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計畫,一場主動播種並散於38個行政區的藝術跨域展演
2022-07-25|撰文者:張家馨
自2009年行政院核定計畫,由文化部委託高雄市政府規劃與興建,並以行政法人的模式營運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創建屬於南臺灣流行音樂指標性的展演場地,並串聯周邊的港灣景緻,不僅作為文化新地標,更是在地觀光休憩的場域。
而高雄市政府對該場域的發展願景,除了提供南臺灣流行音樂創作與表演藝術的交流平台外,亦期望活絡在地民眾參與藝術的契機。因此,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在規畫「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時,除了邀請豪華朗機工在音浪塔中庭設置《波光之翼》,更希望透過藝術進駐方式,結合在地文化以教育推廣活動形式,建立民眾、環境與藝術之互動機會。杜象藝術作為承接該案之藝術參與計畫,透過策畫統籌及跨域藝術家的合作,企劃一連串的藝術推廣活動,旨在帶動高雄在地民眾與藝術的參與。
在面對這樣大型的公共藝術計畫,需要思考的是藝術與在地文化之間的連結如何實際進到民眾的生活、如何拓增民眾實際參與公共藝術項目等展演活動。因此杜象藝術從主題的訂定出發,以「聲態.生態 新浪潮」為題,從高雄港都的海洋生態及流行音樂中心之內涵著手,藉由在地城鄉特色與故事背景拉近與民眾的距離,進而連結到表演與視覺藝術的傳遞。
「聲態.生態 新浪潮」主視覺。©杜象藝術。
以在地藝術工作者為前提,主動觸及高雄三十八個行政區
有別於以往大家對公共藝術停留在大型藝術創作,或具指標性的地標型雕塑作品等印象,此計畫專案分為「創意行動計畫」、「藝術推廣活動」、「臨時性裝置藝術」、「表演活動」、「公共藝術專題論壇」,以五項子題如放射狀的方式分散於不同的年齡層與族群前進。
特別是在「藝術推廣活動」中,將活動散於高雄三十八個行政區,帶領民眾以各種形式編織出屬於自己土地的海洋音樂,並透過邀請文史與生態、聲音創作、環境藝術、音樂創作、舞蹈等專業者,以地方文化館及學校單位為主要對象,透過踏查、工作坊和講座等活動,主動觸及地方民眾。
「第一個要考慮的是在地藝術文化工作者。」杜象藝術總監鄭剛說,這三十八個行政區遍佈的位置從港區、漁村、跨至城市、農村、山區等,因此最初團隊在策劃這些執行項目時,針對每個行政區都市化程度、人口外移、對當代藝術的理解等多項因素為考量,思考如何讓它們彼此之間能夠相呼應,包含主要帶領活動的藝術家,盡可能的挑選與在地文化及生活有一定連結,讓這些活動從出發的源起、實際執行甚至到最後的展演,都能夠使參與民眾對自己原本生活的環境語彙有新的認識與記憶,並且打破居民與藝術家之間的疆界。
《許程崴X接觸即興舞蹈工作坊》以後現代舞蹈「接觸即興」(Contact Improvisation),提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的感知能力,放下對與別人近距離肢體接觸的害怕,讓身體保持在完全放鬆的狀態。©杜象藝術。
《許程崴X接觸即興舞蹈工作坊》以後現代舞蹈「接觸即興」(Contact Improvisation),提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的感知能力,放下對與別人近距離肢體接觸的害怕,讓身體保持在完全放鬆的狀態。©杜象藝術。
舉例來說,呼提克團隊的藝術家拉馬.默提司以及環境料理師努亞.阿海納,在甲仙區、杉林區、內門區,以及田寮區合作辦理《蝸行移動-全聯沒有的菜》工作坊,利用在地友善土地的小農食材,並結合現代採摘的環境食材烹飪,創造食物味道與容貌的新可能。另外,出生於高雄的藝術家謝奉珍,自身創作以聲音為主要媒介,因此在她的工作坊《生活的小耳朵-田野錄音工作坊》,分別駐留於燕巢區、大社區、仁武區,帶領民眾透過聲音設備四處採集生活周遭各式的聲音變化,重新認識平時身處的地區,而聆聽者再依照他們的自身感受,藉由繪圖轉化、物件轉化等方式紀錄與詮釋他所聆聽到的聲音狀態。
呼提克團隊的《蝸行移動-全聯沒有的菜》工作坊結合有善土地的小農食材以及現採的環境材料烹飪,嘗試創造食物味道的新可能。©蝸行移動-全聯沒有的菜。
呼提克團隊的《蝸行移動-全聯沒有的菜》工作坊結合有善土地的小農食材以及現採的環境材料烹飪,嘗試創造食物味道的新可能。©蝸行移動-全聯沒有的菜。
《生活的小耳朵-田野錄音工作坊》藝術家謝奉珍帶大家用聆聽的方式重新認識熟悉的家鄉,包含平常會去買菜的市場、路邊的水溝、街口的宮廟等。©杜象藝術。
然而,在如此完整的活動規劃與安排下,當時其實面臨著臺灣疫情最嚴峻的時刻,許多已執行的行政庶務都必須重新來過,特別像是活動時程的規劃與場地的租借。鄭剛說,原先團隊思考著希望能夠讓民眾「好來」,以及吸引更多學生或附近居民前來參加為目標,因此大多向學校租借活動場地。但在三級管制下許多學校突然關閉校園,團隊必須於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找到第二個與學校具有相同性質,且各別租借手續落差不會太大的場地。
在種種考量下,團隊找到與高雄市立圖書館合作的機會。市立圖書館的屬性既公眾,並且幾乎遍佈於所有行政區,同時也是民眾「好去」的地方場館。在疫情作為整個活動最大的不確定因子之下,與圖書館合作辦理的行政流程,雖然仍須各別聯絡不同行政區以及挑選合適於不同工作坊性質的分館場地,但高雄市立圖書館不論是場地租借之行政流程或防疫政策等,大多在同一個規範下,團隊們能夠統一其承辦範圍而解決因為疫情需另外尋找活動場地的困境。使得活動最終除了能夠如期舉行外,更是達到比原先預期還要好的效果。
藝術家崔綵珊《時流與旗揚》的工作坊在大東藝術圖書館舉行,帶領大家從調整呼吸至延伸肢體,從個人的連結到團體合作,最終以布幔共同創作成動態雕塑。©杜象藝術。
藝術家崔綵珊《時流與旗揚》的工作坊在大東藝術圖書館舉行,帶領大家從調整呼吸至延伸肢體,從個人的連結到團體合作,最終以布幔共同創作成動態雕塑。©杜象藝術。
藝術家程仁珮與林正偉以各自擅長的創作媒材與脈絡,在連續的三堂工作坊中,逐步帶領民眾轉化抽象概念內容,梳理自身家庭飲食文化,以食材為創作媒材,創作出結合飲食文化與聲響的裝置作品。©杜象藝術。
音樂催落
除了上述提供民眾參與互動的工作坊之外,也分別在高雄市三十八個行政區中,包括左營、苓雅、岡山、小港、旗津、鹽埕等地,邀請中央廣播電台《金曲律動》節目主持人李律、歌手王榆鈞、曾受金曲獎與金音獎肯定並發行過兩張個人創作專輯的戴曉君、小島大歌發起人Bao Bao陳玟臻、音樂人王昭華,分別透過《流行音樂史講座》、《流行音樂與歌謠講座》、《海洋音樂講座》、《在地音樂人講座》,分享他們各自是如何將高雄在地文化與元素實踐於音樂的創作中。
舉例來說,流行音樂人王榆鈞在家鄉岡山分享《流行音樂與歌謠》講座,以「歌唱裏有我們的時光」為題,從台灣目前已知最早的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引領學員認識台灣早期歌謠、歌謠創作者以及歌手鄧雨賢、純純、李泰祥等人,將歌謠創作圍繞台灣在地風土,一路到世界其他的歌謠,短短的一首歌能去到遠方也能回看過去,探索歌謠與流行音樂的未來式。另外,以台語為主要創作語言的音樂人王昭華現居於高雄,其創作擅長將自身在高雄生活的經驗和所體驗到的高雄人文風貌,與音樂創作結合。因此在《在地音樂人講座》中,王昭華透過分享「高雄」這個城市如何作為她的靈感養分,讓在地居民更加認識自己生活所在地的文化人與創作人,以及自身土地生長出的文化果實。
除此之外,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創建開啟音樂領域的新篇章。杜象藝術特別以「老派搖滾」為主軸,闡述流行音樂之經典性、世代性、地方性、文化性與時代精神特質,邀請在地音樂人葉程允及野漫空間 ft. 吳欣澤 Uz AZeR、王昭華、生祥樂隊、淺堤樂團於坐落在高雄市文化中心的臨時性藝術裝置進行演出。
歌手王榆鈞的《流行音樂與歌謠講座-歌唱裏有我們的時光》,講述不同時期的當代歌謠如何做為時代的紀錄。©杜象藝術。
參與《流行音樂與歌謠講座-歌唱裏有我們的時光》的民眾,認真筆記講座重點。©杜象藝術。
音樂人王昭華於《在地音樂人講座》中,分享了高雄如何作為她的靈感養分,同時也讓在地居民更加認識自己生活所在地的文化人與創作人。©杜象藝術。
「臨時性裝置藝術」與民眾參與的回顧及總和
杜象藝術邀請南藝大創作團隊「B群」於高雄市文化中心旁的空地進行駐地創作,以作品《洄身》作為「臨時性裝置藝術」的主要架構、以及藝術家崔綵珊和其他音樂活動的環形舞台,並汲取海洋為創作靈感,搭建起線條恣意流動的支架,牽動著如浪波一般的漁網,串聯起海灘上的浮球,隨風飄動與藍天互映,如浪花拍打於海上的意象。
在地藝術家李怡志則是帶領著山津塢團隊,在「創意行動計畫」中,以旗津為據點收集在地漁歌和故事,邀請耆老唱港邊音樂,並透過音樂採集將地方傳唱的傳統歌謠、創作歌曲,集結為高雄海線的聲音紀錄,最後將收錄到的地方聲音轉化為鰻魚旗的圖像創作與《洄身》做結合,另外更以8小時不間斷的聲音裝置於現場輪播。
藝術家李怡志與山津塢團隊的《鱸鰻關鍵字-版畫工作坊》於鱸鰻洄游所經之行政區開辦工作坊,與大家分享河港文化的金曲,藉此發展創作圖像與聲音。最終將民眾的創作發展為暫時性裝置藝術成果《洄音鰻波》。©杜象藝術。
藝術家李怡志及山津塢團隊以「什麼是屬於你的海洋流行音樂?」為提問,募集了高屏溪沿岸社區的流行金曲與金句,並呈現在團隊製作的大漁旗。與B群創作的裝置藝術結合。©杜象藝術。
策劃團隊希望有一個地方是能夠讓民眾看見其他區域在這段期間進行的活動,同時也希望將工作坊參與痕跡延續下去的展演平台。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這項臨時性裝置藝術,不單只是美化空間的藝術作品,它更是整個專案中最具象徵意義的重點之一。它是集B群的《洄身》和結合了李怡志及山津塢團隊的《洄音鰻波》、音樂表演舞台,以及所有活動總結於一身的臨時性裝置藝術。
而這項臨時性裝置藝術身處的地理位置緊連著社區民宅,它的設立成為附近居民新休憩的場所。鄭剛提到,這件作品位於高雄市文化中心,雖然在地理位置上佔有優勢,但它卻完全無痕跡的融入周邊的居民生活,並且吸引不少家庭帶著小朋友在假日時與作品互動,成為該地區的新風景。
生祥樂隊在B群創作臨時裝置的環型舞台上演出。©杜象藝術。
B群的臨時性裝置藝術作品《洄身》前面總是匯集不少民眾與它互動。©杜象藝術。
B群的臨時性裝置藝術作品《洄身》成為附近居民新休憩的場所。©杜象藝術。
小朋友與B群的臨時性裝置藝術作品《洄身》互動。©杜象藝術。
小朋友與B群的臨時性裝置藝術作品《洄身》互動。©杜象藝術。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與其它公共藝術案的不同
在「公共藝術專題論壇」中,策劃團隊邀請國際及台灣本地具計劃型公共藝術、跨領域公共藝術、新類型公共藝術相關背景之專家學者,分享各自如何落實及推展公共藝術中的延續性和公共性等特徵。其中包含基隆潮藝術策展人蘇瑤華、藝術家崔綵珊、「山津塢」團隊共同發起人李怡志、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林昆穎、何理互動負責人葉彥伯、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創意科技與產品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陳韻如、國家文藝獎第19屆獲獎藝術家吳瑪悧、新加坡藝術團體Post-Museum、馬來西亞建築團隊窩工房。
論壇題目的訂定囊括了近年來台灣公共藝術發展的走向與分支,探討新型態公共藝術在高雄發展之未來性。而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藝術參與計畫雖然以計畫型的方式為前提,卻與過往在台灣可見的公共藝術案相比,它更像是一場為期一年的藝術祭,以藝術跨領域與跨媒介的形式,擺脫掉過往以作品為導向,強調由民眾參與及在地文化連結而成形的一連串展演活動。
B群創作臨時裝置的環型舞台不僅吸引民眾與作品互動,更是大家休憩聽音樂的表演場地。©杜象藝術。
B群創作臨時裝置的環型舞台不僅吸引民眾與作品互動,更是大家休憩聽音樂的表演場地。©杜象藝術。
這樣的公共藝術模式雖然少了永久性駐留的大型作品,但也因為內容豐富多元以及分散的觸及方式,如同「播種」一般,並非短時間內能看到成效,也因著行政區的特色及城鄉發展的不同,調整活動內容的配置,希望能夠觸及到各個族群與年齡層,藉此加深民眾的美感教育以及對高雄文化背景的再認識。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希望以高雄身為海港城市、接連著城市的經濟脈動和人文風貌為特色,從視覺藝術、音樂表演、田野調查等活動,扣合本土文化與藝術之間的連結,以軟體活動性質結合與民眾交流互動,建構新公共藝術互動模式,體現演繹出民眾共感、價值發現的過程。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海風吹拂公共藝術新氣象
2021-06-29|撰文者:紅毛港文化創意有限公司6326
新美館園區開放第二周 攜手藝術家揭幕園區公共藝術作品
2023-04-22|撰文者:新北市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941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555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2024-12-19|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16
首度由黑人女性出任總策展人,美國古根漢美術館副館長娜歐蜜·貝克維斯(Naomi Beckwith)領軍第16屆卡塞爾文件展
2024-12-1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703
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首度公開,將展覽廢棄材料轉化為創意衍生品!
2024-12-19|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