澤霆 / 絕對藝力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在疫情下,人們的生活似乎不再流暢地進行。生活的軌跡也在移動下的限制,逐漸浮現出樸實的線索。筆者經過一系列的登記下走進展覽空間,原本腳下的街道磚,搖身成為被注目的舞台-如山稜般的起伏似乎引領我們視神經的迴路,引出身體的記憶拉回穿越巷弄間的腳步。而白色的印痕也透露創作者,抉擇對於絕對空間,乃至台南巷弄的印象。每件作品在框架下留下線索,試圖引發觀眾翻找自身記憶的脈絡-如此推敲-在《谷線》中,藝術家似乎想要談論「痕跡」不同面向的樣貌,試圖引發觀眾翻找自身記憶的脈絡。
蔡宗勳個展《谷線》展場一景。圖/絕對藝力提供。

場勘的痕跡-在記憶中收斂

移動到絕對空間場勘的經驗中,蔡宗勳汲取自身與環境互動的狀態,《記號》再現了作者本身移動時的痕跡。透過圍繞作品的視角,我們的步伐雖然走在外側的平坦地面,視覺隨著街磚的起伏以及狹窄的走道,起伏的共感也隨之而來。緊接著,透過街磚上的元素-不規則的鞋痕與胎痕,我們調取記憶中穿梭在絕對空間附近巷弄的方式。最後,不管騎車也好,走路也好,石膏的印記不免讓人想起,滂沱大雨中的來回穿梭泥窪的場景。最終,在不同的痕跡組合下,一場又一場穿梭在絕對空間前的街道畫面,仿若植入記憶中,讓藝術家與觀眾一同分享對這片場域的每種片段。場勘的目的,對於蔡宗勳而言,或許沒有定義上的終點,而是一種尋找流動感的狀態。

紙面的痕跡-躍然於紙的尺度

《谷線》以紙張作為開頭,也以紙張作為另一種方向的探索。蔡宗勳透過《腳印》,一方面呼應《記號》所展示的足跡,一方面收攝在《記號》所放大的身體感,引導觀眾回到平面上的思量。而透過眼根觸感上的辨認,《索引》似乎成了下一件訴說情節的物件-連鎖地磚、砂、木板、紙張、數位輸出、裱褙於鋁框……一連串的詞彙構築出框架,也勾勒出痕跡在此次展覽中另一種維度的面相-凸痕引領紙張背面的翻轉,凹痕引領觀者走入逐漸立體的空間感。山線與谷線,在此成了痕跡在一體兩面的立場。觀者可以由內到外的探索,也可以由外到內進入藝術家所解構的翻轉意涵。

蔡宗勳作品《記號》作品局部。展場實記。圖/絕對藝力提供。

框架的痕跡-比例的維度變化

紙張比例的框架,確保在對摺時,保持新長方形跟原長方形比例相同-界線成了痕跡的另一項意義。《索引》所勾勒出的框線,對應《轉彎》中的文字「A4,在摺角處轉彎」。《轉彎》透過白紙比例,來界定是化矩成圓的過程。而《草圖》透過白紙的摺疊,將原本的矩線逐漸收攝成絕對空間的平面圖,使得觀者一同品味藝術家解構框架的過程。或許,此時痕跡的意義,便是解構的過程。

解構的痕跡-在過程中

「如何將作品運輸箱變成工作桌?」似乎是觀看《書桌》這件作品一直浮現的問題。然而,蔡宗勳並沒有將製作過程展示出來,而是將構思《谷線》的痕跡都留在《草稿》中-以平面堆疊的方式,讓觀看的人試圖在夾縫中看見一絲的線索。
如此看來,在《谷線》這場展覽中我們看見了哪些痕跡?藝術家的痕跡?觀看方式的痕跡?當然,有很多種理解這場展覽的脈絡。但是,在尋找痕跡的同時,明顯地是,我們感覺更接近了什麼。《谷線》的目的或許僅是透過藝術家自身的印記,提取一種意識。有了這種意識,每個人,在俯首或行走,都有可能隨之發生:讓思想回到自身而超越自身的感知。

蔡宗勳《書桌》,木板、數位輸 出、鋁裱,240×160×2.5公分、190×100×80公分。圖/絕對藝力提供。

■ 盧澤霆
在臺南慢活的臺南人,畢業於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
對佛教的歷史、哲學思想、藝術有興趣的佛教徒。
對當代藝術的多元性相當著迷;嘗試透過書寫,幫助自身搭建信仰與藝術之間抽象思維的橋樑。

盧澤霆谷線蔡宗勳絕對放送藝評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傳統書畫美術館現代藝術時事觀點

中西雙絕的天外交會-論馬和之與文生.梵谷線條筆觸的表現性

2022-11-18|撰文者:鄭淑方(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畫文獻處 助理研究員)9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