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特展聯展藝文跨界策展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推出跨領域聲響聯展《泡沫聽想 FOAMS: Auralization》帶你做一場只有聲音的夢

陸府基金會泡沫聽想謝佩君聲響聽覺

2022-08-03|撰文者: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 2022 年度第二檔主展泡沫聽想「FOAMS: Auralization」, 由策展人謝佩君策劃,邀請藝術家張允菡、張紋瑄、陳庭榕、 劉芳一及吳梓安,製作三件聲音雕塑與音畫裝置。在藝文場館陸府植深館現地創作,並結合臺中的人文歷史場景進行對話,冀盼透過展覽能引領觀者在視覺主導的當代社會之中,視聲音為想像的動力與認識世界的方式,邀請觀眾置身於音景中的感官練習與現象學體驗。展覽自 7 月 30 日起至 10 月 30 日止。 
陸府基金會持續關注聲音在當代社會環境跨領域的結合及重要性,因此邀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藝術史所博士候選人謝佩君擔任策展人,與三組跨領域藝術家共同合作,將陸府植深館規劃為三大展區,以前衛的創作能量,向觀者發送一紙探索聽覺領域與創造聲響的邀請,細膩捕捉自然或人造、記憶中或是透過想像產生的聲響,延伸人與物、自然以及臺灣時地特殊的歷史文化的探索。 
〈致史坦威 (A♭ )〉擅長以聲音裝置重述台灣音樂史的陳庭榕,援引史坦威鋼琴,在郭芝苑〈小協奏曲〉的襯托下,於台中中興堂(1972年10月25日)首次在台登場的軼事為靈感,嘗試以理想的法則,詰問理想的共鳴。圖/攝影師 「ANPIS FOTO 王世邦」
〈致史坦威 (A♭ )〉陳庭榕透過製作過程中反覆解構樂章、拆解鋼琴、製造多重貼合面,與收音回放的聽覺迴路,一方面在共鳴中拍響理想聲音的辯證性,另一方面以動力結構賦予觀眾現象學經驗上一次次偶然與不確定的音景。圖/攝影師 「ANPIS FOTO 王世邦」

在植深館一樓,可見兩朵如雲朵般飄浮空中的巨大氣球,在漂浮移動的過程中,牽引著玻璃落地窗上的鋼琴琴弦,與展場內的震動式揚聲器產出持續變化的場域聲響,正是藝術家陳庭榕引源自享譽世界的「史坦威鋼琴」引入臺中中 興堂演出的背景為發想,創作場域與聲響連結的動力作品「致史坦威 (A♭)」。 探討人類被物質化的身份、理想的投射,以及權力關係的多向張力。
而位於植深館一隅、原本作為公務洽談的會議空間,則在張紋瑄及張允菡共同 創作的「禁歌淨曲(feat. 林奕碩)」中,改造成令人驚豔的 KTV 室;從過去戒嚴 時期的禁唱歌曲,和 1970 年代起政府大力推動的淨化愛國歌曲,兩種立場相 左的角度出發,解構再重組出無違和感的男女對唱歌曲,在事過境遷的時空背景下,形塑臺灣歷史與聽覺感官的演繹。 
張允菡與張紋瑄二人,長期以研究與探查為藝術實踐手段之一。在〈禁歌淨曲〉 中,她們和藝術家林奕碩共作,挪用當代娛樂場址——燈紅酒綠的KTV包廂裡循環播放的串燒對唱歌曲——諧擬七〇年代流行音樂的審查史。圖/攝影師 「ANPIS FOTO 王世邦」
將過去曾查禁的勁歌及強力播送的淨曲,混剪後改編為男女對唱情歌。兩種立場相左的角度出發,在事過境遷的時空背景下,形塑臺灣歷史與聽覺感官的演繹。圖/攝影師 「ANPIS FOTO 王世邦」
 
最後一區的二樓內展廳,由長期以配樂與表演形式合作的劉芳一與吳梓安,參考各種關於水體與海洋想像的文本,以類比的聲音磁帶與影像膠卷為媒材。共作科幻音像裝置「海妖們漸成泡沫」,用聲音、影像、語言與時間的流動中,構造出一個最小單位的微型宇宙。 
〈海妖們漸成泡沫〉 長期以配樂與表演形式合作的實驗音樂家劉芳一與藝術家吳梓安,參佐文本,發想音畫交融的生產、回應彼此的媒材。類比的聲音磁帶與音像膠卷以薄膜的物質狀態,作為音像的載體, 透過機械共振,空氣作為媒介,傳播到人類的感官中。圖/攝影師 「ANPIS FOTO 王世邦」
〈海妖們漸成泡沫〉,實驗音樂家劉芳一與藝術家吳梓安同步製作影像與聲音。透過感官共振、編織出的合成物。幻想當世界沉沒:語言、聲音、與影像皆浸泡在水中,探索感官上的模糊。圖/攝影師 「ANPIS FOTO 王世邦」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成立屆滿十年以來,多次以「聲音」為題,策劃展覽及活動,關懷自然生態、在地文化與音樂藝術。本次展覽更首度以聲音擬塑植深館空間,邀請觀眾透過感官觸動探索聽覺,作為想像的動能與認識世界的方式。當聲音不再附屬於文字形容或符號,自立地成為我們記憶的方式、感覺的形塑,甚至是日常生活行動的指南,啟發思考人類感官與時間、空間的相互平衡。 

【參展藝術家artists】
■ 張允菡 Chang Yun-Han  1985 出生於彰化,現生活工作於臺北。 過去專注於藝術創作在各種日常生活的現身,作品大多源自對於周遭的省察, 經由感受隱而未現的狀態,尋找無以名狀的共同經驗與邊際。近期關注於理解個 體與社會如何建立連結,或者回頭觀看是自身是如何被塑造與建構。 
■ 張紋瑄 Chang Wen Hsuan 透過重讀、重寫及虛構,質問機構化歷史的敘事結構,藉由不同媒介—包含裝置、錄像、講述及教育項目的使用,讓觀者得以反思歷史如何影響了當下形塑與未來推進。自 2018 年起開啟〈書寫公廠 Writing FACTory〉長期計劃,集中在書寫作為政治及藝術實踐的訪調,以及與歷史相關機構、組織合作,透過展示規劃進行檔案的再詮釋。 
■ 陳庭榕 Chen Ting-Jung 探索空間、物件、聲音,與記憶、政治身份和價值意識間的關係。以跨領域作為方法。她的藝術實踐連結身體、時間與場域。消費主義的物質材料與非物質性的聲響與指喻,在空間中與虛實話語揉雜成詩意;在展演意味濃厚的大型空間性裝置中,與觀者進行辯證遊戲,迴響社會音景的多重音譯。 
■ 劉芳一 Liu Fangyi 實驗音樂家,現居高雄。 從事實地錄音、聲音拼貼等創作,也以人聲、鋸琴、物件進行自由即興音樂表演。關注人聲和環境聲音的多種可能,以日常生活物件製造出能表現物質特性的聲音,並以各種生活中聲音事件與物件來重塑環境與經驗。 
■ 吳梓安 Wu Tzuan 畢業於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紐約新學院大學(The New School)媒體 研究所。 從事實驗電影的創作、推廣與研究。創作上,習慣以拼貼揉雜各種異質的影像、 聲音與文本,試圖質問敘事與自我的建構。近年作品以 Super 8 和 16mm 膠卷 的手工技法為主軸,從中摸索類比與數位影像生產技術的交界與其可能性。 
 【策展人 Curator】
謝佩君 Hsieh Pei-chu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所碩士,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藝術史所博士候選人暨傅爾布萊特學人,曾參與紐約惠特尼美術館下的獨立研究計畫。以戰後全球的藝術生產與文化理論為主要研究範疇,特別著重於臺灣八〇年代以降的藝術生產模式研究,並企望能以藝術社會史與媒介學等理論學方法,思辨出適合臺灣的 藝術史書寫與論述方式。 
【關於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成立於 2012 年,對於「生態、生活、生命」的熱忱與 關懷,我們藉由推廣活動及跨界合作,分享圍繞在永續生態、藝術人文、跨齡交流的多元題材,傳遞愛護地球生命、尊重生態環境、培養藝術美學的理念,並盼助益於世代對話及文化傳承。透過與國內外藝術家、藝文機構、生態保護及教育團體合作,定期舉辦展覽、講座、體驗活動及公益贊助,承蒙產業、學術、藝文界的共同支持,深度參與當代美學的探究、哲學議題與生態護育行動,實踐社會回饋。 


展覽名稱 | 泡沫聽想 FOAMS: Auralization
展覽時間 |  2022 年 7 月 30 日至 2022 年 10 月 30 日
展覽地點 | 陸府植深館 (臺中市南屯區公益路二段 789 號) 
開放時間 | 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一休展(參觀採預約制,國定假日照常 開放) 
展覽與系列活動資訊請參閱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iveforever51 
 

陸府基金會泡沫聽想謝佩君聲響聽覺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1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個展

陸府基金會【心・流】鄭麗雲個展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師法自然的線性美學

2022-12-09|撰文者: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