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

永不止息的藝術熱情 持續創造的文化新觀 國美館攜手法國知名策展人精彩推出「賦:袁旃個展」

國立臺灣美術館袁旃

2022-04-22|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賦:袁旃個展」,邀請前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資深策展人凱薩琳.大衛(Catherine David)女士擔任研究策展,完整爬梳袁旃自習畫以來60多年的藝術創作生涯,及其各階段創作風格的精采轉折和代表作品。
袁旃〈神完氣足〉1997年,絹本重彩,177.6x91.5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袁旃〈文化廳〉2008年,絹本重彩,130x213公分私人收藏(圖片由藝術家及維他命藝術空間提供)
袁旃〈我七十歲了〉2011年,絹本重彩,190x90公分諭賢堂提供(圖片由藝術家及維他命藝術空間提供)

袁旃1941年出生於四川重慶,1947年舉家移居臺灣。袁旃的父親袁守謙是隨國民政府來臺的軍政要員之一,同時也是一名書法家及收藏家,他深厚的藝文造詣和文雅風範影響袁旃創作極深。1958年她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主修中國繪畫,曾受教於溥心畬、黃君璧、金勤伯及林玉山等多位國畫大師,亦與廖繼春、陳慧坤等教授學習西畫技法,之後她遠赴比利時魯汶大學和比利時皇家文物維護學院攻讀碩博士,先後取得美術史、考古以及藝術修復等學位,並曾在大英博物館實習。袁旃返臺後進入國立故宮博物院工作,前後長達20多年,在此期間她浸潤於故宮華夏文物寶庫的環境,將之界定為「奉獻與再學習」時期。袁旃從未間斷書法練字,但直至40多歲,她才提起畫筆專心藝術創作,並於1993年第一次舉辦個展。這些藝術教育和豐富的文史工作經歷,使得袁旃的創作鮮明如她所代表的個人歷史與時代意義,其創作脈絡傳承自家庭及學院、乃至於她精采的文化經歷和學術所滋養出來的藝術視野。
袁旃〈劉海戲金蟾〉2001年,絹本重彩,84x222公分(圖片由藝術家及維他命藝術空間提供)
袁旃〈遙遠的地方〉2018年,絹本重彩,207.3x103.2公分(圖片由藝術家及維他命藝術空間提供)
​​​​​​​袁旃〈賦之一〉2021年,絹本重彩,58x169公分(圖片由藝術家及維他命藝術空間提供)
袁旃的水墨創作從早期在紙本用墨,仿擬中國山水風格,到後來使用重彩於絹本作畫,嶄新開拓新的構圖格局與色彩風格,她的創作一直兼具古典與創新元素,自在遊走於傳統文人畫和超脫時空限制的萬物圖景間,既有細膩而優雅的工筆線條和中國畫用色,亦兼具裝飾派新藝術的幾何構圖和律動感十足的流動線條。本展所展出的作品自袁旃1958年於師大美術系的水墨習作〈五牛圖〉到2021年最新創作〈賦之一〉,這63年間的創作旅程,袁旃一如畫中昂首前行的牛,從古畫的時空中走進當代的風景,從習古到不斷突破自我,為創作賦予新的靈魂生命。
國立臺灣美術館「賦:袁旃個展」展場一隅。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展題以「賦」為名,賦是中國文學中一種獨特的文體,介於詩與散文之間,側重寫景、借景抒情,講求文采、韻律、節奏,亦著重在細膩的敘事鋪陳,有時講究繁複而華麗的用典與詞藻,可以說「賦」展現其跨越兩種文體的包容性,既有詩的修辭和律動,也有散文不拘泥於形式的自由風格。以「賦」來探索本次展覽豐富的藝術層次,用於詮釋袁旃創作裡不斷可見的詩、書、畫共生與交織之創作方法,她繪畫裡的線條、色彩,圖像,交錯層疊、景象環生,寫實也寫意,既賦形也賦予情懷和無限想像,詩、書、畫互映與呼應,兼具歷史文化的修辭隱喻和生活物景的即興情感。袁旃所賦之視野,是將傳統文化的生養交融在日常萬物的呼吸中,將宏觀的歷史重量釋放在生活的自在與輕快間。
國立臺灣美術館「賦:袁旃個展」展覽主視覺。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展覽名稱|賦:袁旃個展
展覽日期|2022年4月23日至2022年7月24日
展覽場地|本館101展覽室
策展人 |凱薩琳.大衛 (Catherine David)

國立臺灣美術館袁旃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3

0

1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個展美術館

臺灣當代水墨畫家袁旃將於龐畢度中心舉辦個展

2020-02-03|撰文者:巴文中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7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