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館「流.感 - 王仲堃個展」 一場隨風起舞,與聲音展開對話的場域
2022-12-3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台北當代藝術館自2022年12月31日起至2023年3月5日,於MoCA Studio展出藝術家王仲堃全新創作個展「流.感」。展名「流.感」命題延續藝術家近年專注於日常中迷人卻不可見的風與聲音機械裝置的探尋,語意也呼應疫情時代與病毒共存的現況。此次展出三組全新創作,皆以風作為動態的關鍵,挑戰物理機械與難以預期的氣流之間的微妙平衡,穿梭在展間中每個腳步、動作、聲音,都將引發作品的共鳴反應,觸發視覺與聽覺的感知,體驗日常中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感受。
關於「流.感」
藝術家王仲堃。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我們有眼可見,卻又視若無睹,我們有耳可聽,卻又充耳不聞。
我們應該是有所感的吧?
作為藝術家,試圖創造一個介質,或許可以為這日復一日的生活,稍作提醒、分享這其中偶有的感動。
新冠病毒的影響深入日常,生活如何能回到過往的日常,只能殷切期待曙光的乍現。近年作品多思考環境中迷人的、不可見的風,並回應過往對於聲音的關注,期待從日常微不足道的片刻,發掘其細微變化中,人與環境間的感受。
展名「流.感」有意與時事流感呼應,也有看不見的意義,卻更加深刻地無法忽視它的存在。過往創作總不那麼直接的反映時事,總有可經過咀嚼消化後在靈感迸發時的即興,但這三年生活型態的轉變,在漸漸習以為常的慣性下,不得不與它展開對話。對話的觀點即創造了許多捕風捉影的機巧機械,再返回物件自身受到外力不定的擺盪著,屬於它自身的姿態。
近年創作,多圍繞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力量出發,也正是那些孱弱的氣力,重新撐起了一連串的思考。雖然看起來好似不重要,平淡如生活,卻有著一點一滴緩慢變化中的狀態。
隨風起舞的姿態,並以聲音展開對話。
關於作品
作品《風的姿態》。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步入展間長廊旋即可見第一件平衡雕塑作品《風的姿態》,創作概念源自小時候製作風箏駕馭風力的經驗,12張纖薄的棉紙水平式地懸掛於天花板上,一張張撐起的棉紙,藉由穿越的人潮或流經廊道的氣流而擾動,作品的機體結構為達到平衡狀態,逐一展開輕盈的律動姿態。
捕捉風的經驗,是來自小時候製作風箏的記憶,兩支十字交錯的細桿子,張起菱形的風帆,拉起魚線在空地上,試圖逆風奔跑捉起流逝的風。這是空氣動力學的實作,有可能在無數次的失敗中試錯直至成功,而乘風揚起的那一刻,喜悅的心境是來自你懂得駕馭那不知去向的風嗎?
《風的姿態》將場景轉換到室內,一條步行十來餘步的廊道,在天花板懸掛起數個面狀構成的平衡雕塑,在風的擾動中,互為牽連的平衡狀態隨風擺盪著。
作品《体》。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体》這件作品的球形裝置結構源自病毒形狀是由20面體組成的再現,裝置表面豎立若干可感測風流氣場的金屬軸,藝術家試圖讓場域內的氣流可視化、可聆聽,隨著觀者移動行徑掀動的氣流步伐,靈敏地觸發作品發出電子聲響與閃爍燈光,開展出人與空氣間不可預期的對話關係。
風的感受很難具體的形容,氣流的無形就像是聲音無所不在,但當你感受到它時才具體成為一種明確的感受。如在豔陽下揮汗勞動,稍作休憩之際如有一陣風吹來,必感到無比的輕鬆。
《体》以一個結構幾何構成了球狀物,向外插出數支如身體表皮的纖毛,意在作為感知捕捉風流的狀態,機構牽連起的連桿機關,細微的觸碰,造成聲音的出現。自成一體的猶如一個向四面八方呼應人與空間氣流的對話關係。
作品《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在天氣預報時,氣象的風向圖常以密集排列的箭頭符號將風視覺化呈現,啟發王仲堃創作出《場》這件作品。展間內佈滿計有百餘支輕巧的立桿裝置,立桿上的扇葉與懸置的鐘槌將隨風轉向,敲響出悅耳鈴聲,並綻放溫潤的微光,營造視覺與聽覺雙重的感官體驗,猶如欣賞一場流動聲響的演奏奇觀。
觀看氣象的風向圖,常可見到地圖上密集排列的箭頭,所指引著該地區當日推斷的風向,形成一種視覺化的統計。似乎找尋到了一種圖騰,一種可被觀察統計的慣性,或說是一種自然力量的規矩。深受這在圖學上密密麻麻的小箭頭吸引,於是展現在《場》的作品思考。
當藉由風作為驅動作品的力量,感受到的是許多不可用常理判斷的不確定性,而風從何處來,它又將成為何種型態,於是設計一個感受風場的機械裝置,透過豎立起百來支立桿,架上扇葉旗桿,並牽連著一同隨風轉向的鐘錘,敲起風的鈴聲。
MoCA Taipei 駱麗真館長、藝術家王仲堃、就在藝術空間林佩鈺總監。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此次展出的三組作品,選擇了風作為動態的關鍵,也在近年創作不斷嘗試與挑戰物理機械與難以預期的氣流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如作品《体》是一個聚集的球體向著空間四周探測風、《風的姿態》讓流經廊道的氣流擾動搖擺,曲折原本在高處水平排列的風帆、《場》密集站立的垂直扇葉,讓氣流的形被看見。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聽不見不代表沒聲音。
我,作為一個提醒者,讓感受環境當下變化的那一刻,能被重新定義。
藝術家介紹
藝術家王仲堃。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王仲堃,1982年生於臺灣高雄,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及科技藝術研究所。
他的聲音作品具有一種音樂性,刻意把「聲音」的抽象性解放出來,轉化為較為具象的音樂。對藝術家而言,聲音作為一種概念的傳達,必須從對其意義及內涵理解;而音樂的情感表達能融入一種真實情境讓我們從中感受。用心理層次來看,透過聲音與音樂之間的流轉,聽者得以以理性、邏輯的方式去掌握聲音,同時以感性與體驗的方式去感受音樂,作品就是存在一種體驗式的感知,但這無非意味著聲音不能用語言翻譯,它只能成為它本來的東西。
展覽座談
「流.感」展覽主視覺。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主 題│感覺的方式
時 間│2023/1/15 (日) 14:00-16:00
藝術家│王仲堃
與談人│王福瑞/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副教授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每個人都是「關係人」:MoCA當代館新展,反思 #Me Too 運動下的社會現象與多層關係
2024-05-31|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121
MoCA Studio「幻殤─提摩特斯.安格萬.庫斯諾個展」 印尼藝術家以傳統入神舞蹈演繹在地歷史
2024-02-23|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585
台北當代藝術館公布2024年創新計畫與展覽-緊扣全球議題,以藝術視角展開創意思維探索
2024-01-05|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104
凱吉一歲 音樂如何成為音樂【台新藝術獎系列報導】
2014-08-04|撰文者:王士源7506
一起來去北美館 品酒玩樂透
2014-01-24|撰文者:蔡幸蓁、王士源12019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634